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论史上一部影响深远的巨著,“它体大思精,笼罩言,包举宏纤”,向为历代学人所重。在学“汉语文言”文学专业时,也曾听说过此书,一值想拜读。或因无书可读,或因古文版费时太多,一直未能如愿。近日中华书局出版了一套“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译丛书”,恰有此书且已全译白话,终能一了心愿。适逢办公厅机关开展读书活动,现将粗读此书的一点体会与大家分享,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关于《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
《梁书》、《南史》均有《刘勰传》,是研究刘勰家世和生平事迹最重要的历史文献。惜其史笔简要,语焉不详。老一辈“龙学”大家,如范文澜、杨明照等,虽多方涉猎,使之眉目渐清,但亦屡有歧见。后之研究者多综合各家之说,摡言其要,或斟酌献替,存疑再考。
刘勰字彦和,祖籍东莞郡莒县,即今山东莒县;世居京口,即今江苏镇江。他的祖父刘灵真,系刘宋王朝司空刘秀之的弟弟,他的父亲刘尚曾任越骑校尉。刘勰大约生于宋明帝泰始初年(465—467),卒于梁武帝中大通四年(532)前后。总其历程,可分四个阶段:
⒈少年苦读。从出生到入定林寺,历时约二十余年。刘勰少年丧父,孤儿寡母,相依为命。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论史上一部影响深远的巨著,“它体大思精,笼罩言,包举宏纤”,向为历代学人所重。在学“汉语文言”文学专业时,也曾听说过此书,一值想拜读。或因无书可读,或因古文版费时太多,一直未能如愿。近日中华书局出版了一套“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译丛书”,恰有此书且已全译白话,终能一了心愿。适逢办公厅机关开展读书活动,现将粗读此书的一点体会与大家分享,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关于《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
《梁书》、《南史》均有《刘勰传》,是研究刘勰家世和生平事迹最重要的历史文献。惜其史笔简要,语焉不详。老一辈“龙学”大家,如范文澜、杨明照等,虽多方涉猎,使之眉目渐清,但亦屡有歧见。后之研究者多综合各家之说,摡言其要,或斟酌献替,存疑再考。
刘勰字彦和,祖籍东莞郡莒县,即今山东莒县;世居京口,即今江苏镇江。他的祖父刘灵真,系刘宋王朝司空刘秀之的弟弟,他的父亲刘尚曾任越骑校尉。刘勰大约生于宋明帝泰始初年(465—467),卒于梁武帝中大通四年(532)前后。总其历程,可分四个阶段:
⒈少年苦读。从出生到入定林寺,历时约二十余年。刘勰少年丧父,孤儿寡母,相依为命。
二十岁左右,又遭母丧,孤寂无依,萧索度日。以家贫而不婚娶。但他“笃志好学”,自七岁起,即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执著地追求“树德建言,经世致用”的人生价值。
⒉佛门试功。定林寺是佛教名刹,高僧云集,在这里,刘勰作为佛教大师僧祐的助手,整理校订经卷,得以潜心攻读,遍览诸子百家之书,“积十余年”,达到了“博通经论”、“长于佛理”和程度,进而“区别部类,录而序之”完成了大丛书佛教经论的编定,经僧祐审阅,成为定林寺的传世经藏。刘勰在僧祐主持下编定佛经的过程,深受其浸润和陶染,大约在他编定佛教经藏之后不久,即完成了空前的文论伟著《文心雕龙》。
⒊出仕从政。《文心雕龙》被沈约“大重之”不久,刘勰即受命担任奉朝请,开始走入仕途。此后历任南梁王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之弟、中军将军、临川王萧绩和梁武帝的第四子、仁威将军、南康王萧宏的记室,掌文书;继又兼任梁武帝长子、昭明太子萧统的东宫通事舍人,管章奏;再迁步兵校尉,执掌宫廷卫戍。作为幕僚、侍从人员,刘勰的渊博学养一值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在当时门阀森严的环境中,他仍然只能是一介“位卑多诮”的“文士”。《梁书•刘勰传》载,“勰为文长于佛理,京师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请勰制文”,曾“有文集行于世”。今虽已散失,但仍有《灭惑论》、《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等文。可以想见,刘勰虽身在王府衙署,但仍力图“达于政事,匡世济民”。后高僧僧祐逝世后,再入定林
⒉佛门试功。定林寺是佛教名刹,高僧云集,在这里,刘勰作为佛教大师僧祐的助手,整理校订经卷,得以潜心攻读,遍览诸子百家之书,“积十余年”,达到了“博通经论”、“长于佛理”和程度,进而“区别部类,录而序之”完成了大丛书佛教经论的编定,经僧祐审阅,成为定林寺的传世经藏。刘勰在僧祐主持下编定佛经的过程,深受其浸润和陶染,大约在他编定佛教经藏之后不久,即完成了空前的文论伟著《文心雕龙》。
