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柱性产业
信息来源:2014.04.16 中国文化报
本报讯(记者苏丹丹)4月15日,文化部文化产业司、财政部文资办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联合举办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规划解读研讨会,标志着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规划实施正式启动。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财政部文资办副主任董德刚作主旨讲话,文化产业司巡视员孙若风主持会议。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涉及的西部7个省、自治区的文化厅与财政厅以及31个州、市负责人和文广新局、财政局的代表共130多人,就规划如何贯彻实施,积极建言献策。
结合规划出台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刘玉珠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并对下一步规划的贯彻实施提出具体要求。刘玉珠强调,要把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规划的实施与《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贯彻落实结合起来,与当地的发展实际结合起来。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是规划贯彻实施的关键。各地区要加强经验交流和总结,加大人才培养扶持力度。
董德刚在讲话中强调,对于跨区域引导性和示范性的重大项目,中央财政会予以关注、支持,地方财政要和中央保持一致,充分发挥地方财政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加强顶层设计,做好长远规划,优化产业布局,准切入点,避免短期行为、同质化建设。
研讨会上,四川省文化厅宣传信息中心主任赵红川对《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的意义、主要内容、发展目标、政策措施做了解读,其中就规划的贯彻实施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西部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的分析,为各地的具体实施提供了参考路径。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由文化部、财政部于今年3月5日联合发布,是第一个国家层面的文化产业专项区域规划,覆盖区域包括四川、贵州、陕西等7省区的11个市(州、地区),藏、羌、彝等少数民族人口超过760万,覆盖面积超过68万平方公里。区域内自然生态独特、文化产业形态多样、文化资源富集,在我国区域发展和文化建设格局中具有特殊地位。
落地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
信息来源:2014.04.10 云南经济日报
经报记者 孟寻 实习生 王宏
《规划》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划分为核心区域、辐射区域和城市枢纽等三个部分。云南省楚雄州、迪庆州均处于核心区域。
文化产业再添浓墨重彩一笔。日前,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层面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规划》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划分为核心区域、辐射区域和城市枢纽等三个部分。云南省楚雄州、迪庆州均处于核心区域。
“结合迪庆、楚雄两州自然资源、民族文化等特点,制定了云南省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项目规划。”来自云南省文化厅的消息称。
据该厅文化产业处副处长刘治均介绍,云南的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项目,以迪庆州和楚雄州为核心发展区域,还整合、集中了昆明、红河、大理等地区的彝族文化资源和迪庆周边地区的藏族文化资源,打造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特文化产业集。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是指在四川、西藏、甘肃、青海、云南、陕西交界的范围内,实施一批具有带动示范作用的文化产业项目,把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加快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扩大民族地区就业,促进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区域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据了解,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区域覆盖面积超过50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600万,重大项目建设总投资约为110亿元。
这一区域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沉积带,在我国民族文化格局中具有独特地位和特殊价值。将七省区的文化产业资源进行统一规划,进行跨地区、跨行政区划的产业组合,打破了区域限制,使得文化旅游现象在城镇与乡村的不同形态与结构中融合,使得文化资源和产业资源能跨区域流动。
近年来,该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云南、四川、甘肃、青海、陕西等省将在“十二五”末基本建成相互贯通的交通网络,产生明显的“通道经济”效益,对于形成“线性”、“带状”文化聚集区,建设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了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
2012年文化部出台《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正式把“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列为9个文化产业重点工程之一,拟在“十二五”期间全力推动实施。
随后出台的《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再次明确,“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作为“十二五”时期国家级文化产业重点工程的重要地位。
去年9月28日,在成都举办的“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论坛”上,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副司长吴江波表示,以藏、羌、彝民族文化资源的产业转化为基础,打造各具特的民族文化品牌,形成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整体发展格局。
《规划》提出,要合理利用地方和民族特文化资源、实现文化富民、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区域经济支柱性产业等一系列目标。
预计到2016年,引导实施一批文化资源有效保护与产业转化项目,支持建设一批重点文化产业生产基地,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产品生产和品牌推广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形成立足国内、面向世界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到2020年,建成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产业示范项目,文化产业普遍成为区域经济支
