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项复习现代文阅读《笔与纸的温情》
笔与纸的温情
①春日的一个午后,学生们正专注地写着毛笔字,教室里非常安静,我在一旁看着,突然,一位学生停下笔来说,她听见笔毫摩擦纸张的“沙沙”声。女孩的话,让我想起我的父亲。
②童年记忆里,每年春节临近,父亲都会手写春联。他喝完早茶,一大早就开始裁纸。他动笔的时候,我就在一旁帮忙拉住长长的红联纸。父亲左手按纸如砥柱,右手握笔似游龙,用行草潇洒地写下一张张春联,神陶然。儿时的我猜想,写字一定是件好玩的事,而后我跟随父亲在门两侧贴上一张张手写成果。儿时盼望的春节里,少不了父亲写春联这件事,也让我对写字萌生了最初的向往。
③父亲是个泥水匠,他曾提到读小学时,家境贫穷的他没钱买书法工具,就剪猪毛捆作笔,拾水泥袋画格写字的经历,在他的言辞间,我感受到他对写字的那份崇敬。他读到三年级就辍学谋生,在那个动荡艰辛的年代,写毛笔字显得多么奢侈。
④我入读小学时,身高是班级最矮的那个,被同学取笑为“矮冬瓜”。父亲常跟我讲,矮没关
系,但人一定要有一技之长。看着在工地劳累一天的父亲,收工回家后,还会在灯下写毛笔字,激起我对书法的好奇。趁着父亲不在家,我偷偷拿起父亲的毛笔涂鸦,父亲知道后,也并无责怪之意。有一年暑假,父亲搜罗了一堆旧报纸,把我叫到书桌前,说要教我写毛笔。从那一天起,他帮我折纸倒墨,默默站在我身后,看着我一笔一画地写横竖撇捺。最初没字帖,父亲请村里懂写毛笔字的道长,写几个字让我照临,并带我登门求教。虽然写字有些枯燥,有了父亲的鼓励,竟也写出几分成就感。特别在夜深人静时,听着毛笔在纸张上摩擦过的声音,看着地上一大沓的成果,心中涌动着温暖的喜悦。
⑤记忆中的童年,家境非常贫穷,因为家里有四个小孩要养,全靠父亲一人打工维持家用。但只要是我需要的书法用具,父亲都舍得花钱。有一次,他难得搭车去县城一趟,特地买回一沓昂贵的白宣纸让我创作,这在乡下文具店里是买不到的。那天的我无比兴奋,仿佛是过节一般隆重,在写字桌上,我摊开洁净如雪的宣纸,在纸上恭敬专注地写下人生第一副对联作品。父亲对我在宣纸上呈现的作品很满意,他把这副对联贴在客厅最显眼处,在喝早茶时,跟工友们夸奖我写的字,接下来好几个月,只要我有作品出炉,他都会帮我换上新作。两年后,父亲除了让我写家里的春联,还让我写亲戚家的春联。他会把报纸上看到的书法作品拿给我看,还会跟我讲古代文人的故事。最初接触书法那些年,我
的衣服尽沾墨水,我拿笔肆意在房间墙上涂画,父亲从未批评过我,不识字的母亲受到父亲的影响,也非常支持我的书法爱好,如今想起当年一点点进步的背后,是母亲为我洗多少桶染墨衣服换来的,心中涌动着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⑥随着我的报纸写了一沓又一沓,父亲默默陪伴我的无数个夜晚,我在书法上的努力终于开花结果。从三年级开始,因为我会写毛笔字,年年被选为负责出黑板报的宣传委员。读初一时,我的毛笔作品被贴在学校书画展示栏上,在下课的操场上,我远看父亲点了一根烟久久站在展示栏前看我的字,那是他写给我临的,内容是《寻隐者不遇》。我依稀记得那一天父亲得知我获得全县中学生现场书法比赛三等奖,那是我记忆中父亲最开心的一天,就着桌上的花生和咸鱼干,他欢喜地多喝了几杯地瓜酒……
⑦我十五岁那年,父亲因病过世,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留给我的爱与鼓励的力量,陪伴我热爱书法至今,从未消失。时至今日,我最享受的时刻,依然是在深夜一个人的书房听笔毫“沙沙沙”地摩擦纸张,在纸上自信地走出一撇一捺……仿佛时光并未走远,父亲依然站在我身后,深切注视着我的笔,脸上正露出满意的微笑。
(1)童年时“我”练习毛笔字得到了父亲的哪些支持?请根据第⑤段内容简要概括。
(2)根据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和词语。
①父亲左手按纸如砥柱,右手握笔似游龙,用行草潇洒地写下一张张春联,神陶然。(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②在下课的操场上,我远看父亲点了一根烟,久久站在展示栏前看我的字。(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3)选文第③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4)阅读下面两段文字,说说两者在表达方式和情感表达上的异同点。
[甲]时至今日,我最享受的时刻,依然是在深夜一个人的书房,听笔毫“沙沙沙”地摩擦纸张,在纸上自信地走出一撇一捺……仿佛时光并未走远,父亲依然站在我身后,深切注视着我的笔,脸上正露出满意的微笑。
(《笔与纸的温情》)
[乙]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
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答案】
(1)①为“我”买书法用具,曾买回一沓昂贵的宣纸;②将“我”的作品贴在客厅,跟工友夸奖,帮“我”换新作;③让“我”写自家和亲戚家的春联;④把报纸上的书法作品拿给“我”看,跟“我”讲古代文人的故事;⑤不批评“我”的衣服沾墨和在墙上涂画。
