|RADIO &TV JOURNAL 2021.4
也依靠市场力量的驱动。“泛文化”
成为对当下电视节目创作生态的全新概括。
一、娱乐泛化:选秀潮的兴起
2005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
的播出,成为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发展的分水岭。一档地方卫视的娱乐节目,造就万人空巷的收视盛况,在当时国内电视业界尚属首例。《超级女声》决赛期间的收视率甚至超过了央视春晚①。
“超女”的成功也直接引发了选秀浪潮。
省级卫视纷纷推出了各自的歌唱类选秀节目。一位卫星频道总监曾一
度断言:“选秀是二线卫视冲击一线卫视的必由之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更合适、更有利的捷径。”②
在“新
闻立台”之后,“娱乐强台”成为电视媒体新的共识。
出于差异化竞争的需要,“选秀热”又先后带动了“闯关热”
“K 歌热”“魔术热”“相亲热”和
“达人热”。娱乐节目升温对我国电视内容生产造成了颠覆性的影响:一方面,
综艺娱乐节目比重提升,新闻、
文教、生活服务等类型节目受到挤压;另一方面,娱乐化向其他节目类型渗透,申敏儿主演的电视剧
例如新闻节目的“软化”③
,“说新闻”成为常态,
猎奇、低俗题材频频出现,导致新闻节目的权威性、
公信力受损。这种“泛娱乐化”现象引发学界业界的担忧。
2011年7月,国家广电总局专门召开“关于防止部分广播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座谈会”,于10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对婚恋交友类、才艺竞秀类等7类娱乐节目的播出套数、时长和时段等进行严格控制,从而为新闻和思想道德建设栏目“让路”;2013年10月又推出“加强版限域令”,即《关于做好2014年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编排和备案工作的通知》,要求各上星综合频道每年播出的新引进版权模式节目不得超过1个,并对歌唱类选秀节目作进一步限制。
电视节目的泛娱乐化虽然引发了低俗化、同质化、跟风抄袭等行业问题,但也昭示了电视媒体市场意识的觉
醒。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电视媒体在早期主要通过引进
节目版权来推陈出新,保证节目品质;
其后,经历了学习模仿、融会贯通的过程,逐步摆脱了对国外版权的依赖,
练就了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部分节目甚至实现了版权输出。
二、文化转向:创新驱动下的文化自觉
在主管部门的政策规制,以及社会各界的质疑之
向阳而生大结局下,文化类节目创作应时而兴,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其一,在娱乐节目中融入文化元素。
事实上,娱乐与文化的结合,在“限域令”发布之前便广泛存在。例如
2008年湖南卫视推出的《天天向上》
照婚纱照哪家好,以传承中华礼仪文化和倡导社会公德为主旨,
早期定位为公德礼仪文化脱口秀,其后历经多次改版,
如今可称之为文化体验类脱口秀。又如2010年上海东方卫视推出的《中国达人
秀》,在展示达人才艺的同时,
也讲述普通人背后的励志故事,节目的娱乐属性相对弱化,
而“社会专题性”大大凸显。还有2011年浙江卫视推出的《中国梦想秀》
,从原版节目的明星圆梦,转向自主创新的平民圆梦,
彰显了主流媒体的人文情怀。
其二,文化类节目的全面兴起。
《汉字英雄》的出现,是文化类节目兴起的重要节点。2013年7月,河南卫视
与爱奇艺联合推出的文化类节目
《汉字英雄》将游戏竞技元素与中国汉字文化相结合,
邀请全国各地“识字最多”的青少年参与比拼,在当年暑期掀起了一股汉字热潮。该节目在初赛阶段收视率就达到省级卫视同时段排名第7,复赛阶段收视更是成功进入前三④。《汉字英雄》的启示意义在于,让电视业者看到了文化题材也可以做成现象级“爆款”,并坚定了文化类节目创新创作的
信心。此后,央视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广东卫视的文化艺术竞技秀《中国大画家》
、安徽卫视的语言竞技秀《超级演说家》等节目相继涌现。2018年8月,四川卫视推出的《我们穿越吧》成为文化类节目创新的又一重要
黄埔圣华标杆。该节目通过展示明星们身体力行的体验,
让观众领略中国各个时期的历史与文化,
主题涵盖“原始社会”“南宋书院”“唐朝丝绸之路驿站”
“明朝郑义门”等。《我们穿越吧》进一步为文化类节目创作打开了视野,
天庭特派员关于志向的诗句也为娱乐真人秀节目如何融入文化元素提供了示范。
随着一个又一个现象级文化类节目的涌现,
电视媒体对文化节目的创新创作从政策倒逼下的被动应对,
逐渐转变为一种主动担当的自觉。
三、文化泛化:文化类节目的深耕与多元
在2014年2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
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
“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其后更是在多种场合反复论述和强调文化自信。2014年10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指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在2018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战线提出“举旗帜、聚民心、
育新人、兴文化、展
形从“泛娱乐”
到“泛文化”——
—谈我国电视节目的文化转向阴张
超
摘要:从选秀的“霸屏”,到文化类节目的全面兴起,再到文化类节目的深耕,体现了新世纪以来我国电视节目
创作热点的变迁。在这过程中,我国电视荧屏也实现了从“泛娱乐”到“泛文化”的可喜变化。“泛文化”是本文对当下电视节目创作生态的创新概括。
关键词:泛娱乐化;泛文化;娱乐节目;文化节目30
