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说明人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基本原则。
3.运用资料举例说明人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二、过程与方法
1.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通过对各种图形的分析学会正确的读图方法、提高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3.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认识实现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必然。
【教学重点】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区别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原则。
2.实现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意义
【教学难点】
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原则。
2.运用资料举例说明人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已经对环境问题有直观深刻的感受,也知道要保护环境。但对可持续发展之路无系统深入的了解。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讨论、讲练结合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播出了一部中国拍摄的短片《2032:我们期望的未来》,片中接受采访的中国人各用一句话描述自己对20年后的期望(图5.7)。全球公众都听到了中国强有力的声音。
师:20年后,你期望一个什么样的未来?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拥有我们所期望的未来?我们先来看段视频(“人类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追问:视频中主要反映了目前我们面临的哪些环境问题呢?
学生:雾霾、水污染、乱砍滥伐、过量开采煤炭、地面塌陷等。
教师引导学生简单回顾上的内容“人类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然后结合视频进行点拨:“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让人们意识到单纯依靠科技去修复环境,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在发展中产生,必须在发展中解决。人们迫切需要寻一条正确的处理环境与发展关系的出路,使人地关系逐渐走向和谐,这就是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预习情况检查:
提问: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学生: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追问: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哪三个方面?
学生: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
追问:实现可持续发展,要遵循哪三个基本原则?
学生: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追问: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哪些人的共同努力?
学生:政府、企业和公众。
追问:为实现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人类已经做了哪些尝试?
学生:消除贫困、发展绿经济、提倡可持续消费等等
评价:大家对课本的阅读很仔细,预习得很不错。
三、深入分析: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过渡: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通过了《21世纪议程》,这标志着可持续发展从理论探讨走向实际行动。下面我们来一起深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基本原则。
提问:图中的ABC分别代表什么?并说说你的判断理由。
学生:A社会系统(含人口、科技) B经济系统 C生态系统(含资源)……
点拨:根据箭头上的流动要素:资金、劳动力、生活、生产、环境资源。
追问:基础、条件、目的分别是哪个可持续呢?
学生:基础是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点拨:经济的发展要与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同时发展经济的目的是提高生活质量。
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每年的这一天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都会确定一个主题,呼吁各国政府和人们为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子孙后代而共同努力。根据大家对可持续发展三个原则的认识,请思考下列环境日的主题分别体现了哪一个或哪些原则呢?
1974年:只有一个地球。
1981年:保护地下水和人类食物链,防治有毒化学品污染。
1991年: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合作。
2000年:2000环境千年,行动起来。
2008年:促进低碳经济。
2014年:提高你的呼声,而不是海平面。
2018年:“塑”战速决。
学生:思考后回答对应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