⒊出仕从政。《文心雕龙》被沈约“大重之”不久,刘勰即受命担任奉朝请,开始走入仕途。此后历任南梁王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之弟、中军将军、临川王萧绩和梁武帝的第四子、仁威将军、南康王萧宏的记室,掌文书;继又兼任梁武帝长子、昭明太子萧统的东宫通事舍人,管章奏;再迁步兵校尉,执掌宫廷卫戍。作为幕僚、侍从人员,刘勰的渊博学养一值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在当时门阀森严的环境中,他仍然只能是一介“位卑多诮”的“文士”。《梁书•刘勰传》载,“勰为文长于佛理,京师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请勰制文”,曾“有文集行于世”。今虽已散失,但仍有《灭惑论》、《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等文。可以想见,刘勰虽身在王府衙署,但仍力图“达于政事,匡世济民”。后高僧僧祐逝世后,再入定林
寺,协助慧震沙门撰经。
⒋燔发出家。从奉敕再入定林寺到“未期而卒”,历时约10余年。定林寺的经藏,本已由僧祐和刘勰编定完毕,惟此后二十余年间,僧祐又收集了许多经卷,而未及整理,梁武帝至为关注。刘勰奉敕再入定林寺撰经。僧祐74岁园寂,刘勰“于寺变服”,“改名慧地”,叶落归根。不到一年,刘勰去世。
勰漫长的岁月,执著的追求,未能使刘勰实现“纬军国”、“任栋梁”的政治抱负,却使他表现出了足以“为世楷式”的人品和文品,留下了光耀千秋的文化遗产。今之研究者誉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文学思想家、文章学家、写作理论家”等等,乃至“中华传统文化大师”,这些称誉对于刘勰来说都是当之无愧的。
二、《文心雕龙》版本有关情况。
《文心雕龙》成书于中古时期南朝的齐末梁初,迄今已一千五百余年,有多种不同版本,辗转承继,薪火相传,且与时俱进,每有新成。初始的版本,已杳无影踪。现在能够查寻到的最早版本,是唐朝学人留下的手抄本残卷,录有《征圣》(第二)至《杂文》(第十四)的十三个整篇,以及《原道》(第一)的篇尾和《谐隐》(第十五)的篇题。原藏甘肃敦煌鸣沙山千佛洞第288窟,直到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始被发现。后又被斯坦因窃
⒋燔发出家。从奉敕再入定林寺到“未期而卒”,历时约10余年。定林寺的经藏,本已由僧祐和刘勰编定完毕,惟此后二十余年间,僧祐又收集了许多经卷,而未及整理,梁武帝至为关注。刘勰奉敕再入定林寺撰经。僧祐74岁园寂,刘勰“于寺变服”,“改名慧地”,叶落归根。不到一年,刘勰去世。
勰漫长的岁月,执著的追求,未能使刘勰实现“纬军国”、“任栋梁”的政治抱负,却使他表现出了足以“为世楷式”的人品和文品,留下了光耀千秋的文化遗产。今之研究者誉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文学思想家、文章学家、写作理论家”等等,乃至“中华传统文化大师”,这些称誉对于刘勰来说都是当之无愧的。
二、《文心雕龙》版本有关情况。
《文心雕龙》成书于中古时期南朝的齐末梁初,迄今已一千五百余年,有多种不同版本,辗转承继,薪火相传,且与时俱进,每有新成。初始的版本,已杳无影踪。现在能够查寻到的最早版本,是唐朝学人留下的手抄本残卷,录有《征圣》(第二)至《杂文》(第十四)的十三个整篇,以及《原道》(第一)的篇尾和《谐隐》(第十五)的篇题。原藏甘肃敦煌鸣沙山千佛洞第288窟,直到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始被发现。后又被斯坦因窃
攫,现存伦敦大英博物馆。宋代原已有了《文心雕龙》的刊本,《宋史•艺文志》即有“辛处信注《文心雕龙》十卷”的记载,却亦已散失。惟南宋时编刻的《太平御览》中,摘录有《文心雕龙》原文四十三则,涉及《原道》、《宗经》、《神思》等二十余篇,计九千八百六十八字,占了全书的四分之一。元惠宗至正十五年(1355)年,嘉兴郡守刘贞刻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现存的最早刊本,珍藏于上海图书馆。
明代至近现代,有多种版本梓行,此版《文心雕龙》各篇原文,均以黄叔琳辑注本即养素堂本为底本,并吸收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等,包括范文澜、王利器、詹瑛等现代研究、整理成果。着意于“根柢无易其固,裁断必出于已”(王元化语),保持元明以来《文心雕龙》固有版本的本来面貌。
三、窥一斑而知全豹。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论史上一部影响远的巨著,“它体大思精,包举宏纤”,共五十篇,现就其中一篇(第十二篇)与大家共赏,重在居今探古,古为今用。
明代至近现代,有多种版本梓行,此版《文心雕龙》各篇原文,均以黄叔琳辑注本即养素堂本为底本,并吸收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等,包括范文澜、王利器、詹瑛等现代研究、整理成果。着意于“根柢无易其固,裁断必出于已”(王元化语),保持元明以来《文心雕龙》固有版本的本来面貌。
三、窥一斑而知全豹。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论史上一部影响远的巨著,“它体大思精,包举宏纤”,共五十篇,现就其中一篇(第十二篇)与大家共赏,重在居今探古,古为今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