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工业空间演变历程 (1891—2018年)
周 琳,孙 琦,赵 琨
(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山东青岛 266071)
摘要:青岛是典型的因西方殖民而逐步建成的现代城市,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伴相生,工业空间对城市空间扩张和形态结构的发展起到了直接和关键的影响作用。本文以1891—2018年青岛市工业空间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法、空间分析法,将青岛市工业空间的演变历程分为散点布局、带状组团、分散组团、工业围城、向外转移扩散5个阶段,并发现交通方式、行政区划、规划引导是影响青岛市工业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支柱性产业
关键词:工业空间;空间演变;青岛
[中图分类号]TU984.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92/jki.csjz.2021.23.11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Industrial Space in Qingdao (1891-2018)
Zhou Lin, Sun Qi, Zhao Kun
(Qingdao Urban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Qingdao Shandong 266071, China)
Abstract: Qingdao is a typical  modern city gradually built due to western colo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coexist. Industrial space has a direct and critical impact on the expansion of urban spa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This paper takes Qingdao’s industrial space from 1891 to 2018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ses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space analysis, then divides the evolution of Qingdao’s industrial space into five categories: scattered layout, ribbon clusters, scattered clusters, encircling the city and finally outward diffusion, and finds that transportation methods,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and planning guidance are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affecting the industrial space layout of Qingdao.
Key words: industrial space; spatial evolution; Qingdao
青岛在1891年建置时仅是边防卫所和小渔村,因西方殖民和开埠,其开启了工业化进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已逐步发展为国内工业重镇,到改革开放后更是成为轻工业“品牌之都”,城市工业发展经历了资本主义殖民时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和市场经济时期多个时间阶段,工业始终是青岛的立市之本。工业空间是工业实体在地域上的反映,城市工业空间的演变引导着城市空间的发展[1]。本文试图通过梳理青岛市一百余年的工业空间演变过程和影响因素,从空间维度探讨产业转型和产业—空间协同问题[2],为青岛市工业空间格局优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策略。
1青岛市工业空间演变历程
1.1散点布局(1891—1914年)
青岛市在建置之前几乎没有近代工业。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之后,投资建设青岛港和胶济铁路,并选择靠近港口和铁路以南的平坦地区作为市区的主要选址。这一时期工业以服务殖民地开发为主,并未成为支柱产业,工业空间散点布局,大体上遵循现代城市规划的功能分区理念,轻工业以靠近水源和居民为原则,制造业以靠近铁路港口为要点,如紧邻港口建设造船厂,紧邻铁路建设机车厂。同时还建设了一些基础设施,如自来水厂、发电厂等。
1.2带状组团(1914—1978年)
1.2.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
1914年日本第一次占领青岛,利用山东腹地劳动力廉价、青岛交通便利等条件,大力开办棉纺工厂,形成内外棉、大康、钟渊、富士、隆兴、宝来(华新)、丰田、同兴、上海九大纱厂(见图1),沿胶济铁路向北拓展,在四方、沧口一带填海造地形成工业区。
北洋政府时期,青岛市民族工业迅速崛起,尤其是纺织业全国著名,有“上(海)青(岛)天(津)”三大纺织基地的称号。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编制的《青岛市施行都市计划案》专设“工业区”章节,规划的工业区主要位于四方、沧口及台东一带。当时的工业布局可归纳为“一区一带”格局,“一区”为台东
镇工业区,主要集中火柴、面粉、榨油等轻工业,“一带”为四方、沧口工业带,主要分布着棉纺织企业。这种带状组团布局模式受当时只能依靠铁路这一交通方式的制约,也极大影响了后续几十年青岛市工业空间的布局。
