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九九重阳节的诗词

  关于九九重阳节的诗词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 —— 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九日悲秋不到心。 —— 晏几道《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 江总《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 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 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 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 —— 李清照《行香子·天与秋光》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 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重阳节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这首诗借菊花的遭遇,抒发自己惋惜之情。前两句说重阳刚登高完毕,小重阳又再来饮酒赏菊。后两句说菊花为何这样命苦,遇到两次重阳,遭到两次采摘。实际是借菊花联想自己遭馋出京流放夜郎的不幸。意蕴深远。
  蜀中九日
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咸亨元年(670年)重阳节,客居西蜀的王勃与友人一起登玄武山遥望故乡。时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勾起了诗人浓郁的乡愁,于是作了这首诗,抒发了思乡之情。
  重阳席上赋白菊
  (唐)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白居易这首《重阳席上赋白菊》诗写得新颖而别致,词约而意丰。此诗一、二两句写诗人看到满园金黄的菊花中有一朵雪白的菊花,感到无限的欣喜;三、四两句是采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把那朵雪白的菊花比作是参加“歌舞席”的老人,和“少年”一起载歌载舞。全诗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仍有少年的情趣。以花喻人,饶有情趣。
  醉花荫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通过描述作者重阳节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独与寂寞的心情。上片咏节令,写别愁;下片写赏菊情景。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的感情彩,使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情绪融和交织。尤其是结尾三句,用黄花比喻人的憔悴,以瘦暗示相思之深,含蓄深沉,言有尽而意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重阳节古诗鉴赏  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霑 同:沾)
  首联用白描的手法写雁过江上南飞,与客提壶上青山的一副美景。仅用七字,把江南的秋描写的淋漓尽致。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江涵秋影”四字精妙的传达出江水之清,“秋影”包容甚广,不独指雁影。“与客携壶”是置酒会友,兼之有山有水,是人生乐事,“翠微”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颔联为唐诗名句,夹叙夹议,写出了诗人矛盾的心情。“难逢”、“须插”的言外之意是应把
握当前及时行乐,不要无益地痛惜流光,表现了一种通达的生活态度。“菊花”是扣合重阳节的习俗。
  颈联与颔联手法相同,都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想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同时也表达了及时行乐之意。“酩酊”也是扣合了重阳节的习俗。颔联和颈联都用了对比,一是尘世不乐与佳节尽情快乐的对比,一是大醉无忧与怨恨忧愁的对比。两联也多次提到重阳。节日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使人们暂时摆脱日常生活的束缚、抛开日常生活的烦恼,让自己的心情放松片刻。杜牧在这里所表现的正是趁着重阳节抛开世事、尽情放纵快乐的思想。
  尾联承上“登临恨落晖”意,诗人用齐景公牛山泣涕之事进一步安慰自己。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像“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就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以齐景公的反例作结,表现了这种旷怀中包含着一种苦涩。
  此诗通过记叙重阳登山远眺一事,表达了诗人人生多忧、生死无常的悲哀。以看破一切的旷达乃至颓废,表现了封建知识分子的人生观的落后、消极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