柱性产业,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成为世界级精品旅游区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新亮点。
根据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地区的文化资源特点和产业发展现状,确定重点发展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工艺美术、文化创意等新兴业态。
为保障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顺利推进,《规划》明确了加大财税扶持、支持重点项目、优化发展环境等7项保障措施。
近年来,迪庆、楚雄两州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大力打造文化品牌和文化项目,努力提升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两州还优先发展文化旅游业、演艺业、工艺美术业、休闲娱乐业和节庆会展五大优势行业,构建以文化旅游业为先导,演艺业、工艺美术业、休闲娱乐业和节庆会展为支柱的产业体系。
云南的规划是,将重点打造“香格里拉”生态旅游文化、“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阿诗玛”文化品牌,“中国彝族文化大观园”四大品牌。
围绕“香格里拉”、“三江并流”世界级文化品牌,主要打造香格里拉藏族文化“第一村”建设项目和香格里拉文化旅游商品基地等13个项目和基地。
围绕“阿诗玛”文化品牌,“中国彝族文化大观园”品牌,主要打造中国彝族文化大观园建设项目和南诏大剧院建设项目等14个文化产业项目。
云南省将通过五年努力,实现产业倍增,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要求。
跻身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重点项目
信息来源:2014.05.18 甘孜日报
本报讯(本报记者)日前,记者从康定县钦诚投资有限公司获悉,该公司投资建设的灌顶雪泉·康定之珠文化旅游产业园跻身2014年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重点项目。今年3月,文化部文化产业司首次面向社会征集特文化产业和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重点项目,该项目是我州唯一进入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重点项目库的文化产业项目。
康定县钦诚投资有限公司是四川钦诚投资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2012年6月与康定县人民政府签订了“灌顶雪泉·康定之珠”文化旅游产业园开发协议书,投资5.7亿元打造康巴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园——“灌顶雪泉·康定之珠”文化旅游产业园。
公司负责人介绍,该项目于去年12月完成施工图审查,今年初开始土石方及基础工程施工,预计在今年6月呈现商业街区主体,11月将酒店及公寓修建至地上5层;明年公寓及商业街区完工,酒店进入装修阶段;力争2016年底酒店及商业街开始营运。项目以康巴木雅文化为特,按照“三足鼎立,居中为尊”的布局,涵盖后现代藏文化主题酒店、风情街、藏文化创造中心、体验中心及配套公寓,总建筑面积为12万平米(含干部周转房)。整个建筑按绿建筑理念进行,利用地热、太阳能、风能,降低能耗,园内有温泉露天汤池,藏区唯一的藏式天幕广场。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康定新城的一大景点。
走活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一盘棋
信息来源:2014.03.28 中国民族报
近日,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
划》)。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层面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涉及川、黔、滇、藏、陕、甘、青7个省区,覆盖面积超过68万平方公里。核心区域内藏、羌、彝等少数民族人口超过760万。
这一《总体规划》的实施,将对覆盖区域的少数民族文化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规划在实施过程中,该注意一些什么样的问题?记者就此采访了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的相关专家。
民族文化产业的创新之举
《总体规划》最早的创意基础是费孝通先生在1980年提出的“藏彝走廊”这个民族学概念。在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文化重建过程中,立足于藏、羌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文化部设立了国家羌族生态保护区。目前,在这一生态保护区重点项目有660多个,完成投资20多亿元。
“在羌族保护区基础上,我们希望建设以‘藏羌彝文化走廊’为核心的民族文化产业带,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们只是到了文化产业这个新的切入点,把历史地理概念拓展延伸到社会经济文化领域。”
刘玉珠认为,《总体规划》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新之举,体现了融合发展的特点。首先,是空间的融合,将川、黔、滇、藏、陕、甘、青等7省区的文化产业资源进行统一规划,进行跨地区、跨行政区划的产业组合;其次,是发展方式的融合,挖掘整合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公共文化、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资源,实现区域生态、文化与旅游业的交融发展;第三,是产品的融合,通过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区域内不同项目的建设,整合资源与市场,实现区域内文态、业态、生态、形态融合。
为民族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开启先河
在《总体规划》中,提出了合理利用地方和民族特文化资源、实现文化富民、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区域经济支柱性产业等一系列目标,确定了发展重点领域、优化空间布局、加强文化产品生产等主要任务,确定重点发展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工艺美术等新兴业态。
“这一跨区域、跨民族对文化资源整合的发展模式,将为全国各行政区、各民族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开启先河。”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教授、区域经济研究专家张友说,长期以来,藏羌彝聚居区在保护、传承、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方面,都是以行政区或聚居区为单位,各自为政,由于资源分散、资金实力限制等因素,无力将文化产业推向
更大的市场,实现文化产业的经济转化。这一规划为所覆盖的民族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到了突破口,为新型城镇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蓝图。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