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的诺贝尔之路
作者:
来源:《北京广播电视报》2019年第25
        201512102330分,2015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包括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在内的十位科学家上台领奖。因其发现的青蒿素应用在中,使得患疟疾的患者死亡率显著降低,屠呦呦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当天,身着紫礼服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上台接受了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的颁奖。
        屠呦呦获奖的理由,是她创制了一种新型的抗疟疾药——青蒿素。
        屠呦呦的科研之路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
        在众多的中国科学家之中,屠呦呦履历却并不出众,这样一个科学家,究竟凭借什么获得了如此高的殊荣呢?
        疟疾,一种全球性的急性寄生虫传染病。上世纪60年代之前,国际抗疟战场的主力药物是以氯喹为代表的氨基喹啉类药物,它们的先导药物是奎宁。但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疟原虫对氯喹产生了抗药性,氯喹失去了原有的疗效,致使疟疾患者面临无药可救的局面。
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        上世纪70年代之后,一种新抗疟药物在中国出现了,这种新药就是诺贝尔奖颁奖典礼
上宣布的新型的抗疟疾药青蒿素。
        19691月当时的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加入523项目组开始,屠呦呦他们的任务就是从传统中药中发掘有效的抗疟药物。屠呦呦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实验,但得到的结果却始终无法令她完全满意。正当实验陷入瓶颈的时候,屠呦呦突然又想起《肘后备急方》里的两句话: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把青蒿先用水浸泡,然后裹上一层布,用力的挤出汁来服用。这个用法与中药传统的煎服用法截然不同。那这是不是意味着青蒿里的有效成分是忌高温呢?如果是这样,可不可以用沸点比较低的乙醚来提取呢?
        顺着这个思路往下走,1971104日,在屠呦呦的第191次实验中所获得的提取物,达到了对鼠疟原虫的100%的抑制率。这时的屠呦呦才在青蒿素的研究上取得了第一步成果。注意这两个数字,第191次实验,100%的抑制率。1973.屠呦呦和其小组计划测定青蒿素的分子结构,这不单是未来研究成果发表的核心依据,更是传统医学迈向现代医学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