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产生了积极广泛的影响,为文化的繁荣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改革开放、与祖国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息息相关,助推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世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特别是近二十年,更是文化产业从起步到腾飞,从初创到成熟的跨越期,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一、1978-2002年
文化产业发展的萌芽和初步形成
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中期,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改革开放的提出,我国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并取得初步发展,经济体制的改革推动文化领域和思想领域的变革,社会公众开始在思想上冲破极“左”牢笼的束缚,积极探索新知识、新观念,创造新生活,社会文化消费得到复苏,文化产业开始萌芽,取得一定程度的恢复性发展。
1992年到2002年则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初步形成阶段,其中包含了文化体制改革的系统展开和文化要素市场的孕育和生长两大部分内容。
体制机制方面,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同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正式把文化产业列入第三产业,把文化部门由财政支出型部门定位为生产型部门,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做了政策上、体制上的准备。文化产业发展由较单纯的“以文补文”开始进入初始发展阶段。
1998年,我国进一步明确政府机构改革目标和主要任务,文化管理领域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文化部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方面进行大幅度缩减,并于1998年设立文化产业司,标志着文化产业由民间自发发展阶段进入政府推动阶段。
2001年,中办、国办转发《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在加强党领导的前提下,以发展为主题,组建包括中国广电集团、中国出版集团在内的70多家文化集团,加快文化市场整合和结构调整。
文化要素市场的孕育和生长方面,1992年以来,文化产业在中国迅猛发展,行业与日俱增。据1999年5月北京市统计局统计发布的数据显示,文化行业与旅游行业所创造的增加值约为281.2亿元,占全市GDP的14%。同年,经中宣部、新闻出版署批准成立的全国第一家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文化产业自发增长已经达到了新的改革临界点。随后,南方报业集团、湖南广电集团等相继成立。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中国文化市场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尤其是社会资本、民营资本、外资在激活文化市场和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化资本市场、文化中介市场等文化要素市场逐渐孕育和生长。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初步形成期,党和政府对处理文化产业发展与意识形态传播的关系已经逐步从被动走向主动,一元文化主导下多样文化的发展态势已经形成。但因文化市场尚未建立,文化产品显得良莠不齐。
二、2002-2011年支柱性产业
文化产业发展的快速扩张期
近二十年来,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际间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各领域竞争日益加剧,文化产业的重要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国家集中出台一系列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2011年间,在党的十六大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政策的指导下,我国文化产业进入加速发展时期。
1.文化产业概念正式提出
2002年,党的十六大第一次在党的正式文件中科学地区分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明确阐述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辩证关系,强调“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强调要“把文化产业作为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方面”,这在文化产业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2003年9月,文化部制定下发《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并将演出、影视、音像、文化娱乐、文化旅游、网络文化、图书报刊、文物和艺术品以及艺术培训等九大行业纳入文化产业的管理范围。
2004年,由国家统计局制定出台《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其中将“文化及相关产业”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包括文化产业核心层、文化产业外围层和相关文化产业层。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对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进行论述,强调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表明党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认识在逐步深化。
2009年我国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文化产业上升至国家战略性产业加以重视。
2.文化体制改革顺利推进,卓有成效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两分法”,标志着文化体制改革理论趋于系统化、明晰化。
首先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重点实现了三个转变:由管文化、办文化向以管为主转变,由主要管理直属单位向管理系统和社会转变,由主要以行政手段为主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管理手段转变。
其次,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十六大以来,我国正在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服务体系,相继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2131工程”“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全国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等。
再次,增强微观活力,对经营性文化企业和公益性文化事业进行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如转企改制、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实施文化改革试点等。
此外,还通过出台政策措施,降低市场准入资格,取消限制,鼓励民营企业、民间资本投资到文化领域,积极扩大融资渠道,改变长期以来我国文化投融资过分依赖政府、投资主体单一的局面。
3.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进一步确立
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确定在9个地区和35家单位进行试点,文化市场体系改革进入了全面深化阶段。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发布《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文化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建设,
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必须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我国文化产品市场体系不断完善,规模进一步扩大,呈现出门类齐全、层次多样的特点。
三、2012至今
文化产业发展的全面提升期
1.文化产业所有制结构大力调整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毫不动摇地支持和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毫不动摇地鼓励和引导各种非所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2012年以后,国家在积极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发展的同时,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推动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界投资文化企业的热情高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所有制结构基本形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
础。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发展成效明显,骨干文化企业总体实力不断增强,发展势头强劲。从2017年发布的第九届中国“文化企业30强”名单看,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等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有25家,占总数的80%。
第二,非公有制文化市场主体快速发展,民间投资热情高涨,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民营文化企业。2015年,全国新登记注册的文化、体育、娱乐类企业10.4万户,同比增长58.5%,远高于同期全国新登记注册企业(21.6%)的增长速度。同时,以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为代表的大型互联网企业以并购、股权投资、业务合作等方式,全面进入文化产业领域领域,不断创新“文化+互联网”商业模式。
2.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2012年以后,得益于国内外的良好发展环境和条件,我国文化产业呈现出持续增长的强劲
发展势头,实现全面提升。在2012年我国调整了文化产业统计口径后,自2012年至2017年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呈逐年上升趋势,从1.8万亿元增加到3.5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从2012年的3.48%增加到2016年的4.29%。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之时,文化产业健康持续加快发展,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
3.文化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012年,我国在《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02》的基础上,进行了文化产业统计标准的调整,表明随着文化业态的不断融合,新兴业态不断出现,同时我国文化产业不断调整升级,从产业链条的低端向高端不断演进。
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以后,我国文化产业结构最为明显的变化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型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日益成为文化产业的新增长点。2015年的两会上,“互联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亮相,引发社会各界热议。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实现更为深入的融合与交融,极大拉动了电影、电视、新闻出版、演艺等传统文化产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数字出版、手机游戏、网络文学、自媒体等新兴文化业态不断出现。
4.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提高
近年来,中央加大规划指导,优化文化产业的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培育出一批文化产业示范性园区(基地),建成一批文化产业强省、强市和区域文化产业集,初步形成文化
产业的规模化、集聚化发展态势。
第一,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规划建设得到加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从1990年代起步发展,到2002年末建成48个,2012年达到1457个,2014年达到3500个。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全国文化产业园区超过2500家,其中国家已命名的文化创意产业各类相关基地、园区超过350个。此外,2017年4月,《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要培育一批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明显的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
第二,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得到促进。在“十二五”时期提出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深化区域协同,“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三大战略为引领,引导各地根据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走特化、差异化发展之路。”
从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到2015年《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发布,从2016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到2017年4月具备“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高度的雄安新区设立,区域发展不再是简单割裂的资源共享——打破界限、联动发展,区域文化发展进入新格局。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