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唐宋“海棠纹”及海棠式玉环
古代的艺术品上刻画着世间之内与世间之外的各种形象——仙佛神圣、灵异精怪、飞禽走兽、花草树木……丰富多彩而引人入胜;有些形象今天我们尚可解读,有些已然成谜。
但凡能被解读的,都会触动我们的内心。
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人类灵魂的共鸣,一种流淌在古物中的精神力量的传递。
盛唐时的牡丹是名副其实的“花魁”,而唐代贾耽《百花谱》中赞美海棠为“花中神仙”,这本书也是目前可见最早使用“海棠”之名的作品。
书中还提及四川“海棠无香,惟蜀中嘉州者有香,其木合抱”,“独靖南者有香,故昌州号海棠香国”。
此后,海棠花的地位与声望日益突出。
海棠又被誉为“国艳”,古时常栽在皇家园林中与玉兰、牡丹、桂花相配植,形成“玉棠富贵”的意境。
“唐明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于是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装鬓乱,衩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曰: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尔。”
——宋 释惠洪《冷斋夜话》
此为唐代杨贵妃“海棠春睡”的典故,自此,“海棠春睡”成了美人娇卧的形容词。
无独有偶,除了“贵妃躺”,还有“贵妃汤”。
陕西临潼,骊山脚下,华清池旁。1982年4月发现了唐代御汤遗址,包括莲花汤、海棠汤、星辰汤、太子汤、尚食汤等。
据考,其中的“海棠汤”便是“贵妃汤”,为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唐明皇为杨贵妃所建之浴池。以海棠为形,青石砌就,精致玲珑。
唐宋两朝虽属相承,而文化调注定不同。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曾概述:
“一生之中,少年才情发扬,遂为唐体,晚节思虑深沉,乃染宋调。”
到了宋代,理学之风大盛,海棠更是几乎成了人们对美好品格的代名词。
宋沈立《海棠记》序云:
“蜀花称美者有海棠焉, 而记牒多不录, 尝闻真宗御制后苑杂花十题, 以海棠为首章, 赐近臣唱和, 则知海棠足与牡丹抗衡, 称独步于西州矣。”
真宗皇帝对海棠的喜爱跃然纸上。
著名的文豪苏东坡与陆放翁亦痴爱海棠,宋代文化里面的海棠意象更甚于唐,可见一斑。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北宋苏轼《海棠》
“成都海棠十万株, 繁华盛丽天下无。”
——南宋陆游《成都行》
“虽艳无俗姿,太皇真富贵。我为西蜀客,辱与海棠游。”
——南宋陆游《海棠图》
北宋晏殊《海棠》诗云:
“昔闻游客话芳菲,濯锦江头几万枝。”
说的就是宋代蜀地广植海棠,成都锦江两岸的海棠花海盛况。
表面的形象,都是内里的呈现;反之亦然,精神总需要通过物质形式去传递。
源于对海棠“花格”的偏爱,古人将君子的理想人格自然而然地融为海棠的文化内涵,唐、宋辽金的艺术品上布满了各式各样的海棠纹。
唐代鹦鹉纹海棠形银盒 
西安博物院藏
唐代井陉窑白釉“官”字款海棠盘 
河北省博物院藏
唐代海棠形摩羯纹金长杯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唐代嵌宝海棠镜 
日本私人收藏
录于《古代中国の造形美》
唐代海棠形鹿纹三足银盘 
河北省博物院藏
唐代越窑青釉海棠式碗 
上海博物馆藏
甚至宋辽金之间虽然兵乱不断,在文化上却不约而同地表现出对海棠形象的偏爱。
辽三彩海棠盘 
辽宁省博物馆藏
南宋水晶绦环或绶环 
东阳市博物馆藏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对唐宋以来形成的花卉纹饰定名较为混乱,例如大量具有海棠、莲花、牡丹文化意味的器物被称为“葵口”、“葵纹”等。
勰这些称谓实属约定俗成,并不贴切,这是没有上溯源流之故。
唐宋时被大众喜爱和赋予各种高尚“花格”、并常登大雅之堂的著名花卉计有:牡丹、芙蓉、芍药、茉莉、兰花、茱萸、忍冬、莲花、菊花、梅花、桃花、桂花、海棠、梨花、玫瑰、石榴等,少有提及葵花,反而传统的“葵”指的是一种缺乏文人意趣的食用植物。
《现代汉语词典》中,“葵”指某些开大花的草本植物(锦葵、蒲葵、向日葵),这个义项与“葵”在古代的意义相去甚远了。
《汉语大字典》中对葵的第一个解释就是葵菜,又名“冬葵”、“冬寒菜”,锦葵科。二年生草
本,叶肾形至圆形。夏初开淡红小花,常簇生叶腋。嫩梢、嫩叶作蔬菜,种子、全草入药。这里指出了葵的本义就是蔬菜。葵类植物很多,大多可供蔬食。第二个义项就是滑菜(即含粘液菜)的泛称。
葵作为蔬菜,最早记述见于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经·豳风》:“七月亨葵及菽”说明葵早已被人们蔬食,并已很普遍。
《尔雅》:“蔠葵,蘩露”。这里的蔠葵因与葵煮熟即滑的特点相同,所以归为葵类。
《古乐府·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前半句写出了葵在园中生长情况,当我们把那些“青青”当作向日葵的时候,我们已经离传统非常遥远了。
许慎的《说文解字》也收录了葵字,“葵,菜也。从艸,癸声,彊惟切。”
《左传·成公十七年》:“仲尼曰:'鲍庄子之智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晋杜预注:“葵倾叶向日,以蔽其根”。
这就是说葵有倾叶向日不使太阳晒于其根的本能。“卫”是保护、保卫的意思。足指葵根,人足居人体之下,植物的根亦居体下,故以足代指根。
像葵这样的植物,茎直立,从下到上,都生叶片,叶片向日倾斜,影子便照到地面,遮住茎的基部。不过,多数植物都是这样,只是古人特别注意到葵的这一习性罢了。
由于葵的叶片总是倾向太阳,古人便认为葵与太阳有特殊的关系。
又如《淮南子·说林训》有云:“圣人之赞道,犹葵之于日也。虽不能始终哉,其乡(向的意思)之者,诚也”。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第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农学著作。
其书“蔬类”的第一篇就是“种葵”,记述了葵有紫茎和白茎两种,有大小的区别,并且详尽地记述了种植栽培葵菜的方法,象如何在春天畦种浇地,如何在腊月汲取井水实行“冬灌”等等。其中甚至说“一升葵,还得一升米”。意谓一升葵,可换得一升米。
宋朝罗愿的《尔雅翼》曰:“葵为百菜之主,一岁可三种”。
元代王祯《农书·卷八》:“葵,阳草也……,其菜易生,郊野甚多,不拘肥瘠地皆有之,为百菜之主,备四时之馔,本丰而耐旱,味甘而无毒。……子若根则能疗疾,咸无弃材。诚蔬茹之上品,民生之资助也。”
从这些资料我们都可以看出,葵在当时是一种主要的并不可或缺的蔬菜,同时还有作为药物的功效。
我们今天所说的向日葵,原产于北美洲,在哥伦布(约1451 一1506)发现新大陆之前,世界上其他地方没有此物,也无关于它的文字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