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集部總敘
集部之目,楚辭最古,别集次之,總集次之,詩文評又晩出,詞曲則其閏餘也。古人不以文章名,故秦以前書無稱屈原、宋玉工賦者。洎乎漢代,始有詞人(1)。迹其著作,率由追錄。故武帝命所忠求相如遺書(2),魏文帝亦詔天下上孔融文章(3)。至於六朝,始自編次。唐末又刋板印行。夫自編則多所愛惜,刋板則易於流傳。四部之書,别集最襍(4),茲其故歟!然典冊高文,淸詞麗句,亦未嘗不高標獨秀,挺出鄧林(5)。此在翦刈巵言(6),别裁僞體,不必以猥濫病也。總集之作,多由論定。而蘭亭、金谷(7),悉觴咏於一時,下及漢上題襟、松陵倡和(8)。《丹陽集》惟錄鄕人(9),《篋中集》則附登乃弟(10)。雖去取僉孚衆議,而履霜有漸(11),已爲詩社標榜之先驅。其聲氣攀援,甚於别集。要之,浮華易歇,公論終明。巋然而獨存者,《文選》、《玉臺新詠》以下數十家耳。詩文評之作,著於齊梁,觀同一八病四聲也(12)。鍾嶸以求譽不遂,巧致譏排(13);劉勰以知遇獨深(14),繼爲推闡。詞場恩怨(15),亘古如斯。冷齋曲附乎豫章(16),石林隠排乎元祐(17)。黨人餘釁(18),報及文章,又其已事矣。固宜别白存之(19),各核其實。至於倚聲末技,分派詩歌,其間周、柳、蘇、辛,亦遞爭軌轍,然其得其失,不足
重輕,姑附存以備一格而巳。大抵門戸搆爭之見,莫甚於講學,而論文次之。講學者聚黨分朋,往往禍延宗社。操觚之士(20),筆舌相攻,則未有亂及國事者。蓋講學者必辨是非,辨是非必及時政。其事與權勢相連,故其患大。文人詞翰,所爭者名譽而巳,與朝廷無預,故其患小也。然如艾南英以排斥王、李之故(21),至以嚴嵩爲察相(22),而以殺楊繼盛爲稍過當。豈其捫心淸夜,果自謂然?亦朋黨旣分,勢不兩立,故决裂名教而不辭耳。至錢謙益《列朝詩集》更顚倒賢姦,彝良冺絶勰(23)。其貽害人心風俗者,又豈尠哉(24)!今掃除畛域(25),一凖至公。明以來諸派之中,各取其所長,而不回其所短。蓋有世道之防焉,不僅爲文體計也。
注释:
(1)洎,及,到。词人,同“辞人”。擅长文词的人。
(2)所忠,汉武帝近臣。《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天子曰:“司馬相如病甚,可往從悉取其書。若不然,後失之矣。”使所忠往。而相如已死,家無書。問其妻,對曰“長卿固未嘗有書也。時時著書,人又取去,即空居。長卿未死時,為一卷書,曰‘有使者來求書,奏之無他書’”。其遺札書言封禪事。奏所忠。忠奏其書,天子異之。
(3)《后汉书·孔融传》载:(孔融被曹操杀掉后)魏文帝深好融文辭,歎曰“楊、班儔也”。募天下有上融文章者,輒賞以金帛。
(4)襍,同“杂”。
(5)鄧林原义为桃林,此处借指文林。见《山海經·海外北经》: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為鄧林。
(6)卮言,缺乏自己见解的言论。
(7)亭,此处指《兰亭集》,东晋永和九年在会稽山阴之兰亭,以王羲之为首的二十六位文人集会赋诗,编有《兰亭集》。金谷,此处指《金谷园诗》,东晋元康六年在洛阳金谷园,石崇等三十人集会赋诗,编有《金谷园诗》。
(8)汉上题襟,指《漢上題襟集》。晚唐段成式、温廷筠、崔珏、余知古、韋蟾等于襄陽幕府倡和詩什及書箋,共十巻。松陵倡和,指《松陵倡和集》,皮日休在吳郡幕府與陸酬倡詩六百五十八首,共十巻。
(9)《丹阳集》,開元中,丹陽進士殷璠彚次潤州包融、儲光羲、丁仙芝等十八人詩为一集,诗前各有評一巻。因十八人均为丹阳人,故名《丹阳集》。《箧中集》,中唐诗人元結编,録沈千運、趙微明、孟雲卿、張彪、元季川、于逖、王季友七人詩,共二十四首。因是编盡其篋中所有,故名《箧中集》。所录七人之中,元季川乃元结之弟。
(10)履霜有渐,指细微的变化过程。易曰:履霜堅氷至,其所由來者漸矣。
(11)八病四声,南朝梁文学家沈约提出的关于诗歌声律的观点。八病,指作诗时应避免的八种声病,即平、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沈约主张作诗应力求做到“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只有这样,“始可言文”。四声,即汉语字音声调的四个调名,只是魏晋以前没有称之为平、上、去、入,自沈约、周颙等开始才有这个称呼,并用之协调诗的音律。
(12)《南史》传七十二稱:嶸嘗求譽于沈約,約弗為奬。借故,嶸怨之,列約中品。
(13)《梁书》卷五十载:(刘勰《文心雕龙》)既成,未為時流所稱。勰自重其文,欲取定於沈約。約時貴盛,無由自逹。乃負其書候約,出千之於車前,状若貨鬻者。約便命取讀,大重之,謂為深得文理,常陳諸几案。
(14)词场,比喻文坛。
(15)冷斋,指宋僧恵洪所撰诗话《冷斋夜话》;豫章,指黄庭坚
(16)石林,指宋叶梦得所撰诗话《石林诗话》。
(17)釁,即“衅”,意为事端,祸端。
(18)别白,辨别明白。
(19)操觚,指作文。
(20)艾南英,明代散文作家。《明史·文苑传》:艾南英,字千子,東鄉人。……久之,卒不第而文日有名,負氣陵物,人多憚其口。始王、李之學大行天下,談古文者悉宗之。後鍾、譚出,而一變至是。有竊重名於詞林者,痛相紏駁。南英和之,排詆王、李,不遺餘力。王、李,指明代“后七子”的代表人物王世贞、李攀龙。
(21)察,政治上清明。
(22)杨继盛,,明代著名忠臣。字仲芳,容城人。为官清正,不畏权贵,上书劾严嵩,反为所诬,先下狱后弃市,死时年仅四十岁。
(23)彝,常。
(24)尠,即“鲜”。
(25)畛域,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