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经济环境分析 
  1、世界经济有望恢复性增长,但复苏的基础仍然脆弱。在百年不遇的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2009年世界经济出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首次负增长,即出现了全球性的经济衰退。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0年1月公布的最新统计,2009年世界产出的增长为-0.8%(见表1)。各国在应对危机中,采取了一系列金融救援政策或经济刺激政策。这些应急政策的规模和力度都是空前的。这些政策的效应正在显现,到现在可以说已经避免了像1929~1933年那样的世界经济大萧条的再现。具体看,世界经济在经历了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上半年的大幅下滑后,从2009年下半年起开始出现复苏的迹象。如果国际经济、金融领域不发生重大的意外事件,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有望转负为正,实现恢复性增长。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0年1月公布的最新预测,2010年世界产出预计增长3.9%
在世界经济有望实现恢复性增长的同时,其复苏的基础仍然脆弱。因为世界经济的复苏主要是依托各国政府超常的强力政策的刺激。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实体经济的回升尚面临较多困难,而经济复苏也尚未带来就业的增长。目前,美国失业率仍处于10%左右的高位,达到26年来的最高水平。2009年第四季度,美国就业岗位净减少20.8万个。在衰退比较严重的西班
牙,失业率已高达18%。由于发达国家的复苏还没有恢复到潜在经济增长水平,中短期内失业率仍将居高不下。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原有的过度负债消费模式受到巨大冲击,面临深度调整,加之失业率居高难下,致使私人消费依然疲软,又使企业投资意愿低迷。国际市场需求不振可能会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存在。世界经济的复苏将会是一个曲折、缓慢的过程。 
   
  2、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但风险没有完全消除。2008年春、夏,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迅猛演变为金融海啸。当时,美国许多著名的大型金融机构纷纷陷于严重亏损的困境,或宣布破产,或被收购、接管。如2008年1月,美国第一大商业银行花旗集团和第二大商业银行摩根大通银行,均宣布因次贷而出现巨额亏损。2008年3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被摩根大通银行收购。2008年9月,先是美国最大的两家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因资金短缺而濒于破产,被美国政府接管;紧接着,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证券公司被美国银行收购;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保护;美国第一大投资银行高盛公司和第二大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公司,双双宣布
业务转型,转为商业银行,接受政府监管。一时间,国际金融市场激烈震荡。一年多来,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全球股市自2009年3月以来在震荡中反弹,信贷市场的各项风险指标相继回落或接近危机前的水平。但金融风险并未完全消除,国际金融危机余波未了。 
   
  美国等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资产损失严重,去杠杆化和清理坏账的过程尚未结束,新的资产泡沫和金融风险还在积聚,不排除再度出现局部性金融震荡的可能。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的一份最新报告表明,2009年,美国的“问题银行”数量由年初的252家增至年底的702家。“问题银行”的数量及其资产总额均创1993年以来17年中的最高峰。2009年,美国共有140家银行倒闭或被接管;今年以来至2月中旬,就又有20家银行倒闭或被接管。预计今年美国银行业破产数量可能会超过去年。2009年,美国银行业的放贷骤降7.5%,为1942年以来67年中的最大降幅。 
   
  特别是一些国家的政府债务危机或主权信用危机事件接连发生。如近期发生的迪拜债务危
机,特别是欧元区债务危机。2009年4月爱尔兰财政债务危机曝光,到年底希腊债务危机走上前台,接着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比利时等主权信用评级下调,也频频登上“问题国家”名单。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国际媒体将问题较为严重的葡萄牙(Portu-gal)、爱尔兰(Ireland)、希腊(Greece)、西班牙(Spain)戏称为欧元区的“猪四国”(PIGS,即四国首字母的缩写)。欧盟成员国中有三分之二以上国家出现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超标而偿债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公司警告说,主权信用危机将成为2010年全球经济发展的最大包袱,并在金融市场上频频制造余震。 
   
  3、各国经济刺激政策取得一定成效,但退出抉择艰难。在应对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各国纷纷出台的超常规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于世界经济复苏、稳定金融市场,起到了一定的重要作用。但这些巨额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却遇到了“三维”难题。其一,如果过早退出,收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可能导致复苏的夭折,引发新一轮经济衰退。最近,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债台高筑的希腊政府,刚刚出台了削减社会保障、裁员减薪、增加税收等一系列财政紧缩措施之后,就爆发了数千抗议者的示威游行。公众担心,
政府的财政紧缩措施可能导致失业率大增和工薪待遇降低。在西班牙、葡萄牙等,工会为反对政府的紧缩政策而不断组织和呼吁进行罢工与抗议活动。其二,如果过晚退出,有可能诱发政府债务危机、通货膨胀、资产泡沫等风险。各国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使市场流动性大量增加,有可能导致石油、原材料等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震荡走高和剧烈波动。其三,如果各国在退出的时机和力度上不一致,又有可能导致大规模的国际套利,加剧国际投机资本的游动,引发国际资本市场和主要货币汇率的剧烈波动。 
   
  这使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难度加大。2009年末,澳大利亚、印度、越南等国已将通货膨胀视为经济发展的头号敌人。部分国家已开始退出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如2009年8月,以列央行在全球第一个宣布加息。2009年10月至12月,澳大利亚连续3次加息,使其成为二十国集团中最早开始退出经济刺激政策的国家。2009年10月,印度央行提高了银行法定流动资金比率,开始收紧货币供应。2010年2月,美联储向社会公布了其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计划,发出政策收紧信号,但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时间表;随后,提高了商业银行贴现率。由此,引起金融市场的担心和动荡。 
   
