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作业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一、选择题
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不是产业布局的(      )。A.前提            B.基础            C.充分条件
D.必要条件2、下列关于三次产业分类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依据和标准是产品的性
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  B.费希尔明确提出了第三次产业的概念,并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
构变化之间的关系C.能广泛接受是因为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较强的实用性D.采矿业按其产品的性质来看,理
应划到第一次产业,但实践中常把其列入第二次产业。
3、区位论由()首创。A.佩鲁            B.克拉克          C.韦伯              D.杜能
4、在韦伯工业区位论中,()因素起决定性作用。A.工资    B.运费      C.集聚      D.原料
5、第三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唯一特性是()。A.易行性    B.先行性    C.服务性    D.普遍性
6、我国重庆市市区属于(    )类型城市地域形态。A.团块状  B.带状  C.星状  D.组团式  E.一城多镇式
7、CBD指()。A.增长极  B.中央商业区  C.高技术园区  D.城市化
8、农业生态系统的要素构成包括()。A.环境  B.植物  C.动物  D.微生物
9、公路运输的特点是(    )。A.直达性和门对门运输  B.灵活性强  C.运载量小  D.运输成本高
10、中心地理论认为,商业中心区等级体系的分类和排列,一般要受到(    )原则的制约和影响。
A市场最优  B.交通最优  C.效用最优  D.行政最优
1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    )的一门学科。A.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B.生产地域综合体C.生产力布局和
生产地域综合体D.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
12、增长极概念是20世纪50年代初首先由(    )所提出的。A.配弟  B. 佩鲁  C.克拉克  D.库茨涅兹
13、下列()项不属于农业生产的特点。A.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交织在一起  B.强烈的季节性、连续
性和周期性C.强烈的地域性  D.主要是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以及少量的微生物作用和生物工程的活动
14、下列工业基地中,()属于临海型工业布局。A.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B.鞍山钢铁工业基地
C.上海宝山钢铁工业基地
D.邯郸钢铁工业基地
15、运输现象发生的首要前提是()。A.线路  B.客货流  C.终端设备  D.运具
16、区位理论中,为了避开障碍或缩短通过高造价地区的距离导致线路增长,使之与理论最优值发生的偏离叫做(    )。A.正偏离  B.静偏离  C.负偏离  D.动偏离
17、1925年,美国社会学家E·W·伯吉斯通过对美国芝加哥的研究,提出了城市地域结构的(    )理论模式。
A.六边形
B.扇形
C.同心圆
D.多核心
18、经济作物的布局原则有()。A.因地制宜,择优布局,适当集中  B.尽可能在产区建立加工工业
C.产区应有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
D.产区应有充裕、技术素质较好的劳动力
19、下列各类产业中, (      )占区域GDP比重最大,(      )处于技术最前沿,(      )关联性作用强,(      )必须超前发展。A.基础产业  B.主导产业  C.支柱产业  D.新兴产业
20、中心地理论认为,商业中心区等级体系的分类和排列,一般要受到(  )原则的制约和影响。
A市场最优  B.交通最优  C.效用最优  D.行政最优
1. C
2.B
3.D
4.B
5.C
6. D
7.B
8.ABCD
9.ABCD
10.ABD1. D        2.B      3.D          4.C        5.A  6. C        7.C      8.ABCD      9.CDBA (顺序不能颠倒)      10.ABD
二、连线题1、将下列著名人物与其经典理论连线配对
代表人物经济地理理论
(1)杜能A中心地理论
(2)C·G·克拉克B工业区位论
(3)韦伯C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4)W·克里斯泰勒D农业区位论
(5)E·W·伯吉斯E增长极概念
(6)佩鲁F城市地域结构同心圆理论
2、中心地理论所提出的中心地原则与所拟出的中心地序列配对连线
原则系统
(1)市场最优原则  A.K=4系统
(2)交通最优原则  B.K=7系统
(3)行政最优原则  C.K=3系统
3、根据我国三次产业分类法,将右列各类产业部门划入相应的三次产业中
三次产业产业部门
(1)第一(次)产业A农业
(2)第二(次)产业B工业
(3)第三(次)产业C建筑业
D服务业
E采掘业
4、将下列各种运输方式与其各自突出技术经济特征配对连线
运输方式经济技术特征
(1)铁路A运载量大,运价低,但自然环境限制大
(2)水运B速度最快,径路短,但运输成本高
(3)管道C连续性强,长途运输成本低,牵引重量大
(4)公路D门对门运输,灵活性最强,但运载量小
(5)航空E连续性好,运价便宜,永久性占地少
1.(1)D(2)C(3)B(4)A(5)F(6)E
2.(1)C(2)A(3)B
3.(1)A;(2)BCE;(3)C
4.(1) C;(2)A;(3)E;(4)D;(5)B
三、判断题
1、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是同一事物两个不同侧面,有什么样的结构,就必须有什么样的布局特点。()
2、
产业布局演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产业结构的演变。(    )3、由于支柱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最大,因此,科学选择支柱产业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关键所在。(    )4、农业与工业生产一