象”的使命任务,并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一系列论述和指示,为电视媒体的文化类节目打造进一步明确了方向。
无论是具有文化元素的娱乐节目,还是加入了“纯”文化类节目,都体现了“文化”日益受到电视媒体的重视。如果说在2011年前后我国电视荧屏存在泛娱乐化的“乱象”,那么当下的电视领域已出现了“泛文化”的全新气象——
—不仅文化类节目的数量和比重日益增加,而且综艺娱乐节目中文化元素的注入也成为常态,以致如今很多节目已经很难界定其是娱乐节目还是文化节目。
随着文化类节目之间的竞争加剧,以及电视媒体对文化题材的持续深耕,文化类节目出现了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例如2016年黑龙江卫视推出的《见字如面》,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用书信打开历史节
点和时代场景,切口小而立意大。又如2018年1月广东卫视和山西卫视联合推出的《国乐大典》,聚焦民族音乐、民族乐器这类相对“冷门”的文化题材,以竞演为主要形式展现国乐的魅力,收视成绩屡创新高。还有北京卫视2018年11月推出的《上新了·故宫》,聚焦故宫单一场景,邀请明星嘉宾跟随故宫专家进宫识宝,探寻故宫历史文化。该节目收视率超过了同频道的《跨界歌王》《跨界戏剧王》等备受追捧的娱乐节目。
文化类节目的全面兴起,凸显了电视媒体的责任担当,也体现了市场对电视节目创新转型的认可。自此,电视的媒介功能也回归更为健康良性的文化传播和传承功能。
四、结语
“泛文化”是本文对当下电视节目创作生态的创新概括。而“泛文化”状态的形成,与新世纪以来兴起的“泛娱乐”风潮密不可分。如前文所属,泛娱乐化昭示了电视媒体市场意识的觉醒,电视媒体开始越来越重视受众需求,为市场做节目。与此同时,在竞争倒逼之下,电视媒体的节目研发能力日益提高,为日后的文化类节目创新创作和多元化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从“泛娱乐”到“泛文化”的转向,也得益于市场力量和规制力量对电视业的影响,前者为电视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后者确保电视发展的正确方向,两者互为补充、共同作用,推动电视业持续良性发展。
注释:
①刘畅.从精英文化到草根文化———从“超级女声”火爆看国内文化发展趋势[J].现代视听,2006(02):38-39.
②谢江林.卫视变局与市场公平[J].南方电视学刊, 2012(03):22-25.
③江环.“泛娱乐化”与“限娱令”———关于省级卫视娱乐节目发展的思考[J].才智,2011(34):151.
④刘志峰.大数据时代的文化正能量———《汉字英雄》现象分析[J].南方电视学刊,2013(05):33-35.
(作者单位:南宁广播电视台)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多次出台政策,鼓励综艺节目走“小大正”的自主创新之路,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讲好中国故事。文化类综艺节目讲好中国故事的核心是传播中国文化、历史和价值观。近年来,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灵魂并依托综艺形式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异军突起,涌现出《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和《故事里的中国》等一批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并逐渐成为主流,深受大众喜爱。然而,文化类综艺节目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依旧面临着窘境。如何破境,探索文化类综艺节目讲好中国故事的焕新之道,是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文化类综艺节目讲好中国故事的窘境
(一)表现形式的重复性
乔布斯认为,成功者和跟风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创新,后来者无论怎么变,只要和爆款是同一类型的,那就是微创新。阿多诺提出“文化工业”的概念,认为大部分文化产品成为一种商品,趋于一律,不追求艺术完美。例如,江苏卫视的《阅读·阅美》和湖北卫视的《风语日记》都是“阅读+品评经典”的节目模式。可见,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模式被复制,成为可以交易的“工业产品”。此外,当央视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热播之后,陆续涌现了《汉语桥》《神奇的汉字》和《奇妙的汉字》等雷同的节目。这些换汤不换药的节目,会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透支观众的热情。目前我国文艺市场呈现出“有高原、缺高峰”的特征,导致艺术独一无二的光晕被消解,同质化严重。
(二)场景空间的局限性
梅罗维茨首次提出“场景”一词,认为“电子媒介最重要的不是通过内容来影响我们,而是通过改变现实生活
的
趣味·共情:文化类综艺节目讲好中国故事的
焕新之道
□徐茜
摘要:文化类综艺节目在讲好中国故事时面临重复性、局限性和距离感的窘境。对此,综艺节目要不断探索讲好中国故事的焕新之道。从形式层面,创新讲述方式,拉近受众距离;从内容层面,选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使综艺节目不仅“有意思”而且“有意义”,实现趣味和共情的结合。
关键词: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国故事;文化符号;集体记忆
31
视听2021.4|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