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四进经方讲座-5-五行生克
今天咱们讲一些通过五行生克来治病的方法,这种治法是难经里的泻南补北法,要求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比方肝木特别旺盛,应该金去克木,但是金太弱,克不了它,所以它才旺,比如长了肿瘤。你直接补北方肾水,就可以生东方的肝木,这时它已经旺到极限了,不会再旺了,更不会增加肿瘤的程度。水旺之后就去克南方心火了,然后母去救子,就是木给能量去生火,这就泻了木气。
同时补水可以强金,子能令母实,然后肺金又去克肝木,这一下就使肝木变弱了。如果你先去实脾力量太小,一般的病这样还可以。如果是肿瘤等特别厉害的病,你就攻不动它,只能不影响吃饭和胃气,人只能保住命。但你想攻肿瘤,用补水这一个动作就解决了,好多方面都动起来了,这是古人用的比较厉害的方法。
【提问】肾阳虚不能温脾,以致脾阳不振,宜采用益火补土法,是吗?
【回答】1. 益火补土法:是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适用于肾阳衰微而致脾阳不振证。按五行生克次序来说,心属火,脾属土,火不生土应当是心火不
生脾土,而益火补土应当是温心阳而暖脾土。但自命门学说兴起以来,多认为命门之火具有温煦脾土的作用。因此,目前临床上多将“益火补土”法用于肾阳(命门之火)衰微而致脾失健运之证,而少指心火与脾阳的关系。
2. 泻南补北法即泻心火滋肾水,又称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该证表现为腰膝酸痛,心烦失眠,遗精等。因心主火,火属南方;肾主水,水属北方,故称本法为泻南补北,这是水不制火时的治法。
中医讲的阴阳五行比较抽象,其实是中医养生、了解人的生理、诊疗疾病的原则。一般人不太好了解,笼统地讲所有看得见的都是形而下的阴,看不见的才是阳气。比如我的手是阴,它有多大力量,他不出手时你不知道,一个练过功的人一拳下去能把人打死,力量是和一般人不一样的。孔子路过一个地方,听到一个妇女在哭,他就能从她的哭声中听到三种悲哀。这种分辨力也是一种阳气,精气特别旺盛的人分辨力就特别强。
四个火阳气是代表了人的功能,而物质能转化成阳气,它们两个是互化的。阳能生阴,阴能生阳,阳气有它的物质基础,它能摄取到物质的东西。所以中医说的五脏是说的藏象,指的是那个脏腑一系列的阳气的功能,并不单纯指的那个器官。比如心主血脉、神智,开窍于
舌,摸摸你的手脚热证明你的心脏功能强。
所以中西医认识的观点就不一样,西医的化验比如抽血、照X光,恰恰是咱们中医阴的东西,中医注重的是阳气的能量。这就造成治病的方法的不一样,西医从物质着手,实在不行了给你换个物质器官,给你安支架,换人工关节。中医是想怎样把你自己脏腑的阳气功能给激发起来,把身体里产生的垃圾排泄出去,所以始终在考虑人的阴阳平衡。
在中医认为阴阳能相交,阳气能进入到阴气里面,能把阴气化掉,把精神转化成物质,物质转化成精神,人就没病。内经里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就不会产生阴积和阴实。如果阳气不足,道路不通就会产生水液代谢不行的水肿,以及淤血、痰液等阴积,最后阴气凝聚厉害了就成阴实的肿瘤了。所以阳行阴就不会积,我们不管养生还是治病,首先要把阳气的道路打通,把阳气提起来,这样才能把病治好。(J注:吴茱萸汤是一个很好的去阴实的方子,如何选择去实与攻坚的药物:桂枝与麻黄之去表实:辛甘发散之药,能去气分之实症,因为清阳发肌表,实四肢。大黄与芒硝之去里实:是味厚之药,能去肠胃中之实症,因为浊阴走五脏。寒无浮、热无沉:石膏白为阳、性寒为沉,附子白为阳、性热不沉。咸味与阳的互动:可以软坚、消除肿瘤,如生附、牡蛎、石硫磺。阳气足则无