基金项目:2019年度青岛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旧动能转换导向下青岛市产业空间供给对策研究”(QDSKL1901282)。作者简介:周琳(1987-),女,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国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与政策、产业空间布局、城市设计。
通讯作者:孙琦(1988-),男,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邮箱:165697877@qq。
1938年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继续修复和扩建纺织厂,并投资建设了橡胶、钢铁等重化工厂,从事军工产品生产,建立以战养战的工业体系[3]。1945年国民政府接管青岛后,由于政局动荡,工业发展陷入停滞状态。
1.2.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1957年),青岛市重点发展橡胶工业和基本化工原料工业;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1958—1962年),青岛市重点发展钢铁冶炼工业、机电制造工业和化学工业。这一阶段我
国各大城市均深受苏联模式的影响,以工业用地布局为先决和核心工作,对城市空间布局进行规划。新增工业空间集中在沿胶济铁路继续向北的楼山一带,围绕工业组团周边布设居住组团,在总体规划层面明确了沿胶济铁路形成台东、四方、水清沟、沧口、楼山5个工业区(见图2),形成“南宿北工”沿胶济铁路带状组团发展的城市布局[4]。
1.3分散组团(1978—1994年)
1973年6月,国务院决定铺设一条从胜利油田到昌潍地区胶南市的原油管线,并在黄岛建设末站原油储存库和原油输出码头,逐渐形成黄岛石化区独立工矿点。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融入全球化发展,1984年青岛成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获得了在黄岛区设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特殊权限,从此工业空间开始“西跨”至胶州湾西侧。
1978—1983年,随着全国行政区划调整,即墨县、胶县、胶南县、莱西县、平度县先后从周边地区划归青岛,青岛的版图逐渐确定,并在随后几年拉开了撤县设市的序幕。伴随着二次南方谈话掀起的开发区建设热潮,在行政赋能下各县级市均被批准成立一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一阶段的工业空间呈现出分散组团、多点开花的格局,是工业复苏发展时期。
1.4工业围城(1994—2008年)
整个20世纪90年代,青岛乡镇企业得到了充分发展,城市外围的工业空间围绕省级工业园区连绵发展,逐渐形成“工业围城”的格局。而在中心城区内部,1994年,市政府东迁引领了城市框架整体向东扩张,崂山区、李沧区的大量非建设空间迅速转变为工业空间。2002年,在“挺进西海岸”战略指导下,与港口相关的产业开始西跨,在黄岛经济开发区大量聚集。2003年国务院批准在城阳河套街道成立青岛出口加工区;2006年批准设立西海岸出口加工区,并在胶州湾北部扩大设立青岛高新区。至此,中心城区工业空间逐步包围胶州湾。在全市层面,青岛市现有的6个国家级产业园区、6个省级产业园区(见表1)绝大多数在这一时期得到批复设置,是工业快速扩张时期。
1.5向外转移(2008—2018年)
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落实“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青岛市开展老企业搬迁工作,将环胶州湾尤其是东岸城区的老企业向外转移,重点向外围5个县级市的省级开发区和拟新规划重点工业功能区转移[4],包括胶州洋河装备制造业、胶南董家口重化工业、即墨龙泉汽车及零部件、平度新河化学工业、莱西姜山轻工业、即墨女岛船舶工业6个功能区。
近十年以来,随着发展模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青岛市有计划地引进新兴产业,壮大蓝经济,优化传统优
同兴纱厂
富士纱厂
钟渊纱厂
隆兴纱厂
内外棉纱厂
宝来(华新)纱厂图1 日本侵占时期九大纱厂分布图(图片来源:
青岛市档案馆)
图2 1960年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工业区布局(图片来源:根据《1960年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绘制)
势产业。受制于成本因素,中心城区工业空间在逐步更新换代,主要制造业向外扩散至30~60  km 圈层。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国家级高新区、经开区、出口加工区等特殊政策区域,呈环湾分布的趋势,传统制造业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不断追求外延式扩张[5],
向平度、莱西区域和外市迁移。2青岛市工业空间演变的影响因素
2.1交通方式
从历史的角度看,通常由能够代表当时技术水平的交通方式来主导城市产业布局、参与城市空间组织[6]
青岛市作为港口城市和铁路尽端城市,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几乎完全依赖铁路或海铁联运,工业空间受到运输方式的限制,只能选择沿胶济铁路带状发展。随着20世纪90年代国家公路网、高速公路网的
新建,工业空间才有分散布局的趋势。交通依赖型制造业将成本和效率的考量放在首要位置,交通方式和交通枢纽、线路的布局对工业空间的布局有直接影响。例如,船舶及海工装备制造必须依靠深水岸线资源和航线航权,汽车制造业具备一定规模后对铁路货运、海铁联运的需求将会非常大,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必须依赖铁路场站和线路,航空航天器及装备制造业一般需紧邻现有机场作为试飞机场。而到如今的航空高铁时代,技术型生产环节和研发环节则转移到更靠近消费市场和信息源头的城市中心,追求便利的机场和高铁出行条件。2.2行政赋权
