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发展阶段欧洲全盛期
最初,运动员使用木制球拍,速度慢,旋转也不强,因此打法单调,只是把球挡来挡去。胶皮拍出现后,技术有些变化。因为胶皮拍比木制拍弹性大,摩擦力大,可以制造一定的旋转,于是出现了削下旋的防守型打法。这种打法曾在欧洲风行一时,不少运动员采用这种打法获得世界冠军。如匈牙利的法卡斯(女),英国的伯格曼、李奇,捷克的瓦纳等。这一时期,乒乓球运动的重点和优势在欧洲。世乒赛举行的18届,在七个项目中,先后共有117个冠军(第11届女单无冠军)。除美国选手取得8个冠军外,其余109次冠军全部为欧洲选手获得,其中匈牙利选手成绩最为突出,共得57项半冠军。此时期常被世人称为欧洲的全盛时期。
欧洲选手的基本打法是防守多于进攻,主要靠稳削下旋球取胜对手。他们的指导思想是力争自己不失误,而等待对方失误以取胜。于是在争夺世界冠军的决赛中,曾不止一次地出现打“蘑菇球”的局面,最后有的裁判员不得不用掷钱币的方法来决定胜负。在第11届女子单打决赛中,由于美国和奥地利运动员比赛时间过长,双方又不同意用抽签方法决定胜负,致使这一届女子单打世界冠军成绩表内只好写着“无冠军”。鉴于上述情况,国际乒联决定修改规则、增宽球台、降低网高,限定比赛时间等,以鼓励积极进攻,加快比赛进程,防止采用消极打法。此后,削中反攻打法有所发展。这是乒乓球运动史的第一个发展时期。
第二发展阶段优势转向亚洲,日本称霸乒坛
1952年,日本运动员在参加第19届世界锦标赛中采用远台长抽打法,结合快速的步法移动,击败了欧洲的下旋削球,从此使上旋打法占了优势。此外,日本还革新了工具,使用海绵球拍,因而加快了进攻的速度。这种新的打法,比速度慢、旋转弱、攻击力不强的防守型打法先进。日本运动员的远台正手攻球,力量大、速度快,配合威胁性较大的反手发急球抢攻,在第19届锦标赛中一举夺得4项冠军,从而打破了欧洲运动员的垄断地位。
这一时期举行过7届世界锦标赛(第19~25届),世界冠军金牌共49枚,日本选手竟夺走了24枚,占总数的49%。在第25届锦标赛上,日本运动员达到了高峰状态,获得了7项冠军中除男子单打以外的6项冠军。以上是乒乓球运动史的第二个发展时期。
第三发展阶段中国直拍近台快攻打法崛起世界乒坛
在50年代日本称霸世界乒坛的时候,中国也开始登上世界乒坛。通过参加几届世界锦标赛,总结正反两面的经验教训,在技术上保持了快和狠的特点,训练上狠抓基本功,加强了击球的准确性和变化,提高了对削球的拉攻技术,逐渐形成和创造了以“快、准、狠、变”为技术风格的独特的直拍近台快攻打法。在1961年第26届世界锦标赛中,中国队既过了欧洲削球关,又战胜了远台长抽加“弧圈球”打法的日本选手,第一次获得男子团体世界冠军,并连续获得第27、28届男子团体冠军,震撼了世界乒坛。中国近台快攻的优点是站位近、速度快、动作灵活、正反手运用自如,比日本远台长抽打法又向前发展了一步。
在第26~28届的3届世界锦标赛中,世界冠军金牌共2l枚,中国运动员共夺得11枚,占总数的52%。这说明,60年代中国乒乓球的技术水平,位于世界乒坛的最前列,技术优势由亚洲的日本转移到中国。这是乒乓球运动史的第三个发展时期。
第四发展阶段欧洲的复兴和欧亚对抗
在亚洲日本、中国乒乓球运动发展的同时,欧洲乒乓球选手一直处于探索和动荡之中。他们从失败和挫折中总结经验教训,学习并发展了日本的弧圈球技术,吸取了中国近台快攻打法的优点,创造了适合他们的以弧圈球为主结合快攻和以快攻为主结合弧圈球这两种先进打法。经过20年的努力,终于到了方向,摸索出自己技术发展的道路。前一种打法以匈牙利的克兰帕尔、约尼尔为代表,后一种打法以瑞典的本格森、捷克的奥洛夫斯基、波兰的格鲁巴为代表。上述两种打法的特点是旋转较强、速度快、能拉能打、低拉高打、正反手都能拉弧圈球,回球威胁性较大。他们把旋转和速度紧密地结合起来,把乒乓球技术又推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70年代以来,我国近台快攻打法也有一定的提高和发展,如创新了正、反手高抛发球,发展了推挡技术中的加力推,减力挡和推挤弧圈球,增加了正手快拉小弧圈、正手快带弧圈球等新技术,这些新技术在历届世界锦标赛中显示了一定的威力。另外,我国直拍快攻结合弧圈球打法,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削攻结合和以削为主打法的选手,较好地掌握与运用了两面不同性能的胶皮,在发球,搓球、削
