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区别随着气候变化成为大家日益关注的问题,研究气候变化的国家(集团)间博弈,不仅有助于国家间进行更有效和积极地合作,还有利于中国制定更加切实可行的气候政策。以气候变化谈判中的国家(集团)的博弈为研究对象,采用囚徒困境博弈图式作为分析工具,以美国拒绝《京都议定书》为案例,展望囚徒困境模式下国际气候治理的未来。
标签:
气候变化;京都议定书;囚徒困境
1 “囚徒困境”博弈理论
“囚徒困境”博弈理论是起源于20 世纪50 年代博弈论的一个经典假设:假设两个犯罪嫌疑人共同作案后被捕,分别被关押在两个不同的房间里进行审讯。他们面临着如下几种选择:(1)彼此合作,即两人互不揭发对方罪行。此时,根据警方掌握的案情,两名嫌疑人都将被判处2 年徒刑。(2)一方背叛、一方合作,即一方揭发另一方未暴露的罪行,换取宽大处理,另一方不揭发同伴罪行。这种情况下,选择“背叛”的一方获得从轻发落,被判处1 年徒刑,而选
择合作的一方则被从重判处4 年徒刑。(3)相互背弃,即双方互相揭发对方罪行,此时两个犯罪嫌疑人都因罪行被揭露而或加重处罚,但同时又都因立功表现而获得减刑,最后都被判处3年徒刑。“囚徒困境”博弈理论是西方经济学中博弈论的一个经典分析模型,如表1。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若两个囚徒都选择“合作”,则可以同时获得次优结果,双方都只被判2年徒刑;相反,如果两个囚徒都选择“背叛”,则两人同时获得次差的结果,双方均会被判3年徒刑;而在一方选择“合作”、另一方选择“背叛”的情况下,选择背叛的一方总能获得最优结果,选择“合作”的一方则获得最差结果。假如囚徒A 和囚徒B 不能相互信任对方,都担心对方背叛自己,因此自己首先选择“背叛”,则往往会导致相互背叛的双输结果。由于人性的弱点,这种双输结果在现实生活中屡屡出现。在国际社会交往中,如果国与国之间无法实现相互之间的信任并有效合作,也经常会发生这种相互背弃的博弈结局。这就是哈丁在《公用地悲剧》一书中阐述的“个体理性行为的总和导致集体非理性的反论问题”。这就是国际合作中存在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即在以“逐利原则”为主导的个体行动组成的世界中,哪怕存在共同利益,单个行为体往往也不会主动为这种共同利益去努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造成囚徒困境博弈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個体不能正确的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关
系。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