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十大行业参考
1.金融业,2.现代物流业,3.科技服务业,4.软件和信息服务业,5.服务外包产业,6.商务服务业,7.文化创意产业,8.商贸流通业,9.旅游业,10.房地产业
1.金融业
  深入推进金融业改革开放,做大做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构建“省、市、县、乡镇”四级金融组织体系;鼓励和引导境内外银行、证券和保险企业在我省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培育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以及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在我省设立数据呼叫中心、数据灾备中心等。积极构建现代金融市场体系,规范发展产权交易、大宗商品中远期电子交易市场;完善拟上市企业备案管理制度,支持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扩大直接融资规模;鼓励发展股权投资基金、产业基金;推动优质企业发行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支持中小企业发行集合票据、集合债券。着力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有效信贷投放,重点增加新兴产业、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加快推进金融与科技的结合。建立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村镇银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地区规范发展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完善农业担保、再担保体系,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持续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探索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改革,深入开展金融生态县创建工作;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民间借贷等重点领域金融监管,打击,建立金融风险预警与防范机制,维护金融安全稳定运行。加快建设南京区域性金融中心、苏锡常功能性金融中心和连云港金融创新区。到2015年,金融业增加值达5200亿元,年均增长20%。
    2.现代物流业
  抓住机场、高铁、深水航道建设等重点工程实施的机遇,加快建设南京、徐州、连云港三大国家级区域性物流枢纽城市和苏锡常、南通两大省级区域性物流枢纽城市()。依托资源禀赋,在发展沿沪宁线、沿江、沿海、沿东陇海线、沿运河五大物流带的基础上,重点布局宁镇扬、苏锡常、通泰盐连、徐宿淮等四大物流空间区域。加快物流信息化步伐,加强物流新技术开发利用,推进电子口岸和大通关建设,提升货运组织和信息化水平。推进省级重点物流基地(园区)建设,做大做强一批省级重点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积极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加快发展现代运输业,推进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功能拓展,努力形成接轨国际、服务全国、辐射周边的现代物流产业高地。到2015年,现代物流业增加值达到540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
  3.科技服务业
  实施“服务业科技行动计划”,重点发展自主研发、产品设计、科技测试、技术转移、技术交易、科技咨询及评估鉴证、知识产权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环境监测等科技服务。依托各类园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的研发机构,建设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创业中心、重点实验室及各类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提高自主创新水平,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区域性和行业性生产力促进机构以及科技创业服务机构建设,促进农村科技服务机构的发展。培育一批专业、规范、高效的科技服务机构,逐步建成完善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协作网络。推进科技服务标准化建设,在全省范围内形成开放协作、功能完备、高效运行的科技服务体系。到2015年,科技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17%。
  4.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巩固发展软件服务、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系统集成等优势产品,加快高水平的“宽带、融合、安全、泛在、智能”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和数字内容服务,推动互联网接入服务、互联网内容服务、网络应用服务等增值业务发展,
培育发展移动网游、移动商务、移动支付和位置服务等新型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突出发展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软件技术服务、集成电路设计和系统集成等优势产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江苏现代软件业品牌,培育壮大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建成一批国内一流软件园区,重点推进南京软件名城建设,努力打造软件和信息服务强省。到2015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力争达到1800亿元,年均增长25%。
  5.服务外包产业
  积极引导企业拓展以后台支持、人力资源管理、财务、客户服务等为主的业务流程外包和以软件研发、信息系统运营维护为主的信息技术外包,培育发展金融、工程设计、产品研发、医药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知识流程外包,鼓励政府、企事业单位服务外包。加快发展总集成、总承包业务。建立和完善接、发包服务平台,开拓服务外包市场,促进在岸外包发展。加快南京、苏州、无锡3个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和省级示范城市、示范区建设,打造全国服务外包高地和国际知名的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地。到2015年,服务外包接包签约金额和执行金额分别突破350亿美元和250亿美元,其中,离岸外包执行金额力争达到200亿美元。
  6.商务服务业
  重点发展法律咨询、会计审计、工程咨询、管理咨询、认证认可、信用评估、广告、会展等商务服务和租赁业,加强资信调查与评级等信用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国际化、专业化、贸易型为主的会展业,培育会展业知名品牌。积极推进工程咨询业发展,加强投资建设项目策划、准备、实施、运营各阶段咨询服务能力建设,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咨询企业。推动商务服务产品和方式创新,推动有实力的本地商务服务企业向综合化、规模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加快推进南京河西中央商务区、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连云港大陆桥国际商务中心等商务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努力把江苏建设成为商务服务最好、商务成本最低、商务环境最优的省份。到2015年,商务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250亿元,年均增长16%。
  7.文化创意产业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创新文化内容形式和生产传播方式,重点发展创意设计、新兴媒体、动漫游戏、广播影视、出版发行、工艺美术、演艺娱乐等产业,努力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特化水平。加大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优秀近现代建筑保
护力度。加强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提升南京、苏州、无锡、常州4个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发展水平,建立和完善一批集创意研发、产业孵化、产品交易、人才培训为一体的示范园区。鼓励和支持骨干文化企业“走出去”,提高江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尽快成立我省的文化产权交易所,完善运行规范及制度等。加快推进省市重点文化设施和各类公共文化服务网点建设,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通过努力,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5500亿元,年均增长30%。
  8.商贸流通业
  大力拓展新型流通业态,建设一批面向全国乃至国际的具有物流集散、批发交易、信息发布、电子商务等综合功能的现货与电子交易相结合、有形与无形相结合的现代产品交易市场。加快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购物中心、超市、便利店和社区商业,完善多层次流通网络,构筑便利实惠的居民商贸服务体系。推进中心商务区、特商业街、社区商贸中心建设,优化大型交易市场布局,集中力量在商品生产地或集散地扶持发展一批面向全国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创建国家级综合性流通中心。根据全省区域市场需求特点,促进南京商圈高端化、品牌化发展,推进苏锡常商业带现代化、特化发展,推动徐州商
圈健全服务功能、提升发展水平。加大农村市场开拓力度,建设农村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流通网络,促进城市商业向农村延伸,全面推进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到2015年,商贸流通业增加值达到8600 亿元,年均增长16%。
  9.旅游业
  积极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商务旅游、度假休闲、乡村旅游、红旅游、工业旅游。大力开发融艺术性、实用性为一体的新型旅游商品。构建由苏锡常、宁镇扬、徐宿淮三大旅游圈,沿海海韵、古运河风情文化、长江风光3条区域精品旅游带以及宁沪城市、宁杭山水田园、东陇海山海古韵3条省域特旅游轴组成的“三圈三带三轴”空间发展格局。主要旅游城市大力培育品牌特旅游。突出区域特,加大旅游市场开拓推广力度,推进重大旅游项目、旅游度假区、旅游信息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旅游相关产业配套服务功能。培育金陵饭店集团等一批集旅游饭店、景区、交通、旅行社于一体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到2015年,确保旅游业增加值达到4000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
  10.房地产业
  加强房地产市场的分析研判,着力优化房地产供给结构,合理引导住房消费需求和消费模式,加大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力度。推进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大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力度,加强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保障,5年新增139万套(间)保障性住房。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进程,推广绿建筑和成品住宅,发展为工业、商务及其他行业服务的房地产业,规范物业服务行为。完善房地产市场服务体系,加快住房信息系统建设,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抑制投机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建设房地产行业信用体系,建立透明的土地招拍、出让制度,健全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和预警预报体系。加强法制建设,规范市场秩序,促进房地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到2015年,房地产业增加值达到5000亿元,年均增长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