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
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由于种种历史条件的制约,其迈向现代化步伐的时间大大晚于发达国家。在社会学有关现代化的研究中,人们使用了两个概念来表述这种区别,即“早发内生型”和“迟发外生型”现代化。前者是指在世界范围内,主要由于社会内部因素的作用,较早进入现代化过程的社会,例如英、法等国。后者是指主要由于社会外部因素的作用,在世界范围内较晚开始现代化进程的社会,例如俄罗斯、日本、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等。因此,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表现出许多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特殊性。了解和研究这些特点,将有助于推动这些国家现代化的发展。
一、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历史条件
发展中国家在迈向现代化的起点之时,所面临的历史条件与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
(1)发展中国家绝大部分曾经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帝国主义在这些国家的殖民统治,虽然为这些国家带来了一定的现代经济和文化因素,但更主要的是破坏了这些国家的自然历史发展过程,不仅掠夺了大量财富,还给它们带来了无穷的经济、社会、政治、民族灾难。
(2)由于长期的殖民统治和本国统治阶级的腐朽统治,这些国家在取得政治独立迈向现代化时,经济基本上都处于十分贫穷落后的状态之中,现代工业基础薄弱,政治腐败,文盲率极高,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业已形成,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体系中占有优势地位。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历史和现实的国际环境中,始终处于不利地位。它们不仅在世界经济关系和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平等地位,而且在保持政治独立和稳定方面,也面临巨大困难。
由于存在这些特殊的历史制约条件,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就表现出特殊性。
二、“迟发展效果”
发展中国家由于社会历史传统和历史条件的制约,现代化起步大大晚于那些先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国家。正是由于起步较晚,又面临不同的制约条件,就形成了它们特殊的发展过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格申克龙(A.Gerschenkron)将这些特殊性称为“迟发展效果”。这些“迟发展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有目的、有计划、赶超型的现代化过程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区别发展中国家一般是在同发达国家的强烈对比中,特别是在与发达国家的种种不平等关系以及屈辱的殖民地历史经历中,感到了自己的落后与贫穷,因而激发和树立了社会现代化的决心和目标,试图使自己的国家也强大和发达起来。这种有目的的社会现代化过程,一般表现为借鉴甚至模仿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和发展道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存在着借鉴和模仿的可能,因而它们都试图跨越发达
国家所经历的某些阶段,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赶超”因而成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过程的一个突出特征。为了实现“赶超”的目标,发展中国家一般采用某种程度上的“集中化”和“计划化”,以促进社会现代化过程。因为只有通过某种计划,将国内的资源、有限的财力和生产要素,尽可能有效地组织起来,集中运用于国家的发展目标,才有可能在一个或几个领域中取得突破,启动国家的现代化过程。当然,这种“集中化”和“计划化”在不同的国家里,特别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里,有很大的差异。
(二)异质文化或外来模式的引入与接受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与“早发”国家的现代化过程有一个重要区别,即“早发”国家的现代化过程,是这些国家长期历史发展累积的结果,而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一般是在前现代社会的基础上,由外部环境引发和带动的,或是受到外来的打击与刺激,或是由外来的殖民主义者引发的。因此,现代化过程对于这些发展中国家来说,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从外部输入种种现代化因素的过程,包括经济模式、科学技术、发展战略以及社会价值观念
等。
异质文化和外来模式的引入和接受,会带来许多特殊的效应。第一,外来因素,包括现代化因素的输入,必然不可避免地要同本国社会原有的传统因素和社会结构发生对抗,引发多种社会矛盾和冲突,
甚至导致民族矛盾和冲突。第二,这种基于外部因素引发的现代化过程,会造成社会的急剧变革和发展,使原有社会结构关系解体或重组。因此,这些国家的现代化过程比起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过程,常常表现得更加不稳定,有的国家甚至出现“中断”的情况。造成不稳定的因素,一是来自传统的社会力量,它们有可能顽固地抵制和反抗现代化过程;二是来自急于实现社会现代化的社会力量,超出了整个社会所能接受的程度;三是来自发达国家的“示范效应”,会形成巨大的社会压力,损害发展中国家的正常稳定发展。发达国家在物质生活、制度结构、价值观念和消费方面所产生的示范效应,一方面使这些国家人民产生过高的企望,形成超越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的急迫心理;另一方面,迫使国家和政府采取急功近利的策略。由此,激化各种社会矛盾,导致社会动荡,直至造成政治危机,使得这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受挫。
