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AGRICULTURALINFORMATION
中国农业信息/2012.12王明利,杨
苜蓿产业发展对粮食安全影响的政治经济学思考
中国的土地资源稀缺,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国民经济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经济问题,更是事关社会稳定的重要政治问题。苜蓿是牧草之王,产量高、草质好,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苜蓿白含量很高,综合营养价值显著高于玉米和小麦等粮食作物,是奶牛健康,进而持续提供优质、高产、安全原料奶的基础。发展苜蓿产业必然要占用一部分耕地,影响到粮食生产。该文的研究就是基于这样一个“两难选择”的基本前提下进行的,基本观点就是从经济视角分析苜蓿产业发展中,自始至终都充分考虑了粮食安全这样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所以借用了“政治经济学”这样一个概念。
1必须树立正确的粮食安全观
1.1粮食安全与食物安全
在国际上,只有“食物安全”的概念,没有“粮食安全”。1974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于第一次世界粮食首
脑会议上首次提出“食物安全(Food Security )”的问题,即“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随着近年来国内食品安全方面诸多问题的出现,学术界呼吁用“食物安全”取代目前的“粮食安全”的提法。原因在于,在过去生产结构单一的时候提粮食安全有意义,目前农业生产结构日趋多元化,再单一探讨粮食安全意义不大,应更多地注重居民的营养安全和食物安全。客观现实也已一再证实,猪肉生产和价格的剧烈波动,同样牵动着CPI 的剧烈波动,牵动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神经。因此,粮食安全的范围应该扩展为食物安全,其中包括肉、蛋、奶产品的安全,以及为生产充足和优质安全的肉蛋奶所必须的饲草料的安全,以充分满足居民日常摄取的蛋白质营养。
1.2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现实生产水平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由各生产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某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稳定地达到一定产量和质量
的粮食产出能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由耕地、资本、劳力、科技、环境等要素的投入能力和各要素间的匹配与融合能力所决定,由正常年份稳定的产量所体现。上述5种要素投入到粮食生产中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匹配与融合程度,直接决定着粮食的产出能力。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包括4方面内容:一是耕地保护能力,二是投入能力,三是科技服务能力,四是抗灾能力。可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可转化为耕地的数量和耕地的质量是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至关重
要因素。在我国,当由于供求关系或国家政策而导致粮食的比较效益高时,至少棉花用地、油料用地、蔬菜园艺用地、林果用地、牧草用地可以及时转化为粮食用地。另一方面,我国的中低产田数量基本占到耕地总量的2/3以上,通过合理的耕作制度(其中合理的粮经草三元结构就是国内外长期证明十分有效的耕作制度),完全可以将大量中低产田改造为良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效果可观。所以,在关注粮食安全时,不仅要关注粮食的现实生产水平,更应关注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
2苜蓿的适度发展有利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首先,奶牛饲料中添加苜蓿可减少粮食(或精料)的用量。根据养牛技术专家的研究结果,在当前国内奶牛普遍的饲喂模式下,在中高产奶牛日粮中添加3kg 干苜蓿可替代1.5kg 精料。在中等农田中(具备灌水条件,在与种植粮食同等的施肥和灌水条件),每667m 2可产700~
1000kg 干苜蓿,可替代350~500kg 的精料,这样便可以
减少相当于667m 2地的粮食种植。所以苜蓿的适度种植可以替代一部分饲料玉米的种植,基本不多占用农田。
其次,饲喂苜蓿可提高奶牛单产,从而减少养牛头数,减少对粮食的消耗。研究表明,奶牛日粮中添加3kg 苜蓿,对于每头泌乳期产奶5000kg 的奶牛来说,每日可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苜蓿草种植决策·参考
高端视点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