在我国的行政体系下,行政建制包含着级别高低和管辖权利大小。青岛市在全国层面数次得到行政赋权,1984年成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而获得批准建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986年国务院批复青岛市实行计划单列,才有了前湾港的建设和国家级高新区的落地。因地缘优势而成为典型的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北方城市,以及作为海洋强国战略支点城市,青岛市在国家层面得到批复的特殊功能区
表1 青岛市国家级、省级产业园区详表
类别
园区名称类型批复日期批复部门主导产业国家级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开发区1984.01商务部报国务院批复家电、石化、汽车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经济开发区2012.12商务部报国务院批复机械电子、电商、物流青岛前湾保税港区海关特殊监管区2008.09海关总署报国务院批复物流、仓储、转口贸易青岛出口加工区海关特殊监管区2003.03海关总署报国务院批复电子信息、精密机械、新材料青岛西海岸出口加工区海关特殊监管区
2006.05海关总署报国务院批复电子信息、物流、纺织、机械装备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区1992.11科技部报国务院批复软件信息、医药、智能制造省级
山东即墨经济开发区省级经济开发区1992.12省商务厅报省政府批复软纺织服装、新材料、新能源、电子机械山东莱西经济开发区
省级经济开发区1992.12省商务厅报省政府批复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汽车及零配件青岛环海经济开发区
省级经济开发区
1995.01省商务厅报省政府批复电子信息、机械、轨道交通设备青岛城阳工业园区(动车小镇)省级经济开发区
2006.03省商务厅报省政府批复轨道交通设备、橡胶、化工山东平度经济开发区省级经济开发区2006.03省商务厅报省政府批复
食品饮料、机械装备、新能源、新材料青岛蓝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省级高新区
2001.01
省政府批复
通用航空、生物医药、电子信息
均围绕海岸线和港口布局,包括最近几年批复的中国蓝谷、古镇口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等。在区市层面,行政赋权依然影响全市工业空间布局,例如20世纪90年代县级市纷纷成立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导致工业“县域竞争”、工业空间蔓延、产业重复布局。2.3规划引领
青岛作为一个拥有一百余年历史的现代城市,始终在现代规划思想的指导下建设,在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实证关系上已经有较为充分的研究。例如,1939年《青岛特别市地方计划》将青岛定位为“华北水陆交通的要冲、军事和华北经济开发的基地、重要的工业区和观光城市”;1950年《青岛市都市计划纲要(初稿)》将青岛定位为“轻工业、吞吐口、海军基地、风景和疗养区”;1960年编制的《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将城市性质确定为“具有国防、工业、港口和休疗养功能的综合性城市”;1980年《
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将城市性质定为“轻纺工业、外贸港口、海洋科研和风景旅游城市”;《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将城市性质定位为“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规划引领下,城市性质和城市空间结构影响了青岛市工业空间的发展,传统工业在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生态保护愈发得到重视,工业空间也随着城市空间形态变化而腾挪转移更新换代。2.4其他因素
当然,工业空间布局的影响要素远不止以上几个方面,历史阶段、科技发展、国家宏观政策和经济大环境对工业空间的拓展速度和模式具有更为深远的影响。在城市层面,不同发展阶段的土地政策、产业政策、生态政策等,以及“经营城市”“飞地模式”等发展理念也对工业空间演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下转第99页)
城市建筑建筑文化·传承2021年8月第18卷总第400期
3总结
中国古代图经历史沿革源远流长,蕴含着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建筑文化艺术,具有数量种类繁多、绘制精美、历史性、系统性等特点。以梁思成先生、傅熹年先生等前辈为首的学者对图像中反映的中国
古代建筑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为后世同类型的研究开辟了新道路。这足以证明,除了实物遗存和文本文献,建筑图像亦是珍贵的文献资料,且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具备被系统分类研究成册的条件,而推进对古代图经中建筑的研究进展对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中国古代图像史研究,以及中国古代图经数据库的建立等均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注释:
①舆图,是绘有建筑形象的古代地图,主要包括世俗性舆图和宗教性舆图两大类,图中绘有建筑、景观、交通、地貌、水体等多种元素,具有展现疆域版图、指引行路等多种实用性功能。
②“方域经画”是古地图——舆图中的一种构图画法,表达的是一种统筹区域山川秩序、经营人居格局的空间规划理念。
③“计里画方”概念源于宋元时期,起源与夏商周的井田制,是一种画图的计量性方法。
④“制图六体”是古人对可指导施工的图纸的绘制要求准则,如《禹贡地域图》的序文中总结了六项基本准则:分辨、准望、道里、高下、方邪和迂直。
参考文献
[1] 婉漪.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三卷第一期[M]. 北京:知
识产权出版社. 2006.
