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教师:xxx
院系:xxxxxxxxxxxxxxxxxxx
学号:xxxxxxxxxx
班级:xxxxxxxxxxx
姓名:xxxxxxx
日期:xxxx年12月
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要:产业结构的状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产业结构的研究特别重要。改革开放30 年来, 我国三次产
业结构不断优化, 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良性互动, 并呈现第一产业比重下降, 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下降, 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的特点。但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不高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不够仍然是我国产
业结构演变进程中面临的主要现实问题,需要全面提升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本文首先针对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存在问题原因分析调整对策
一、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总体而言,我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正在向中高级阶段迈进。虽然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势头,第一产业比重逐步降低,第二产业稳步发展,第三产业逐步提高。但是,中国的“两基一柱”(即基础工业、基础设施、支柱产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技术水平和技术含量仍然较低。三个产业间的比例关系失衡,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偏低,新兴产业发展速度较慢。我国当前总体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有:
1.三个产业间的比例关系失衡,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偏低。第一产业比重偏高,高于同等收入水平国家;第二产业比重明显偏高,不仅高于同等收入水平国家,而且高于工业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则大大低于同等收入国家和发达国家。
2.第一产业效率仍然很低。自动化程度低,基础不稳定,生产方式落后,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抗灾能力下降,耕地面积大量减少,粮食生产仍未摆脱“靠天吃饭”的传统,城镇化发展速度缓慢。
3.受传统因素和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影响,我国第二产业结构失衡的现象依然没有改观:
高能耗、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加工业务对我国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基础产业成瓶颈,制造业比重偏高,轻纺工业生产严重过剩,加
工业小规模低水平重复建设,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不相称。
4.第三产业全面落后的状况依然没有明显改观。从产业角度看,第二产业
对经济的贡献率一直较高,经济发展主要靠第二产业在拉动。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有较大的增长,但是,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对经济的增长的贡献率没有保持上升态势,尤其在2007—2008年之间,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下降。说明近年来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发达国家主要以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新兴产业为主,而我国尚以传统的商业、服务业为主。一些基础性第三产业(如邮电、通讯)和新兴第三产业(如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科技等)自然发育不足。
5.新兴产业发展速度较慢。以第三产业为例,我国的第三产业主要是交
通运输,批发零售及餐饮等传统服务业,而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业等的比重较小,技术和知识密集程度较低,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二、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原因分析:
1.经济体制。尽管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为市场经济体制已有多年,但与发达国家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相比,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法律基础的不完备、政策法规的滞后、整体发展观念的落后等诸多方面都严重影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
2.社会发展规律。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是由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依次发展逐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自始至终受到第一、第二产业发展程度的制约。我国第一产业的滞后,第二产业结构的失衡和技术创新方面的落后严重影响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第三产业的发展又反作用于第一、第二产业,使得我国产业结构的整体状况不理想。
3.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结构的影响。随着入世后与国际社会的全面接轨,各个产业在受到巨大挑战的同时,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由于市场准入、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和我国一些支持性政策的作用,使得国外对我国各个产业,各个部门的进入程度有着很大的差别,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速了我国经济结构的失衡。
4.在实践上我们没有到调整中的主要问题和战略重点。在我国,很多领域存在着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一方面浪费了资源,加剧市场过剩能力; 另一方面造成企业和项目小型化、分散化,降低了产业的集中度和资本的集中度,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和集约化经营, 使得各地产业结构趋同,削弱
了产业竞争力,同时也大大加剧了我国产业内部结构失衡的现状。
5.产业的进入和退出都有高壁垒。当前,在我国的非国有经济中除了农业之外, 大多数集中在消费品工业部门以及第三产业中的零售商业、餐饮、公路运输和一般性服务业,而对于一些有自然垄断性质的产业,如电信、电力、银行、石油、铁路、航空等第三产业部门, 由于体制原因非国有经济基本不能进入或进入的壁垒非常高。这种现状不仅不利于我国的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以及民间投资的增长, 而且违背了市场经济资源流动的竞争原则,不利于在这些领域形成竞争机制,不利于这些领域提高经济效率, 最终影响的将是我国产业结构的整体水平及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稳定。与此同时, 我国长期以来制定产业政策的重点主要侧重在符合产业规划的产业优先发展以及扶持困难企业的生产经营上。侧重产业的“进入”方面,而对产业的“退出”方面没有什么扶持。这就形成了产业的“退出壁垒”。在我国,由于存在一般的沉淀成本退出壁垒、政策性退出壁垒以及固定成本退出壁垒,使得对特别困难企业的维持过多,而对长线行业中无发展前途企业的退出、转产援助不足,致使部分行业的生产能力严重过剩, 使相当多的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都使得劣势企业的资源遭到浪费和优势企业的效益受到损失, 影响着宏观经济的效益。