(2)①这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父亲写字时的左手比作砥柱,右手比作游龙,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写春联时潇洒自如的状态,表现了父亲书法水平之高和对书法的热爱之情,为“我”喜爱书法和父亲对“我”的支持等内容作铺垫。
②“点”“站”“看”写父亲欣赏“我”书法作品的动作,“久久”写父亲欣赏时间之长,这些词语表现了父亲对“我”作品获奖的喜悦,也蕴含着“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3)不能删去。这一段写出父亲在动荡艰辛的岁月里对书法的热爱、崇敬,有利于刻画人物形象;结构上,为“我”喜爱上书法和父亲支持“我”练字等内容作铺垫,也使文章避免平铺直叙,跌宕生姿。
(4)表达方式:不同之处是甲段间接抒情,寓情于叙;乙段直抒胸臆和寓情于议并用。相同之处是两者都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
情感表达:不同之处是甲段表达的是作者对书法的热爱和对父亲的怀念之情,乙段表达的是朱德对母亲的怀念和对像母亲一样的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相同之处是两者都蕴含着深厚、真挚的情感。
【解析】
(1)
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概括能力。此题已明确答案所在区域是第⑤段。
由“但只要是我需要的书法用具,父亲都舍得花钱。有一次,他难得搭车去县城一趟,特地
买回一沓昂贵的白宣纸让我创作,这在乡下文具店里是买不到的。”可概括为:为“我”买书法用具,包括昂贵的宣纸。
由“他把这副对联贴在客厅最显眼处,在喝早茶时,跟工友们夸奖我写的字,接下来好几个月,只要我有作品出炉,他都会帮我换上新作。”可概括为:将“我”的作品贴在客厅,跟工友夸奖,并不断换新作。
由“两年后,父亲除了让我写家里的春联,还让我写亲戚家的春联。”可概括为:让“我”写自家和亲戚家的春联。
由“他会把报纸上看到的书法作品拿给我看,还会跟我讲古代文人的故事。”可概括为:给“我”看报纸上的书法作品,跟“我”讲古代文人的故事。
由“我的衣服尽沾墨水,我拿笔肆意在房间墙上涂画,父亲从未批评过我”可概括为:不批评“我”的衣服沾墨和在墙上涂画。
(2)
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能力。
①要求从修辞角度着手,“左手按纸如砥柱”把父亲写字时的左手比作砥柱,“右手握笔似游龙”把右手比作游龙,可知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父亲写字时的潇洒与陶然,突出父亲书法技能的高超和“我”对父亲的仰慕。也引起了下文“我”对书法的喜爱和父亲对“我”的支持与帮助的描写。
宣纸阅读答案②要求从词语角度着手,“久久”说明时间之长,“站”“看”是父亲的动作,这些词语写出父亲欣赏“我”书法作品时的状态,结合后文“我依稀记得那一天父亲得知我获得全县中学生现场书法比赛三等奖,那是我记忆中父亲最开心的一天,就着桌上的花生和咸鱼干,他欢喜地多喝了几杯地瓜酒”可知,表现了父亲对“我”作品获奖的喜悦与满足,也蕴含着“我”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
(3)
本题考查段落作用。从记叙顺序来看,这一段回忆父亲读小学时的练字经历,是插叙,使文章情节更加连贯,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从内容上看,“他曾提到读小学时,家境贫穷的他没钱买书法工具,就剪猪毛捆作笔,拾水泥袋画格写字的经历,在他的言辞间,我感受到他对写字的那份崇敬。”写出父亲对书法的热爱、崇敬。从结构上看,本段写父亲对书法
技能的热爱与坚持,也引起下文对“我”受父亲影响而练习书法的描写。
(4)
本题考查表达方式和情感体会。
表达方式:甲段,“时至今日,我最享受的时刻,依然是在深夜一个人的书房,听笔毫‘沙沙沙’地摩擦纸张”,“仿佛时光并未走远,父亲依然站在我身后,深切注视着我的笔,脸上正露出满意的微笑。”把对书法的热爱和对父亲的怀念蕴含于叙述之中,是寓情于叙的写法。乙段,“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直接抒发对母亲的怀念和自己的悲伤之情,是直抒胸臆;“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是议论,寓情于议。相同之处是两者都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
情感体会:甲段通过“我”享受练习书法的时光,表达出“我”对父亲的怀念与敬仰。乙段表达的是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并借由母亲的形象赞美劳动人民。相同之处是两者都流露出真挚的情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