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述
兰州西站综合交通枢纽作为国家西部铁路网的重要结点,连接陇海、包兰、兰新、兰青及即将开通或建设的兰渝、成兰、兰合、兰新客专、宝兰客专、中川城际等多条干线,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西部运输需求持续增加,兰州西站综合交通枢纽在西部铁路网的地位愈加重要。
兰州西站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中心地带,北邻西津西路,南邻南山路,总建筑面积26万m 2 ,其中站房面积12万m 2,站场规模13台26线,最高聚集人数10 000人。兰州西站综合交通枢纽是集国铁、地铁、公交车、社会车辆、出租车等各类交通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其为兰州市乃至甘肃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2  总平面设计
2.1  综合交通枢纽组成
从城市发展角度,兰州西站综合交通枢纽所在区域定位为兰州市第二城市中心,北广场区域定位为商务金融区,南广场区域定位为现代产业园区。在此层面上对综合交通枢纽进行综合设计。综合交通枢纽主要由3部分组成:(1)国铁站房;(2)城市配套工程;(3)地铁1、2号线站点。国铁站房处在整个枢纽的核心位置,南北侧分别为城市配套工程的南北广场及地下空间开发,地块内地铁1号线在北广场下东
西穿越,地铁2号线南北穿越站房及南北广场,1、2号线在北广场地下设置换乘站点,2号线在南广场下设置换乘站点。兰州西站综合交通枢纽南北总跨度约1 000 m(见图1—图3)。
兰州西站站房建筑综合设计
■ 王凯夫  王楠
摘 要:从城市总体角度出发,对兰州西站总体布局、外部交通进行分析,对兰州西站建筑立意及各层空间深入挖掘、分析,并对设计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研究,进而从多角度梳理出综合设计的脉络。
关键词:兰州西站;交通枢纽;综合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4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061X(2015)05-0062-05
图1  枢纽区总平面图图2  枢纽鸟瞰图
图3  枢纽区剖透视图
2.2  枢纽区交通规划设计
作为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其交通问题不是单一和孤立存在的,而是城市整体交通问题的局部反应,对于此,在枢纽区交通设计过程中,对兰州市、七里河区、兰州西站站区的现状进行调研,从城市“大交通”角度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结合市政部门提供的资料进行仿真分析,进而对枢纽区域存在问题的节点提出合理性建议和方案,从城市角度把站区交通疏解做流畅、做合理。
保证大区域交通规划是枢纽区内部交通组织顺畅的基础和前提,在此基础上合理组织枢纽区的各类交通设计。
枢纽区内,通过对多种交通方式的综合设计实现以下原则:首先,统筹考虑机动车流线,尽量减少对西津西路开设机动车出入口,降低枢纽区内交通对城市主干道的交通影响;其次,通过地面与地下车道相结合的方式在东西两侧分别设置贯穿枢纽区的出租车道,实现机动车流线的通畅性和连续性。
枢纽区域内部交通组织具有高度集成性。地铁、公交、社会车辆、出租车、旅游大巴等交通方式与铁路站房紧密衔接,为兰州西站综合交通枢纽的形成起到了支撑作用,有效解决了车站与城市的有序衔接。站房南北两侧广场综合的解决了地铁、公交、社会车辆、出租车、旅游大巴等交通工具的停靠、换乘及流通需求,为旅客提供了舒适的换乘空间环境,使整个交通枢纽的集聚效应大大增强。
站区内的各类交通流线基本遵循右进右出、尽量避免交叉的原则,使得枢纽区的换乘更加高效、便捷。详细流线示意见图4。
3  站房建筑造型及立意
兰州作为甘肃省省会,是我国陆域的几何中心,市区南北山对峙,黄河由西向东穿城而过,呈现“两山夹一河”的态势。兰州也有着“西部黄河之都,丝路山水名城”的美誉,是西部一座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
兰州西站站房工程作为综合交通枢纽的核心建筑,站房造型设计充分结合兰州市的文化及地域特征,将时代性、文化性、地域性进行完美融合。