球、拱球与挡球等技术方面,有所发明和创新,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我国横拍快攻结合弧圈打法的运动员,近年来加强了正手攻球的力量和反手技术的基本功,在一系列的国际比赛中,也战胜了不少著名的欧洲选手,取得了良好的绩。在第31~39届的9届世界锦标赛中,中国队共获得42项世界冠军:7次男子团体冠军、7次女子团体冠军、5次男子单打冠军、7次女子单打冠军,3次男子双打冠军,6次女子双打冠军(其中包括1次与朝鲜运动员合作)、7次混合双打冠军,占总数63项的66.6%。
第五发展阶段进入奥运时代,欧亚竞争更加激烈
1988年,乒乓球被列入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这大大推动了世界乒乓球运动进一步发展。世界各国尤其是欧亚乒乓强国,如瑞典、南斯拉夫、苏联、波兰、匈牙利、德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南朝鲜、日本和中国等,更加重视乒乓球的普及和提高。而中国男队在汉城奥运会和第40、4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比赛成绩,说明长期处于主宰地位的中国乒乓球选手正在让位。进入奥运时代的乒乓球运动,欧亚竞争将更加激烈。目前正处于乒乓球运动史的第五个发展时期。
起源发展:
乒乓球运动于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是由网球运动派生而来的。19世纪末,欧洲网球运动盛行,但由于受到天气和场地的限制,英国有些大学生便把网球移植到室内,以餐桌为球台,书作球网,用羊皮纸作球拍,在餐桌上打来打去。
当时的球拍柄长、两面贴着羊皮纸、中间是空洞的,用这种球拍打赛璐珞球时发出“乒”的声音、落台时发出“乓”的声音,由此,乒乓的名字诞生了。这种玩具球被称为乒乓。从欧洲、美国开始,然后在亚洲传播开来。英国一家体育用品公司首先用“乒乓”(Ping-Pong)一词作了广告上的名称,作为商标来登记。1891年英格兰人查尔斯•巴克斯特把乒乓球作为商业专利权申请了许可证。
1900年左右,由于轻工业的发展,球才改成用赛璐珞制成的空心球。1903年,英国人古德发明了胶皮球拍,有力地促进了乒乓球技术的发展。从1926年到1951年,世界各国选手大都使用表面有圆柱形颗粒的胶皮拍。击球时增加了弹性和磨擦力,可以使球产生一定的旋转,因而出现了削下旋球的防守型打法。50年代初,奥地利人发明了海绵球拍,利用这种球拍创造的远台长抽进攻型打法,具有正手攻球力量大,速度快,发球抢攻威胁大等优点,因而速度慢、旋转弱、攻击力不强的欧洲防守型打法被逐渐取代。早期的乒乓球球台小、球
网高,规格也不统一,1936年左右,改为现在的规格。计分方法由早期的10、20、50、100分一局等逐渐变为一局21分制;2003年的第47届世乒赛正式开始使用一局11分制。
第一次大型乒乓球比赛于1900年12月在英国伦敦举行。参加比赛的有三百多人。比赛时,男运动员要穿上浆领子的衬衣和坎肩,女运动员要穿裙子甚至还要戴帽子。
1926年12月12日在英国伦敦伊沃•蒙塔古的母亲斯韦思林女士的图书馆里,举行了第一次具有历史性
的国际乒乓球联合会代表大会。在会议上,正式通过了国际乒联章程和竞赛规则。由于发现“乒乓”(Ping-Pong)一词是商业注册名称,于是将国际乒联重新命名为“桌上网球”(Table Tennis)协会,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国际乒联目前的协会成员已经超过200个,使乒乓球成为世界上参与人数最多的三个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其简称国际乒联英文为:International Table Tennis Federation,缩写为:ITTF。总部在2000年从原设在英国东苏塞克斯郡的黑斯廷斯迁至瑞士洛桑。
1926年12月6日至11日在伦敦弗灵顿街麦摩澳大厅举行了第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比赛设男子团体、男子单打、女子单打、男子双打和男女混合双打5个项目比赛。此外,还有男子单打安慰赛。由于参赛的女运动员总共才16名,所以没有进行女子团体和女子双打的比赛。
