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其不仅有养生功效,还有技击作用,对现代人有很高的教育意义。
 
虎二
吴式太极拳45式竞赛套路动作名称
1、起式
2、右揽雀尾
3、左单鞭
4、提手上势
5、白鹤亮翅
6、搂膝拗步
7、手挥琵琶
8、上步搬拦锤
9、如封似闭
10、十字手 
 11、左揽雀尾
12、右单鞭
 13、右下势
14、金鸡独立
15、左右倒卷肱
16、右海底针
17、左闪通臂
18、撇身捶
19、肘底捶
20、野马分鬃
21、玉女穿梭
22、云手
23、右高探马
24、右分脚
25、左分脚
26、左右打虎
 27、右蹬脚
28、双峰贯耳
29、斜飞势
30、右迎面掌
31、十字拍脚
32、搂膝左栽捶 
33、左海底针
34、右闪通臂 
35、云手
36、左高探马
37、回身指裆捶
38、左下势 
39、上步七星 
40、退步跨虎 
41、左迎面掌
42、转身摆
43、弯弓射虎
44、退步搬拦锤 
45、收式 
 
 
 
 
 
王培生内功心法吴式太极拳37式拳谱及178个分动名称
预备式
一、起势(四动)
    第一动 左脚横移  第二动 两脚平立  第三动 两腕前掤  第四动 两掌下采
二、揽雀尾(八动)
    第一动 左抱七星  第二动 右掌打挤  第三动 右抱七星  第四动 左掌打挤
    第五动 右掌回捋  第六动 右掌上挒  第七动 右掌反采  第八动 右掌前按
    揽雀尾(八动)的另种打法:                                                          1左抱七星后继打 2右掌打 3左掌沉4弓步顶5左肩打 6右掌上      7 两掌回 8右掌前按。  此种打法之意是,把原暗着的八门劲变为明劲。
三、搂膝拗步(六动)
    第一动 左掌下按  第二动 右掌前按  第三动 右掌下按  第四动 左掌前按
    第五动 左掌下按  第六动 右掌前按
四、手挥琵琶(四动)
    第一动 右掌回采  第二动 左掌前掤  第三动 左掌平按  第四动 左掌上掤
五、野马分鬃(四动)
    第一动 左掌下采  第二动 左肩打靠  第三动 右掌下采  第四动 右肩打靠
六、玉女穿梭(二十动)
    第一动 右腕松转  第二动 左掌斜掤  第三动 左掌反采  第四动  右掌前按
    第五动 左掌右转  第六动 右掌斜掤  第七动 右掌反采  第八动  左掌前按
    第九动 两掌内合  第十动 右掌下采  第十一动 右脚横移 第十二动 右肩右靠 
    第十三动 右腕松转 第十四动 左掌斜掤  第十五动 左掌反采 第十六动 右掌前按
  第十七动 左掌右转 第十八动 右掌斜掤  第十九动 右掌反采 第二十动 左掌前按
七、肘底看捶(二动)  第一动 双掌按捋  第二动 左肘上提
八、金鸡独立(四动)
    第一动 双掌滚转  第二动 右掌上掤  第三动 双掌滚转  第四动 左掌上掤
九、倒撵猴(十动)
    第一动 右掌反按  第二动 左掌前按  第三动 左掌下按  第四动 右掌前按
    第五动 右掌下按  第六动 左掌前按  第七动 左掌下按  第八动 右掌前按
    第九动 右掌下按  第十动 左掌前按
十、斜飞式(四动)
    第一动 左掌斜掤  第二动 左掌下捋  第三动 左脚前伸  第四动 左肩左靠
十一、提手上式(四动)
    第一动 半面右转  第二动 左掌打挤  第三动 右掌变钩  第四动 右钩变掌
十二 白鹤亮翅(四动)
    第一动 俯身按掌  第二动 向左扭转  第三动 左掌上掤  第四动 两肘下垂
十三、海底针(四动)
    第一动 左掌下按  第二动 右掌前按  第三动 右掌前指  第四动 右掌下指
十四、扇通背(臂)(二动)              第一动 两掌前伸  第二动 左掌前按
十五 左右分脚(十二动)
    第一动 两掌虚合  第二动 两掌右伸  第三动 右掌回捋  第四动 两掌交叉
    第五动 两掌高举  第六动 两掌平分  第七动 两掌虚合  第八动 两掌左伸
    第九动 左掌回捋  第十动 两掌交叉  第十一动 两掌高举  第十二动 两掌平分
十六、转身蹬脚(四动)
    第一动 两拳交叉  第二动 提膝转身  第三动 两掌高举  第四动 两掌平分
17、进步栽锤(六动)    第一动 左掌下按  第二动 右掌前按 
第三动 右掌下按  第四动 左掌前按    第五动 左掌下按  第六动 右拳下栽
十八、翻身撇身锤(二动)  第一动 右拳上提  第二动 右肘下采
十九、二起脚(六动)  第一动 提掌开步  第二动 两掌右伸  第三动 右掌回捋  第四动 两掌交叉    第五动 两掌高举  第六动 两掌平分
二十、左右打虎式(四动)
    第一动 两掌合下  第二动 两拳并举  第三动 两掌回捋  第四动 两拳并举
二十一、双风贯耳(四动)
    第一动 两拳高举  第二动 两掌平分  第三动 两掌下采  第四动 两拳相对
二十二、披身踢脚(四动)
    第一动 两拳右转  第二动 两拳交叉  第三动 两拳高举  第四动 两掌平分
二十三、回身蹬脚(四动)
    第一动 左脚右转  第二动 两拳交叉  第三动 两拳高举    第四动 两掌平分
二十四、扑面掌(四动)
    第一动 左掌下按  第二动 右掌前按  第三动 右掌下按    第四动 左掌前按
二十五、十字腿(单摆莲)(四动)
    第一动 左掌右捋  第二动 左掌继捋  第三动 右脚上提    第四动 右脚右摆
二十六、搂膝指档捶(四动)
    第一动 右掌下按  第二动 左掌前按 第三动上步搬拦(左掌下按)  第四动 右拳指裆
二十七、正单鞭(六动)
    第一动 翻拳上步  第二动 右掌前掤(上挒) 第三动 右掌后掤  第四动 右掌前按
    第五动 右掌变钩  第六动 左掌平按
二十八、云手(六动)
    第一动 左掌下捋  第二动 左掌平按  第三动 右掌平按    第四动 左掌平按
    第五动 变勾开步(按掌变钩)  第六动 左掌平按
二十九、下式(二动) 第一动 右掌前掤    第二动 两掌回捋
三十、上步七星(上步骑鲸)(二动)      第一动 右掌前掤    第二动 两掌上掤
三十一、退步跨虎(二动)  第一动 两掌前掤   第二动 前掌后勾(两掌回捋)
三十二、回身扑面掌(二动)第一动 右掌右捋    第二动 左掌前按
三十三、转脚摆莲(四动)
  第一动 左掌右捋  第二动双掌沉采(右掌回捋)  第三动 右脚上提 第四动 右脚右摆
三十四、弯弓射虎(四动)
  第一动 两掌回捋    第二动 两拳俱发    第三动 两掌回捋    第四动 两拳俱发
三十五、卸步搬拦锤(四动)
  第一动 退步(两掌)右搬 第二动 退步(两掌)左搬 第三动 左掌回拦 第四动右拳前伸
三十六、如封似闭(二动) 第一动 两掌回捋    第二动 两掌前按
三十七、抱虎归山(十字手收式) (六动)                                                第一动 双掌前伸    第二动 两掌展开  第三动 两掌上掤    第四动 两肘下垂
    第五动 双掌下按 (两掌合下)    第六动 两掌分落(太极还原)
 