样,劳动过程就是生产过程,连续进行。(    )5、工业生产要分为许多阶段,但这些阶段必须是连贯的、依次的、集中地进行。(    )6、从运输与国民经济关系来看,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命脉和先行部门。()
7、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认为,只有八边形既符合覆盖面积尽量大,又不留空当的要求。()8、凡是
主要为城市居民提供货物与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均属于城市形成发展的基本因素,相应形成城市的基本职能。(    )9、由于费希尔提出的三次产业定义和内容更多地为人们所采用,因此,三次产业分类法通常又
称为“费希尔大分类法”。(    )10、产业布局演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产业结构的演变。
(    )11、我国国家统计局规划,第一产业包括农业和采矿业。(    )12、我国汽车城长春市并不产棉花,然而布局一定规模的纺织业,目的是平衡性比例。(    )13、杜能农业区位论假设过于苛刻,与现实不符,因此,其现实指导意义不大。(    )14、工业生产要分为许多阶段,但这些阶段必须是连贯的、依次的、集中地进行。(    )15、交通运输业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部门。(    )16、我国的重庆市地域形式类型属于组团式城市类型。(    )17、经济区划要适当考虑行政
区划的完整性。
(    )18、《尚书·禹贡》是一本极具价值的中国最早的经济地理著作。(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四、填空题
支柱性产业
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①和②演变规律的科学
2、我国改革开放后实行非均衡布局战略,东、中、西部针锋相对地提出的各种布局模式,问题的实质是①。
3、科学地选择对国民经济起关键作用的①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关键所在。
4、①是自然资源的最基本属性,也是其区域于自然条件的根本标志。
5、农业生产的根本特点是①。2、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茨涅兹侧重于从三次产业占①比重变化的角度进一步论证了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6、工业过程主要是①和②的变化过程。
7、世界上第一个高技术工业集聚区(高技术园区)是创建于1951年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①。
8、①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1、经济地理学的科学性质介于①、②和③三者之间的边缘科学。2
、从世界发达国家工业结构演变的历史进程来看,工业化大致经历了以轻纺工业为主的时期、以重化工业发展为主导的时期和以①工业发展为主的时期。3、产业布局的运行机制主要表现为①和②。5、距离衰减原理认为,两地理客体之间相互影响的强度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①(正比,反比)。6、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包括①和②。7、交通运输业的唯一产品是以①或②表示的客货位移。8、商业体系中的CBD指①。
9、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①和
②。10、经济区划的理论基础是①理论。
1.产业结构、产业布局(或产业布局、产业结构,顺序可倒)
2.都涉及如何处理好效益与公平问题(只要答出效益或效益与公平或平等意思即可)
3.主导产业
4.有限性
5.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在一起
6.运费2.国民收入(或国内生产总值或GDP)6.物理、化学
7.硅谷  8工业化(或答非农化)1.自然、技术、经济(或答社会经济) 2.高技术(或答高科技)3.极化作用、扩散作用    5.反比 6.生物组分、环境组分7.人·公里(或人·km)、吨·公里(或t·km)(顺序不可颠倒)
8.中央商务区(或中央商业区)
9.剩余农产品、剩余劳动力(顺序不可颠倒)10.劳动地域分工
五、名词解释
1.城市化:又称城镇化,通常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或指变农业人口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2.经济区:经济区是在商品生产发展过程中客观形成的地域经济单元,是建立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拥有体现区域优势的地区专门化与具有区域特的综合发展相结合的地区产业结构,由具有较强凝聚力和辐射力的中心城市()及与其紧密联系的腹地范围所组成的不同等级、各具特的网络型地域经济体系。
3.PETTY-CLARK定理: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劳动力在一、二、三次产业中的比重,表现出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再由第二次产业向第三次产业转移的趋势。之所以会发生这
种变化,主要是因为在
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产业之间的人均收入存在着差异的缘故。
4.支柱产业:指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最大,具有稳定而广泛的资源、产品市场的产业。
5.增长极:指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配置在城市区,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
6.主导产业:指在今后较长时期内需求的收入弹性较大,与其它产业的关联作用强,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产业。
7.网尼克指数:某个点到运网最远一点最短径道所经过的线路数目。值最小的点,即该运网的交通中心。