从1926年至1939年,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每年都举行一次。后由于种种原因,经历了多次变更。从2003年第47届世乒赛开始,国际乒联决定将把单项与团体比赛分开进行。多年的发展也使乒乓球的球拍、比赛用球和规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乒乓球运动于1988年汉城奥运会被首次列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08年北京奥运会乒乓球比赛将团体赛代替原来的双打比赛。而男女单打比赛将不变。
简述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史
1.欧洲乒乓球运动的鼎盛时期(1926年~1951年)
欧洲运动员创造的削球打法成为了当时乒乓球运动发展的重要技术创新。根据削球运动员所取得的成绩来判定,这个阶段成为削球打法的主导时期。这一时期除了削球技术比较完善外,技术类型打法的竞技优势,也得到了器材的有利支持。
这25年间国际乒乓球联合会共举办了1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其中17次在欧洲举办,1939年第13届在埃及举行,参赛的运动员主要来自欧洲。欧洲运动员取得了全部117枚金牌中的109枚。其中匈牙利队获得58.5项冠军,捷克获得25.5项,英国获10项。除欧洲外,只有美国获得过8项冠军。在这一阶段,削球打法成为优势打法。
1936年第10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团决赛时,罗马尼亚和奥地利参赛的三名选手均为削球打法。由于水平接近,比赛连续进行了三天耗时31小时,结果奥地利以5:4取胜。男单半决赛两个削球手更是在一分的争夺中耗时2.3个小时。第1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女子单打决赛时,由于长时间未分胜负,大会决定以抽签决定冠亚军,但双方都不同意,因此,这一届比赛没有冠军。
针对乒乓球比赛中这种“马拉松”式的比赛事例,1937年,国际乒乓球联合会代表大会的各会员国一致同意,决定对比赛器材和规则进行修改:球由软球改为硬球,球网高度由17cm降为15.25cm,球台宽度由146.4cm加至152.5cm,三局两胜制的比赛时间不得超过一小时,五局三胜制的比赛不得超过一小时四十五分钟,如果在此时间内没有结束比赛,则比分领先者为胜方。
通过对规则和器材的修改,有效的促进了乒乓球运动的健康发展。在这个阶段,开辟了新技术新打法的发展方向。
2.日本乒乓球鼎盛时期(1952年~1959年)
这个阶段是日本运动员采用的中远台单面长抽打法最辉煌的时期,日本为乒乓球运动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而1937年国际乒联关于对球台、球网高度和比赛用球规则的修改,更是为这项先进技术取代削球打法打下基础。
在1952年第19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日本运动员佐藤博治使用一块8mm的软海绵,这块黄的海面充分发挥出球拍力量大、速度快的特点,结合中远台长抽打法夺得男单冠军。在本届世乒赛中,日本队凭借海绵拍以及自身灵活脚步移动,一举获得女团、男单、男双、女双四项冠军,成为最大赢家。在1952年~1959年间,国际乒联共举办了7届世乒赛,其中日本运动员获得了全部49枚金牌中的24枚。
日本使用海绵拍取得了出的成绩,颠覆了欧洲运动员削球打法的统治地位,因此,一些欧洲乒乓球人士则呼吁禁止使用海绵拍,但同时一些支持这种在木板上覆盖海绵及胶皮做法的声音也是此起彼伏,他们的依据则是50年代出奥地利选手即使用海绵拍但并未遭受非议。
当时国际乒乓球联合会主席蒙塔古充分肯定了海绵球拍为乒乓球运动发展做出的积极作用,这也就巩固了长抽打法长期存在的意义。乒乓球运动从此进入到追求力量、速度的时期。
3.中国直拍近台快攻打法崛起(1960年~1969年)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近台快攻打法在世界乒坛开始展露头角。我国自从于1952年加入国际乒联,通过几届世界锦标赛的磨练及总结,逐渐形成了自己“快、准、狠、变”的技术风格。1959年我国运动员容国团在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单比赛中接连战胜诸多世界好手,为中国夺得了第一个世界冠军。1960年至1969年国际乒联共举办了5届世锦赛,中国运动员参加了其中的3届,获得了21枚金牌中的11枚。这些优秀的战绩显示出我国近台快攻的打法技术优势。