(1)地域性特征——黄河丝路。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亚欧大陆的贸易交通线,也是中国、印度、希腊三种主要文化的交汇桥梁,兰州是汉唐时期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也是联系西域少数民族的重要都会和纽带。在新时期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中,兰州仍是新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起着承东启西、联南济北的重要作用。同时,兰州属黄河流域上游,是唯一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依山傍水,山静水动,具有独特而美丽的城市景观。为此,将建筑立面的中部塑造成为仿佛被河水冲刷出来的山体形态,虚实对比强烈,随着黄河水的波动,巨大山体被河水雕琢出来的弧形空间,优美、俊秀,充分传达出兰州城市山水交融的美丽意境,也仿佛飘动的丝绸,充分展现了兰州西站“黄河丝路”的地域特征。
(2)文化性特征——飞天甘肃。由于甘肃位于古丝绸之路上的敦煌和长安之间,从文化及地理学角度
讲,是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衔接与过渡的重要区域,其建筑风格兼有
中原传统文化和西域风情两者的特。为此,设计着眼于未
(a)出租车流线
图4  枢纽区交通流线分析图
(b)公交车流线(c)国铁送客流线
来,以中原传统建筑的三段式为原型,并通过现代造型手法将丝路飞天文化中流动、飘逸、浪漫和积极进取的性格注入兰州西站塑造中,充分表达出“飞天甘肃”屹然崛起的气势。
4  站房平面功能布局
兰州西站进出站采用上进下出的模式,站房主要为3层,从上到下依次为高架层、站台层、出站层,各层局部设置设备及旅客服务夹层。站房建筑高度39.55 m。各层功能布局如下:
4.1  高架层及客服夹层
高架层标高为9.7 m,是铁路旅客进站层,轴线长约370 m,宽120 m,为高大的长方形体量,中央为候车区,南北侧为进站厅。售票室位于南北进站口两侧,卫生间在站房中部通道两侧均匀布置,以缩短旅客行走距离。
候车厅南北外侧为高架落客平台和高架落客车道。乘坐私家车及出租车的旅客从此处进站。高架层南北端部东西两侧设置站务办公和货运使用的停车平台,一方面使办公流线与旅客流线分开,更重要的是使货运流线能够与旅客流线分离,能够大大提高车站卫生环境和旅客候车环境的舒适度。
中央候车区高度为25 m,通过大跨度钢结构营造了开阔的空间环境,浅灰吊顶和地面在两侧深灰铝板反衬下彰显出简洁大气的现代气息,为了满足大厅自然采光的要求,在屋顶设置带状带光天窗,
同时,为了避免阳光直射产生炫光,天窗处采用遮阳百叶设计(见图5)。
站房在15.8 m和21.6 m标高处设置了2个旅客服务夹层:高架夹层中部及北侧为旅客服务区域,其中中部夹层宽度为17 m,夹层南北两端设置了自动扶梯,方便旅客上下(见图6);北侧设2层夹层,旅客可乘坐垂直电梯进入。4.2  站台层
站台层标高为0.00,设南北站房,形式及功能基本对称;北站房东西向面宽228 m,南北向进深36 m;南站房东西向面宽192 m,南北向进深28 m。南北站房进站大厅轴线宽88 m,在中央布置,大厅两侧分别为售票厅、贵宾室、办公设备用房层。旅客可从南北广场步行进入南北进站大厅,再通过楼扶梯提升至高架层进行候车(见图7)。南北站房上方局部设置设备夹层。
4.3  出站层
出站层位于地下,标高-10.50 m。出站层南北两端设置设备主机房、售票及补票房。中央为联系南北的地下出站通廊。出站层通过22组楼扶梯,将到达旅客引入中部两侧的出站厅,检票出站后旅客可以进入中央的南北出站通廊(见图8),再到各车场进行换乘。南北城市通廊的东西两侧为出租车引入工程,出站旅客可直接到东西两侧换乘出租车,十分便利;南北城市通廊的南北两端为交通换乘大厅,旅客可通过该换乘大厅换乘地铁、公交、私家车等。
出站大厅及南北出站通廊立面装修效果以灰白调为
图5  站房高架候车大厅图6  站房旅客服务夹层图7  进站大厅
图8  南北出站通廊
主(见图9、图10),外露的柱、梁等主要结构采用仿清水混凝土涂装,突出主结构的力量感,侧面石材表面光面和烧毛面相间隔,与顶面铝板格栅吊顶相呼应,共同营造出简洁大气、时尚现代的换乘空间氛围。
5  客流组织
进站流线:站房采用上进下出的流线组织方式,根据旅客进站所采用交通方式的不同,建立多方向、多层面的立体进站模式,旅客可以从不同标高层面进站。乘出租车和小汽车的旅客可以直接上到高架层进站;乘公交车、大巴车的旅客通过地面层南北进站厅进站;乘地铁的旅客可以通过南北侧垂直交通上至南北进站大厅进站;步行旅客可以从广场上的大厅直接上至高架层进站。站房南北侧设置多组贯通地下、地面、高架的垂直交通设置,满足各层面旅客进站需要。