8.城市性质:指城市在一定时期内的主要职能和发展方向,它是城市的总纲。
六、简答题
1.简述PETTY-CLARK定理?答: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劳动力在一、二、三次产业中的比重,表现出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再由第二次产业向第三次产业转移的趋势。之所以会发生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产业之间的人均收入存在着差异的缘故。
2.我国钢铁工业常见的布局模式有哪些?答:我国钢铁工业常见布局模式有:(1)资源型-最早模式,移铁就煤-移煤就铁-钟摆式-煤铁间(2)市场型-机械工业发达的消费市场,如太原特钢;(3)临海型-沿海港口区位,如宝钢。
3.货流不合理运输的类型有哪些?答:最常见的不合理运输有:对流运输、重复运输、迂回运输、过远运输和短途运输。
4.简述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的基本思想。答:韦伯认为,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主要是运费、工资和集聚三者。运费起着决定性作用,工资影响可引起运费定向区位产生第一次“偏离”,集聚作用又可使运费、工资定位产生第二次“偏离”,即在运费、工资和集聚三者关系中寻求最佳区位,并以此为基础,联系其他因素对区位的影响
5.简述运输系统的要素构成?答:运输系统五大要素:(1)线路(2)动力(3)运具(4)终(5)客货流  1.简述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答:结合配弟-克拉克定理与库茨涅兹学说,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为从就业人口在一、二、三(次)产业间比重的变化来看,存在着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再向第三(次)产业转移的趋势;从国民收入比重变化看,存在着第一(次)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下降,而第二、三(次)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2.简述新技术革命对产业布局的影响?答:1.知识、人才、技术越来越成为产业
布局的重要因素  2.良好的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成为新兴产业发展和布局的重要因素3.引起区域经济与产业布局的变化(1)区域产业结构迅速变化,电子工业和信息产业地位显著上升改变了传统的部门分工与地域分工的界限,出现了新的地域分工格局(3)生产向小型化和分散化方向发展,经营向综合化、大型化和国际化方向迈进
1.简述区域开发的概念及主要包括的内容。答:区域开发,指以一定的区域为对象,依据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原则,为实现区域发展目标,以社会、经济、生态三效益统一的观点,为综合开发利用自然、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保护环境而进行的综合协调、统筹安排的工作。不论何种类型的地区,区域开发主要包
括:区域间平衡与不平衡问题;优化产业结构问题;空间结构合理化问题和区域发展政策问题。
2.什么是农业生态系统,具有哪些经济特征?答:农业生态系统指在一定地域内,人类利用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之间相互作用建立的,并按照人类的社会经济需求进行物质生产的有机整体。农业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具有如下经济特征:(1)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投入各种农业资源进行农业生产的产物;(2).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由人类经济活动所决定;(3)农业生态系统的价值流;(4)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与物质的输出和输入
七、看图问答题
1、读图,解释杜能环的理论模型,并比较杜能环与逆杜能环的差别。
答: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采用抽象法(或称“孤立化”法),在一定假设条件下,孤立国中不同农业经营类型的农业将围绕着这个城市呈同心圆环状分布各同心圆圈境作物带到城市的最大距离受市场的价格、产地的生产成本和两地间的运费三个要素决定。如下式:()T E V P +-=或E V T P -=+ 根据假设条件,杜能农业区位论的理论模型就可表示为K E V T
P =-=+(K  表示常数) 这就是说,只有把运费支出压缩到最小,才能将利润增加到最大。因此,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如何通过农业合理布局来达到节约运费,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利润。
以这种理论为依据,杜能确定围绕一个城市市场而出现的6个同心环状的农业地带,即图1杜能环。在杜能环中,由内向外,农业经营由集约逐步粗放。
在杜能模式的基础上,美国地理学家辛克莱通过对美国中西部大都市周围农业景观形态进行研究,他发现在不断扩张的大都市边缘地带农业景观空间形态与杜能模式迥然不同,于是对杜能模式进行修正,进而形成辛克莱模式。
辛克莱认为在都市化不断提高,都市规模不断扩张的情况下,大都市的都市用地与都市边缘地带的农
业用地形成激烈竞争。由于作为都市利用的土地,如建工厂或购物中心等,通常比作为农业用地利用更能获得较高的利润,因此,都市边缘地带的农民,在期待土地转为都市土地利用和随时准备抛售土地的心理下,多不愿在农场投入大量的资金与劳务,而使农业经营趋于粗放。这种现象愈接近都市愈明显,因为距离都市愈近的土地,愈有可能由农业利用转为都市利用。结果,都市边缘地带的农业景观形态呈现与杜能模式相反的现象,愈近都市,农业土地利用价值愈低,土地利用率也愈低,空置的农地愈多,农业生产经营也愈粗放。直到都市扩大或发展潜力终
止的地带,这里的农业用地在近期已不可能转为都市用地,才由此向外回复杜能
模式。
2、
1925年,美国社会学家伯吉斯提出了城市地域结构的5个同心圆带结构模式:
①CBD ;②过渡地带;③通勤地带;④低收入工人居住区;⑤中产阶级居住区。
将五个地带分别填入相应的圆中,并回答该模式的理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