[2] 李诫,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卷上[M]. 北京:中国建筑
工业出版社,1983.[3] 梁思成.敦煌壁画中所见的中国古代建筑[J]. 文物参考资
料,1951(05):1-48.
[4] 钟晓青.中国古代建筑的复原研究与设计[J]. 美术大观,
2015(12):101-105.
[5] 宋之仪,柳肃. 浅议如何从古代界画作品中解读建筑文化
[J].华中建筑,2010,28(09):155-157.
[6] 江珊.从宋画中看宋朝市井街巷建筑空间[J]. 华中建筑,
2012,30(08):147-150.
[7] 刘国胜.宋画中的建筑与环境研究[D]. 河南大学,2006.
[8] 谭皓文.两宋时期山水画中的建筑研究[D]. 华南理工大
学,2010.
[9] 席田鹿.传统山水画中的古代建筑形态研究[D]. 大连理
工大学,2016.
[10] 倪瀚聪.宋代绘画中民居建筑的类型、匠作、环境研究
[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
[11] 倪瀚聪.从宋代绘画浅析宋代城乡民居建筑[J]. 建筑与文
化,2017(05):98-99.
[12] 胡浩.宋画《水殿招凉图》中的建筑研究[D]. 北京林业大
学,2009.
[13] 杜连生.宋《清明上河图》虹桥建筑的研究[J]. 文物,1975
(04):56-63,55.
[14] 张玥.中国古代山水画中屋宇建筑表现形式的演变[D].
重庆大学,2015.
[15] 傅熹年.中国古建筑十论[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16] 刘涤宇.北宋东京的街市空间界面探析:以《清明上河图》
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2:111-119.
[17] 刘涤宇.街头文化的空间基础:历代《清明上河图》中
街道空间结点与相关生活场景分析[J].南方建筑,2011(04):64-71.
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6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8:504-512.
[3] 马肖,孙丽萍,刘宾.青岛城市工业用地更新中工业遗产保
护与利用的思考[J].城市建筑,2019,16(20):18-21,43.[4] 段义猛,马培娟.青岛市老工业区用地更新检讨及其对
策[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人民政府.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0:4483-4488.
[5] 赵琨,周琳.“工业4.0时代”产业空间规划的思路变革
[J] .中国土地,2019(11):37.
[6] 张国华.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技术转型:产业·空间·交
通三要素统筹协调[J].城市规划,2011,35(11):42-48.
3结语
青岛市工业空间的演变历程反映了百余年来青岛市城市规划和城市扩展的过程,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伴相生、互为因果。工业空间经历了城市形成初期的散点布局,城市逐渐成熟时期的带状组团和分散组团布局,城市快速扩张时期的蔓延和包围布局,以及城市转型升级时期的向外扩散转移,并逐渐演变为“大分散、小聚集、多廊道”的布局,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的城市结构。
参考文献
[1] 杨晨.1990年代以来武汉市工业空间演化过程、特征及
优化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
[2] 赵琨,于连莉,朱瑞瑞.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产业—空间
协同发展研究[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杭州市人民政府 .(上接第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