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13 | 低碳经济基础知识(一)
CDM是《京都议定书》为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提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三大有效机制之一,也是唯一与发展中国家相关的减排机制。发达国家可以在发展中国家投资有助于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的项目或提供相关技术,换取投资项目所产生的部分或全部减排额度,以作为自己履行减排义务的组成部分。这就是清洁发展机制(CDM),实际上是一种国际间的贸易-投资机制。
HFC23是京都议定书规定的6种限排的温室气体之一,其他为二氧化碳、甲烷、全氟化碳、氧化亚氮等。HFC23是在生产制冷剂HFC2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区别(传统氟利昂的替代物)时所排放的废气,它的气候变暖潜能值极高,是二氧化碳的11700倍。
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2006年,HFC23分解项目占全球碳资产项目交易市场的52%。“由于HFC23具有减排的典型额外性和低成本的大减排量,由此产生了极高回报。所以它从一开始就是众矢之的,毁誉各半。”清华大学核研究院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所教授刘德顺对《商务周刊》说。
尽管《新闻周刊》该文中没有提到中国,但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制冷剂生产国。世界现有约30个HFC生产基地,其中超过20个在中国。到目前为止,这些生产企业已全部实施了或正在实施CDM项目。
尽管如此,中国化学企业的HFC23减排交易,政府并不鼓励。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副主席、科技部全球环境办公室副主任吕学都告诉《商务周刊》:“实施此类项目虽然能带来很大的减排量,但并不带来先进技术,对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直接贡献小。因此,它不是中国政府鼓励的CDM项目。”据知情人透露,正是考虑到HFC类项目的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在2003年和2004年对是否批准该类CDM项目一直犹豫。当时有许多买家的报告都写出来了,卖家中的一些企业也是三天两头去国家发改委打听进展,但政府的态度就是一拖再拖。
碳资产的推动者,是《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的100个成员国及《京都议定书》签署国。这种逐渐稀缺的资产在《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前提下,出现了流动的可能。由于发达国家有减排责任,而发展中国家没有,因此产生了碳资产在世界各国的分布不同。另一方面,减排的实质是能源问题,发达国家的能源
利用效率高,能源结构优化,新的能源技术被大量采用,因此本国进一步减排的成本极高,难度较大。而发展中国家,能源效率低,减排空间大,成本也低。这导致了同一减排单位在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成本,形成了高价差。发达国家需求很大,发展国家供应能力也很大,碳交易市场由此产生。
《京都议定书》规定了三种碳交易机制,即清洁发展机制(CDM)、排放贸易(ET)和联合履约(JI)。由于《京都议定书》迟迟没有生效,所以在这段时间内,各国对于碳交易一直无从下手。
《京都议定书》规定了三种碳交易机制,即清洁发展机制(CDM)、排放贸易(ET)和联合履约(JI)。由于《京都议定书》迟迟没有生效,所以在这段时间内,各国对于碳交易一直无从下手。
今天,欧洲成为世界上最为活跃的碳交易市场。2002年荷兰和世界银行首先开始碳交易时,碳排放权的价格为每吨5欧元左右,此后开始上扬,2004年达到6欧元,到2006年4月上旬,每吨价格超过了31欧元。2006 年世界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总额达到280亿美元,为2005年的2.5倍,交易的二氧化碳达到13亿吨。其中阿姆斯特丹的欧洲气候交易所(ECX)2006年的交易量超过前一年的4倍多,达到4.5亿吨。
然而,2006年4月27日,欧盟碳价格日跌幅25%,至19欧元。这是自欧盟碳交易计划于2
然而,2006年4月27日,欧盟碳价格日跌幅25%,至19欧元。这是自欧盟碳交易计划于2
005年1月启动以来最大的单日跌幅。
“当时碳价格之所以大幅下挫,是因为最坚定的减排国家英国和德国透露消息说,本国减排目标依靠本国自己就可以完成,没有必要从国际市场购买。这直接导致了许多手持减排量的国际买家和中介机构大量抛售,碳价崩溃,最低跌至每吨9欧元。”刘德顺说,“这一下跌趋势至今仍未恢复,目前价格为10欧元左右。”
“当时碳价格之所以大幅下挫,是因为最坚定的减排国家英国和德国透露消息说,本国减排目标依靠本国自己就可以完成,没有必要从国际市场购买。这直接导致了许多手持减排量的国际买家和中介机构大量抛售,碳价崩溃,最低跌至每吨9欧元。”刘德顺说,“这一下跌趋势至今仍未恢复,目前价格为10欧元左右。”
这次碳价崩溃的另一版本是金融资本的打压进入。金融资本的参与,改变了碳项目市场买家的角转换。在此之前,日本是最大买家,占2005年全球总成交量的43%。2006年后,欧洲国家开始发力,英国从上一年的14%升至45%,而意大利更由1%升至19%。
日本一家碳交易咨询公司负责人对《商务周刊》说:“日本的购买主要基于本国需求,是按计划购买。而英国本身缺口并不大,但由于拥有伦敦金融中心的优势,碳‘炒家’越来越多,他们利用丰富的金融运作经验和优势赚得价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