三、“二元”社会结构的长期存在
所谓“二元”社会结构,是指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里面,明显地同时并存着比较现代化的和相对非现代化的两种社会。这种“二元社会”既表现为社会性质上的差别,又表现为发展水平上的差别。这种“二元”社会结构的形成,与“早发”国家和“迟发”国家不同的现代化起点和过程有着直接的关系。
“早发”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一般是内部逐渐演变的结果,在这个逐渐演变的过程中,整个社会逐渐形成了具有普遍性的制度结构。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甚至是大规模的社会冲突,但是,这些社会冲突是
在现代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和水平上发生的,因此,没有导致现代化进程的中断,反而成为现代化发展的动力。
在发展中国家中,它们的现代化或者是对外来刺激的反应,或者是殖民化的产物,而且正如前面已经指出的,它们一般接受了大量异质模式,并且一般采取集中资源重点推进的发展战略,因此,现代化的进程往往集中在那些与发达国家联系比较紧密的地区(城市)或经济部门。这些地区或部门由于发展的需要,更多的是与发达国家相联系,而不是与本国传统生产部门相联系。
在发展中国家,“二元”社会结构不仅存在于经济方面,而且也渗透到社会政治、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曾形象地描述了这一特点:我们发现诸如矿业和电力等少数高度资本主义化的工业与最落后的原始技术并存,少数高级商店周围围绕着的是老式商贩,高度资本主义化的种植园被农民的汪洋大海所包围,少数受西方教育、会讲西方语言、崇尚贝多芬和马克思或爱因斯坦的人同属于极不相同社会的人共存。
对于一个正在进行重大社会转变的发展中国家来讲,“二元”社会结构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在可以控制社会冲突的范围内,“二元”社会结构也许是迅速推动现代化的一种选择,但值得重视的是,“二元”社会结构的长期存在以及发展差距的拉大,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冲突。特别是处于相对落后的“一元”中的社会成员,不仅仅有可能对整个社会产生强烈的不满和对抗情绪,而且会形成与整个社会现代化目标完全
不同的社会运动和思想运动。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关键在于如何从本国的实际状况和发展战略出发,积极而慎重地协调“二元”社会结构的关系,使其与整个国家统一的社会现代化过程协调起来。“二元”社会结构只有在一个社会走上稳定的现代化道路之后,才能逐渐消除。
四、政府在现代化过程中发挥强有力的支配和指导作用
这一特点,已经被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所认识和实践。有关“北京共识”的讨论也特别突出了这一特点。如果说在“早发”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其主要推动力量来自于“市民社会”,在现代化水平达到一定阶段以后,国家(政府)才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的话,那
么,“迟发”国家现代化进程的起始时期,国家(政府)就发挥了重要和广泛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政府是国家政治、经济独立的捍卫者、维护者。由于发展中国家处于对自己不利的国际经济和政治环境,政府往往通过控制外资、扶植本国工业等措施,保护本国的经济独立和国家主权,谋求符合本国利益的发展。
(2)推动并且控制社会现代化过程。由于是在一个前现代的社会中开始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中国家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现代化推动者和领导者,才能克服种种落后状态对现代化进程的抑制和反抗,控制住
由于整个国家迅速变化所带来的种种紧张局面,协调种种社会冲突,把整个国家实现社会现代化的目标与决心贯彻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推进现代化的进程,并使之不被任何力量中断。所以,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在其现代化的进程中,一个具有现代化取向的、强有力的、稳定的政府十分重要。国家政治稳定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与此同时,政府还在控制人口过度增长与集中、收入悬殊、环境污染,在发展教育、卫生事业上,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3)国家(政府)往往成为“迟发”国家现代化的组织者和计划制定者。在这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赶超型”的现代化进程中,一般只能由政府发挥中心的指导作用。由政府在符合本国人民最大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基础上,制定长远的发展目标、
发展计划与规划,动员和组织全社会的资源,有重点、有步骤地去实现。
(4)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口素质较差,为了尽快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往往由政府直接参与某些经济活动。一是由政府投资建立发展经济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如公路、铁路、港口等。因为这些设施所需要的庞大资金是私人企业无力承担的。二是建立一定的国有企业,特别是一些大型的资金密集型企业,以带动其他企业和部门的发展。三是国家直接控制重要的经济杠杆,如银行、信贷部门,以直接引导整个国家经济活动的方向。
但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如何合理发挥作用,在什么阶段、什么程度上发挥作用,在这些方面既有成功
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值得我们认真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