阴实与积水之患。能入血脏之活血化瘀药物:可去血中实症,如茜草、炙鳖甲等。活血可以去五脏积聚。气为阳血为阴:气实血清为正常。)
咱们研究伤寒论的经方派和温病派不同的地方在于,温病派看谁都阴虚,就去给人补阴。人在某个阶段阴阳不平衡了会阴虚,但他们只看到阴虚,没有看到阳虚这一面。如果是阴积再去补阴就会造成阴积更厉害,阳气更衰。因为你补阴就需要阳气把它化开,就会消耗阳气。所以在没有病的情况下,滋阴补阳还显不出来,他们温病派说是阴中求阳。经方派说阳生阴自回,有了阳气才能保证阴气不流失。食物等阴性的东西才能在人体里运化,人体才能受用,否则阳气太弱你就克化和消化不了它。
人在重病的时候就吉凶立显,一副药下去就知道有没有效。如果越补阴越不想吃饭,碍胃就会伤胃气。补阳药吃下去,就会使病在三阴经的重病号,在半夜饿得起来东西吃,这个人就算是救回来了。如果在三阳经的病人中午就饿了那也是有了胃气了,这就是在关键时候的区别。
但是温病派不是一无是处,这种思路在各类传染病比如麻疹比较适合,这时的高烧使人的阴液就特别亏了,血管就收缩。阴液受损血液就流不过去,发疹的时侯就发不出来,就会
淤积到里面。所以就必须加上凉血养阴的药,让河道不再干枯,使麻疹等毒素通过皮肤发出来,如果这时候再补阳就是反其道的火上浇油了。
黄元御非常明白这一点,他在麻疹这一篇完全用的都是滋阴药,大部分都偏凉。凉能滋阴,热能补阳,平性的较少。经方派的葛根汤就能治麻疹,经方派的叶天士等人都是伤寒大家,他们把伤寒研究透了以后,又把温病这一套提上来。他们就转去攻温病一类的病了,但是这套东西只适合于传染病,不适合脏腑杂病。他们用上生地、麦冬等凉药,再加上荆芥能把血液里的毒素透到表上的药,但都是来源于张仲景的葛根汤、白虎汤等治温病的方子。(J注:要注意温病与瘟疫是两种不同的病,温病一般是阳明病,不会传染,“温”不等于“瘟疫”的“瘟”,很多的争论是混淆了这两个字)
到了阳明症的急下存阴的时候,必须把大肠里的燥热的燥屎马上泻下来。温病的时候有一份阴液就有一份生机,这就需要辩证的看,不能单纯补阳或补阴,要有正确的思路。高热使血管里已经没血了,大汗出,脉洪大的阳亢的状态,滋阴药一下去就救回来了。青龙汤偏于寒凉但不滋阴,张仲景滋阴用白芍、党参,最多用生地和熟地,就在也不用太多的这一类的药。不用温病派的方法也可以达到滋阴的目的,只要在调理人的功能后加上几味药
就可以把阴液补上来了。黄芩汤里有黄芩、白芍就是治麻疹的方子,用黄芩把少阳的相火泻掉,然后用白芍把阴液补上来,而且没有副作用。
咱们把五脏的基本功能说一下,脾主运化,中医说的脾经不是指的西医说解剖的脾脏,西医认为脾脏可以切掉。中医的脾经还包括这一五行里面的所有功能,以及胰腺和小肠运化的部分功能,中医偏重它阳的功能的方面,西医不相信脾为后天之本的说法。中医认为人吃了五谷的五味,就产生了五种营养,脾把这些营养送达各脏腑,红归心、白入肺、黑入肾、青入肝,黄入脾胃。化就是现在说的胰腺的功能,能分泌脂肪酶、蛋白酶等各种酶,这些酶能把这些食物分解让人体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