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解经济学之从身边的生活分析经济原理
一、提起经济学,不少人总会将其与枯燥、深奥划上等号。其实,就像经济学家可以通过大街上女孩子裙子的长短来分辨经济景气程度一样,生活中的不少事情用经济学的眼光来看,又是另外一番风景。日常生活中,人们每天都要作出一些选择,采取一些行动。这样做时,人们要么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某种回报,要么是尽量避开对自己不利的事情。从本原的意义上讲,每个人的行为都是一种“经济”行为,所以,用经济学对人们司空见惯的一些现象进行分析,也许是很有必要的。
二、什么是经济学呢?对这一概念的界定有各种各样的答复。如经济学探讨生产什么物品,如何生产这些物品和为谁生产这些物品。在名著《经济学》中萨缪尔森写道:“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们在不同的人之间进行分配。”《管理经济学》一书中从公平与效率、生产与分配的角度出发,指出“经济学是研究如何有效配置经济资源和如何公平分配国民财富,以满足个人或社会目的的一门社会科学。”种种说法归结起来,总离不开这样一种思考,即经济学是使有限的资源被用于最合理的方面以便增加社会总的财富,使社会变得越来越富裕。
这种对经济学的理解,大致具有三方面的含义:第一,个人或社会的目的或欲望是永无止境的,而经济资源在绝对量上来说是有限的,稀缺的。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工农业的调整发展,污染的日益严重,森林和地下水等可再生的资源及矿产等不可再生资源日渐匮乏,甚至就连以往认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空气和江河之水也因污染而变得稀缺起来。第二,稀缺资源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用途,但一旦用于某一用途就不能再用于其他用途。因此,人们的各项经济活动都牵涉到选择问题。在这里,效率意味着一国经济应将它的生产和消费单位组织得使社会能够得到最大数量的所需要的物品和劳务,而且,在现行习惯、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经济资源应得到最充分的利用。第三,在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下,可通过“时机均等”或“结果均等”等制度来寻求公平分配方案,在市场经济条件
下,通过时机均等的公正游戏规则,将实现由竞争带来的繁荣。
而“生活中的经济学”是将略显抽象的经济学与我们生活中某些看似平常的现象以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在中国现阶段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目标的情况下,经济学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了:分析投资股票、买房前斟算性价比、就连女人们热衷的商场打折。但是大部分人还没有仔细想过,为什么股市跌涨,房价会有高有低,商场又为什么要打折呢。这些
就是我们学习“生活中的经济学”的目的:用经济学的角度看待生活中的现象,更科学的权衡利弊,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判断。
三、生活中经济学运用实例
  〔一〕为什么牛奶总是装在方盒子里而可乐却要装在圆瓶里?
这就是产品设计中的经济学。
原因之一可能是,软性饮料大多是直接就着容器就喝的,所以,由于圆柱形容器更称手,抵消了它所带来的额外存储成本。而牛奶却不是这样,人们大多不会直接就着盒子喝牛奶。并且,就算大多数人直接就着盒子喝牛奶,“成本效益原则”显示,它们仍然不大可能装在圆柱形容器里贩卖。不错,方形容器确实能节约货架空间,但牛奶一例中节约的空间,显然比软性饮料一例中来得更划算。因为超市里大多数软性饮料都是放在开放式货架上的,这种架子廉价,平常也不存在运营成本,但牛奶则需要专门装在冰柜里,冰柜很贵,运营成本也高。所以,冰柜里的存储空间相当珍贵,从而提高了用方形容器装牛奶的收益。
这个问题的解释看起来似乎有点落伍,但是其中关于“产品设计应该考虑成本收益”的经济原理,在现在很多地方还是很受用的。
〔二〕麦当劳咖啡续杯的问题。
大多数企业都要卖很多种类的货物,要想维持经营,企业用不着对每一件货品索取高于其成本的费用。相反,它只需要使总收入等于或超过所卖货品的总成本就可以了。所以,要是套餐、甜点和其他物品已经包含了足够的利润率,餐馆
当然可以提供免费续杯服务,同时又不亏本。
那餐馆为什么会想到提供免费续杯的服务呢?因为竞争。在餐馆业里,随着就餐顾客的人数增长,他们为顾客提供服务的平均成本就会下降,而且因为餐馆为每顿膳食索取的费用必须要高于该顿膳食的边际成本〔边际成本就是在任何产量水平上,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所需要增加的工人工资、原材料和燃料等变动成本〕,所以,只要能吸引到额外的主顾,餐馆的利润就会有所增加。
  〔三〕“闯红灯”问题