出站流线:旅客出站后由出站厅进入南北城市通廊,再由南北城市通
廊向各个区域换乘。去往地铁的旅客可直接到大厅北侧换乘地铁1、2号线;换乘出租车的旅客可以到东西两侧出租车场乘车;换乘公交车的旅客可以由垂直交通设施上到北广场地下一层或南广场地面层
公交车场进行换乘;换乘私家车的旅客直接到南北地下停车场换乘。进出站客流组织示意见图11。
6  站房设计中的重点、难点
6.1  高架候车空间效果及大厅舒适度研究
王凯兰州西站室内大空间设计采用室内与室外一体化的手法,将外部造型的厚重与飘逸手法延续至室内,使内外设计元素高度协调、一致(见图12),保证观者感官的一致性。同时,对大厅内部声环境、光环境也进行重点研究,如在高架吊顶内设置吸音构造保证大厅内的混响时间适应旅客收听要求;在屋面采光处采用遮阳构造,避免产生直射炫光。对高架候车大厅整个外围护体系也从节能角度进行了加强,如外围护玻璃幕墙采用双银冲氩气节能玻璃;地面保温采用复合聚氨酯A类保温材料,传热系数低,利于节能,
极大提高了高架候车大厅的候车舒适性。
图11  进出站客流组织示意图
图12  大厅实景
图9  出站厅图10  出站大厅
进站流线出站流线
6.2  站台雨棚研究
针对站台雨棚的专项设计,经过近半年多的研究,从雨棚空间形态、主结构形式、檩条形式、金属屋
面构造形式等方面进行调研、分析、设计,本次雨棚设计与以往大型站房的雨棚设计不同,采用结构全部暴露的方式,以便于后期检修及满足安全方面的要求,这对构件尺寸、比例及涂装颜都有极高要求。如主结构梁采用5%的弧度,既满足屋面排水坡度,也呈现出优美造型;次梁和檩条的数量确定也从受力、美观分析等几方面进行多次方案必选,最终兰州西站站台雨棚呈现给旅客的是一个集安全性、经济性、美观性于一体的站台候车空间(见图13)。
6.3  减振降噪研究
减振降噪一直是交通类建筑设计的重点,对兰州西站减振降噪技术进行专项研究和分析,除了高架候车区的降噪要求外,还对轨道层的减振问题进行分析。如在轨道层轨道下方设置减振器,使得轨道下出站层的声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此外在站台候车区站台侧墙也采用了吸音侧墙,降低站场区域的噪声,提升旅客候车的舒适性。
6.4  BIM技术的应用
兰州西站设计配有BIM建筑信息模型业务,在此基础上,兰州西站利用该模型集成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提高了项目设计、建造、运营的效率,同时为将来运营维护、管理提供便捷的途径。从设计角度,BIM技术进入兰州西站的设计中,对于各专业的配合便利性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使得设计的图纸质量明显提高,图纸变更量大大减少,极大提高了各单位间的沟通效率,施工进度得到了极大的
技术保障。部分BIM技术成果见图14。
6.5  夜景照明设计
在站房造型基础上,深入挖掘夜景照明的设计立意,提出“山、水、城”的夜景照明设计理念,使站房夜间效果得到明显提升(见图15),为城市的夜景增添了新的亮点。
图13  站台雨棚实景图14  BIM技术成果(局部)
图15  兰州西站夜景照明设计效果图
7  站房建筑综合设计归纳
作为大型交通枢纽设计,其设计首先应从城市“大交通”角度对枢纽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对枢纽由外向内的交通疏解方法;而作为建筑设计本身,站房建筑的造型立意应深入挖掘当地的地域性文化特,并符合时代特,站房内部空间的塑造,应提倡经济性和美观性相结合的原则,不能只追求豪华装修,忽略经济性和安全性,兰州西站的站台雨棚设计即摒弃所有额外的外装饰构件,采用“结构即建筑”的设计手法,塑造出简洁大气的候车空间。
设计中也多采用绿建筑的设计理念,对建筑的减振降噪、保温节能、照明、标识等各方面进行专题设计,并融入到整体的设计中。同时,BIM技术的应用对设计质量也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
王凯夫: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上海,200092
王  楠: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上海,200092
责任编辑
高红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