  4、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但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国际上有舆论认为,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金融等造成严重冲击和带来极大混乱,世界经济增长格局也将会有所变化,因此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发生逆转,或面临停滞,甚或崩溃终结。我们认为,经济全球化,即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拓展,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发展和国际分工发展到较高水平的必然结果,其深入发展的大趋势不会改变。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经济中长期发展趋势。然而,国际金融危机及其所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和急剧升温。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了解决国内就业问题,迫于国内政治和经济等压力,以解决“全球经济失衡”为借口,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采取了许多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给世界经济的持续复苏造成巨大威胁。这些贸易保护主义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包括反倾销反补贴措施、一般保障和特殊保障措施、提高进口关税、设立技术性贸易壁垒等等。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各国政府都有责任继续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 
   
  5、世界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但产业竞争、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仍错综复杂。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每一次大的经济危机往往孕育和催生出一场薪的科技革命。正是科技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推动着世界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推动着新一轮的世界经济繁荣。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新的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酝酿和兴起。如以绿和低碳技术为标志的新能源革命,电动汽车、新材料、信息网络、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市场开拓,空间、海洋和地球的深度开发利用等。这将使人类社会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孕育着新的重大发展机遇。但各国在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的过程中,围绕战略型新兴产业而展开的科技竞争、人才竞争也将会日趋激烈。谁能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与此同时,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等一些全球性问题错综复杂,也会形成新的挑战。如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国际斗争曲折复杂,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交锋十分激烈。一些发达国家企图否定“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求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国承担超出自身能力和发展水平的量化减排指标,以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正常发展制造障碍。 
   
  二、国内经济环境分析 
   
  总的看,今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内环境也具有“两面”或“双向”特点,即有利条件和突出矛盾同时并存,表明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绝不能把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等同于经济运行的根本好转。 
   
  1、当前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但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经济从2008年下半年起受到严重影响,实体经济增长明显下滑。从国内生产总值季度增长率来看,2008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时,还处在略高于10%的位势,而到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就分别下降到9%和6.8%,到2009年第一季度更下降到6.2%的谷底;但从2009年第二季度起扭转了下滑趋势,开始逐季回升,第二、三、四季度分别增长7.9%、9.1%和10.7%(见图2)。以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月同比增长率来看,从2008年6月的16%,猛降到2008年11月的5.4%和12月的5.6%,短短的半年内就
下降了10多个百分点;到2009年1-2月合计,又下降至3.8%的谷底;但从2009年3月起扭转了下滑趋势,开始回升,到11月和12月分别回升至19.2%和18.5%(见图3)。无论是从国内生产总值季度增长率来看,还是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月同比增长率来看,都走出了一个标准的V字形反转,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 
   
  当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连续3个季度回升,工业生产已连续10个月回升,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但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仍然不足。因为经济的回升主要是依靠政府实施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等政策发挥作用的结果,而社会投资意愿尚未明显跟进,居民消费后劲亦感不足,进一步扩大内需难度加大,而外需的萎缩和低迷状态又难以在短期内改变。 
   
  与此同时,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压力总体上持续增加和结构性用工短缺的矛盾并存,即总体上的“求职难”与结构性的“用工荒”并存。一方面,从劳动力供求总量看,一定时期内
仍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和高校毕业生的规模很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也还很大;另一方面,在就业上又存在着一定的结构性供不应求的用工短缺情况。今年新春伊始,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地区就出现了“用工荒”问题。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期调查,东部沿海地区有70%被调查的企业存在“用工荒”。这一是因为经济回升向好,企业特别是沿海外贸企业的订单增多,因此用工需求旺盛,更需要具有一定经验和技能的熟练工、技术工;二是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对工作选择、生活待遇、未来前途等有了新要求。这就使得用工需求方与劳动供给方二者出现不匹配。 
   
  2、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效应继续显现,但财政金融领域潜在风险增加。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我国及时、果断地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一揽子计划,有效扩大了内需,并与扩大居民消费、改善民生相结合,很快扭转了经济增速明显下滑趋势,这些政策的效应将会继续显现。但与此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财政金融风险。2009年,货币信贷超常增长,人民币新增贷款高达9.6万亿元,是上年的两倍,接近国内生产总值的30%。这对房地产等资产价格上涨和滞后的消费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区别
物价上涨产生了很大压力。以银行为主渠道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迅速发展,潜伏的财政信用风险不容忽视。 
   
  3、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市场信心增强,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结构调整难度加大。我国企业在应对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中,顽强拼搏,化危为机,通过提高管理水平、加快创新步伐、调整发展战略、推进兼并重组等对策,使企业适应国内外市场变化的能力和竞争力有了新的提高。一些具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高新技术的企业,显示出较强的抗御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共申请国际专利7946项,比上年增长29.7%,专利申请总数排名世界第五。在2009年世界500强排名中,中国大陆入选的企业数量已达34家,首次超过英国。随着经济回升,市场信心逐步增强。企业家信心指数在2008年第四季度高台跳水,猛降到94.6点,创近年来新低,之后从2009年第一季度起逐季回升,到2009年第四季度提升到127.7点。可以反映市场信心的另一指标--新订单指数,2008年11月曾下降至32.3%的最低点,远低于临界值50%,表明市场需求的低迷和信心不足。2009年2
月之后至今年2月,各月的新订单指数均回升到50%以上,其中2009年12月还达到61%的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