    假设某一天,你起床晚了,而上班的时间又快要到了,这时你可能不管什么交通规则不规则,见着红灯就闯。“闯红灯”在城里尤其在大城市里已成为一种很普遍的现象。虽然舆论再三批评,公交部门也制定了一些处罚措施,但收效总不大。事实上,在现在的制度约束条件下,我们每个人只要出门,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潜在的闯红灯者。为什么这种“公共行为”屡禁不止呢? 通常的解释是认为人们缺乏交通意识,不遵守交通规则,因此要杜绝“闯红灯”现象的发生,首要的任务是要加强交通意识的宣传和教育。我们不否认,这或许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问题在于,为什么人们会缺乏交通意识,不遵守交通规则呢? 实际上,每个闯红灯者都清楚他这是一种违规行为。明知违规,但还要做,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处罚力度过轻,使闯红灯者有“利”可图。经济学认为,人们的行为都根植于其成本效益预期,只要人们的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他就总会想方设法地去促成某事。
  我们仍以上例来分析。假定你上班迟到会受到领导的批评,那么对你来说,闯红灯是划算的,因为在你的利益函数中,领导的态度显然更重要,与其受到领导的批评,不如闯红灯。这就是你下意识里做出的决策。当然这里不排除被警察逮住的情况。可问题在于,中国的闯红灯者所受的惩罚成本是很少的,不要说闯红灯的人事实上几乎不会被逮着,即使偶尔“不幸”被警察叫住了,至多不过是挨几句训而已。显而易见,警察的教训是不
能与领导的批评相提并论的,而且在一个人口流动很大的地方,“羞愧”( 这也是一种成本) 的惩罚作用微乎其微。但在单位上就不同,领导在同事们面前批评你,那滋味可不好受。以上就构成了人们闯红灯的预期成本,这个预期成本是少于他闯红灯的预期收益的,即免受领导的批评。    “闯红灯”还存在一种示范效应。假设第一个闯红灯者没有受到惩罚或惩罚微少,那么其他人就会“学习”他的举动,因为人都具有一种时机主义行为倾向。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闯红灯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而不是少数人的行为。因此,要最大限度地杜绝日常生活中类似于闯红灯这种行为的发生,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提高惩罚的成本,使那些潜在闯红灯者觉得成本太高,他就会自动放弃闯红灯,否则,即使社会制订再多的交通规则,也无济于事,何况制订规则也是要成本的。闯红灯如何处罚
  〔四〕等车现象
在城市里,另一类比较常见的现象就是等车,几乎每个公交车停靠站都是人头攒动。等车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行为,这点人人都明白,但事实是,只要你还没富裕到足可以天天“打的”的地步,你就难免每天要耐着性子等候公共汽车。那么,如何来看待人们的等车行为,它是不是与我们常说的“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话相矛盾呢? 初看起来,人们的等车行为是不符合经济学所说的资源的最优配置的,也即违背了“时间就是金钱”的效率原则。但是,只要我
们不机械地理解经济学的定义,我们就会发现,它其实正是资源最优配置的表现。所谓资源的最优配置,无非讲的是充分地利用资源的比较优势而已。那么我们来看看等车行为的比较优势是什么。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现在我们假定有两人,穷人和大
款,同在一个地方上班。大款可以天天“打的”,而穷人只好天天挤公共汽车。两人的行为方式( 资源配置方式) 虽然是不同的,但同样是有效率的。这是因为,对于大款而言,他的比较优势是钱,而其稀缺资源是时间,在大款的效用函数中,“打的”虽然比坐公共汽车贵一点,但可以节约用在路上的时间,用节省下来的时间他可创造比花在“打的”上的费用更高的价值,即钱生钱,所以大款选择“打的”是完全值得的( 当然大款还可能为了方便或显气派或别的什么原因“打的”,但最本质的是这点) 。
穷人却不然。与大款相反,穷人多的是时间,少的是金钱,即其稀缺资源是钱。对于穷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够少花钱办好事,时间用多少可以不在乎。等车就是一种既能消耗时间又能节约金钱的行为。换句话说,穷人用等车这一方式也能赚钱( 公共汽车的相对价格更廉价) 。如果穷人选择“打的”的话,节约下来的时间不能创造任何价值,这对他毫无意义( 其实这种情况也适合于那些有钱但更有时间的人) 。实际生活中我们还会看到穷人有时也很“慷慨”,但这多半是有什么重要事要办,这一刻,也仅仅在这一刻,他的稀缺资源变为时
间,而不是金钱了。
四、弗兰克说过,“在发生一个经济行为的时候,人们总是出现依赖错误的信息做决定的情况,还有些时候会从正确的信息里推出错误的结论。因为这个心理现象的影响,经济行为也会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通过上述例子的阐释,经济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无处不见,我们应当学会生活中如何运用经济学,并能尽量正确的分析已知的信息,从而做出最正确的判断。经济学实际上应该是一个应用的学科,生动的学科,而不只是一个生涩的理论系统。在了解了众多经济学例子的之后,我们应该学会分析生活,学会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并把经济学运用进去,以帮助我们做出最正确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