三、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第一, 我们要明确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和原则。根据我国目前的具体国情而言, 产业结构调整的总
体目标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提高产业的整体国际竞争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调节为主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的产业结构调整新机制。而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指导下,促
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科技含量高,资源
消耗低和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将吸引外资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相结合, 推进我国与世界各国合理的产业分工。
第二,从封闭型调整转向开放型调整。我国以往的产业结构调整, 主要是
基于国内主要产业比例关系的协调, 因而实施的总是产业结构水平上的填平补齐, 如解决加工工业与基础产业的比例失调,采取的是扩大能源、原材料投资与
生产规模,压缩加工工业生产规模的作法。这些工作虽然必要, 但调整的结果也
不过是解决了加工工业与基础产业之间的供求矛盾, 使产业结构在现有水平基
础上重新实现大体的均衡, 与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基本是脱节的, 并没有从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出发。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则是建立另一类型的产业结构, 是产业结构的根本转换和水平的提高, 其主要标志是完成了主导产业的转换。“入世”后我国要改变这种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与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严重脱节的状况,把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对接起来,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抓住全球产业转移这一契机, 实行开放型调整战略,逐渐实现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第三,增量调整与存量调整并重。所谓增量调整,是指通过产业政策的实施,把有限的投资投
向急需发展的行业, 把投资转向结构调整的目标方向,以促使产业结构的优化和
升级。简言之,就是改变新增资源的投入结构。而存量调整,则是指现有资产在
部门与行业之间的流动重组。通过对存量结构进行调整, 可以对现存的不合理
的资源配置进行改善,使一些凝固的资产进行流动,形成资产的有效重组,达到结
构调整和优化的目标。我国目前绝大部分产品的供给超出市场的有效需求而出
现相对过剩。在相对过剩条件下,结构调整的方式要转向存量结构调整与增量结
支柱性产业构调整相结合,不能搞单一的增量调整,否则在存量结构严重扭曲情况下, 有限的
增量很难改变庞大的存量结构。因此,要二者并重,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调整,以
存量调整促进增量调整,以达到结构优化升级的目的。
第四,市场主导调整与政府引导调整相结合。随着我国加入WTO 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市场体系逐渐完善,市场日益规范, 市场开始在产
业结构调整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哪些产业的比重上升或下降,哪些企业规模扩张或被淘汰,哪些产品上或下,主要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的转换和市场竞争力的强弱较量,政府的行政干预作用开始弱化, 产品结构调整由政府主导调整开始向市场主
导调整过渡。当然,在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的同时, 也不能放弃政府的计划指
导作用, 要通过加强和改进政府的宏观调控,弥补市场调整缺陷,实现产业结构调
整中既有市场竞争,追求调整效益,又有政府引导,规避调整失控,最终促进产业结
构调整顺利进行。
第五,产业结构调整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经济发展
的过程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升级的过程, 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升
级的过程则表现为支柱产业的交替和发展。它的更替和发展过程,是一个由低级
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小规模到大规模、由刚性结构到柔性结构的过程,
其演进顺序可以概括为由重工业向高加工度化再向高技术化发展, 对应于需求
结构的变化顺序是由维持基本生存需求的非耐用消费品产业向满足享受性、发
展性需求的耐用消费品产业转化, 对应于生产要素投入结构的变化顺序是由资
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所以,在不同的经济发展
阶段,应有着不同的支柱产业。在加入WTO 后,这些产业必然面临强大的竞争压
力, 部分产业将在竞争中收缩调整, 将资源转移到其它产业中。因此,产业调整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应该从“全面建设战略”转变为“有进有退,重点发展”,放弃“完整的产业体系”目标, 转为谋求国家竞争力的总体发展。为此,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要力争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进步。
第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产业结构升级。高新技术产业是未来的支柱产业,是未来国际竞争的主要决定力量。因此我们要大力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增加投资,从而提高高新技术的R&D 水平;其次,要加大对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增强辐射和带动功能,这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途径;再次, 基于风险投资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中能起到催化和推动的作用,
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健全融资机制,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和完善的股票市场。
第七,为人才培养和使用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现代工业体系是机器和人的结合,产业结构升级更是需要有相应的人才来设计、制造、操作、管理新的工业机器。新一轮产业转移的主要对象是技术、知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这就给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人才培养和引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伟,张辉: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2008).
[2]李铁军:面向新世纪的我国产业结构.经济管理出版社
[3]程进军:全球化背景下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的宏观思考.2005年
[4]高 谦:入世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影响.企业改革与管理,2005年
[5]王明友:加入WTO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与对策.2005年
[6]夏亮: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及特征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