  吴式太极拳的特点
  1、端庄平稳
  在练拳时,时时式式做到头端、身正,肩平、腋虚,眉展、胸涵,拨骨、沉肌,提肛、举尾,吸胯、抽腰,不偏不倚,不摇不晃,上下协调、内外如一,中正安舒,稳如山岳,动如流水。要心专、神敛、意松。
  两手如同捧着一碗硫酸水,平心静气,谨慎小心。练拳如此,做人做事,均应如此。
  由此可见,平稳在吴式太极拳的学习中非常重要,此外还要保持身体的端庄。
  2、气度开阔
  在练拳时,头要与天相融,脚要与地相融,身要与空相融,要三才合一,有气吞山河的气魄。要提起精神,时时式式做到松而不懈,柔而不弱。
  精神要足活,心胸要宽畅。拳论曰:“精神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处在任何场合,面对任何人,遇到任何情况,处理任何复杂事物均应如此。
  3、单腿负重
  在练拳时,身体的重心要完全垂直在一条腿上。用一条腿支撑全部体重,另一条腿能抬而
不抬,只起斜撑和拉纤的辅助作用,不分担体重,这是吴式太极拳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单腿负重,是要求建立在虚实分明的基础上的。
  各式太极拳都强调练拳时要“中正安舒”,但怎样才能做到式式处处“中正安舒”?吴式太极拳认为必须学会在动、静,开、合的每一瞬间,都能做到单腿负重 ,独立自主,不偏不倚。
  4、虚实分清
  吴式太极拳是虚实分得最为清楚的太极拳,它不但要求两腿在每个动作中单腿负重,虚实分清。还特别强调每个动作都要注意分清上下肢的虚实,也就是拳论所说的“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即当左腿负重时,左手为虚手,右手为实手,右腿为虚腿;当右腿负重时,右手为虚手,左手为实手,左腿为虚腿。实者静,为阴,为服从;虚者动,为阳,为主导。只有上下左右虚实分清,重心才能稳健,举动才能轻灵,发力才能圆整。
  5、立圆为主
  吴式太极拳的关节运动强调尽量走立圆,因为立圆运动可以减轻四肢在旋挑移动时,对中心轴的牵拉力,重心稳定。
  立圆使用的是杠杆原理,可以以小力胜大力;立圆运动所占空间小,变化灵活;立圆在前进后退的运动当中是直线滚动或往复旋动,阻力小、速度快、力量大;立圆运动轻灵有趣不易疲劳。
  6、按窍运身
  在运动时要想穴位,用穴位领着身体走。这是王培生老师的发明,是北派具有王培生老师风格特点的吴式太极拳独有的特点。练拳时,观想穴位,不但细腻柔和而且具有明显的防病治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