我国这种新技术的成功是建立在海绵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选手战胜了日本的中远台长抽打法,又通过了欧洲削球关,并结合自身技术水平及特点,逐渐形成了这种站位近台、左推右攻为主的近台快攻的技术风格。这种打法充分发挥出海绵拍速度快、力量足的特点,同时又很好的解决了反手位的不足,中国队优异的战绩体现出这种技术打法顺应了乒乓球运动的发展趋势。
1959年,国际乒联就球拍构成材料、种类、海绵和颗粒胶皮厚度进行了明确的规定,结束了近6年的争论,同时为刚刚成熟起来的正胶海绵拍近台快攻打法稳定了外部环境,有利于这种新技术的发展。
4.欧洲队复兴,中国队重整旗鼓(1971年~1979年)
50、60年代,欧洲各强在相继败于日本的长抽打法和中国近台快攻之后,经过反复摸索,兼取了中国快攻和日本弧圈球打法的优势,创造出弧圈球与快攻相结合的新打法,终于闯出了一条新路。
在第31届世乒赛上,瑞典19岁小将本格森接连战胜中国和日本的诸多强手,一举夺得男单冠军;第32届世乒赛,瑞典男队夺走了由亚洲保持20年之久的团体冠军;第33届男单决赛,是由两名欧洲选手争夺冠军;在第3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匈牙利队在失去此项冠军达27个年头之后,从中国男队手中又夺回了斯韦思林杯。而南斯拉夫男队在经过25年之后重新夺得男双冠军。
欧洲乒乓球运动的复兴,也促进了中国、日本、朝鲜及世界各国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在此阶段,中国在保持近台快攻打法原有技术特点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在继承的前提下
针对弧圈球技术特点创造出所谓的新近台快攻打法。这种新型打法存在两个方向:一种是在传统正胶近台快攻打法的基础上,提高回击弧圈球的能力以及进攻下旋来球的技术能力,这种针对弧圈球的新技术在世界大赛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另一种是在结合弧圈球技术的基础上对我国传统正胶海绵拍近台快攻打法进行合理改造,采用反胶海绵拍,把正手的拉打及反手推挡结合起来,这就形成了直拍反胶打近台快攻的打法,这种新打法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70年代的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中国队共获得全部35项冠军中的16.5项。
乒乓球拍在这一时期并没有本质性的变化。在覆盖物上主要使用的是正、反胶海绵拍,在球拍材料的
选用上,开始将碳素纤维加入到底板中,在一定程度上,它既提高了击球的力量、速度,又能够保证击球的质量。因此,各国的乒乓球器材生产商加大科研力度,针对不同打法研制出不同型号的产品,满足着乒乓球运动发展的需要。
国际乒乓球联合会对不同性能球拍在比赛上的使用进行了限制。
1979年,第35届国际乒乓球联合会代表大会中规定:一场比赛时,第一次使用一个球拍前,若对方要求,应出示球拍的两面。
1982年,规则规定比赛中,第一次使用一个球拍前,应允许对手或裁判检查。
1983年~1985年,规则进一步规定比赛开始时或比赛过程中,无论何时运动员需要更换球拍时,都必须向对手和裁判出示,并允许他们检查。
1986年对击球拍面进行了限制:规定必须用黏合有覆盖物的拍面击球。
5.欧亚对抗,中国抗衡世界(1980年至今)
乒乓球双打比赛规则1988年,乒乓球被列入奥林匹克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这大大推动了世界乒乓球运动进一步发展。世界各乒乓球强国更加重视乒乓球运动的普及和提高。欧洲职业化进程逐渐加快,各种赛事不断,欧洲
选手凭借其良好的体力,特别是快速、凶狠加弧圈技术,进一步促进了欧洲乒乓球技术的发展。在第4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欧洲男队囊获了团体前五名,以瑞典为首的男队,已经领先于中国和亚洲各队。
90年代初,中国队走出低谷,在第42届世乒赛上,中国男双项目上终有所突破,获得了男双的金、银、铜拍及混双金牌。
从43届到47届世乒赛,中国队除了44、45、47届失掉一块男子团体、两块男子单打金牌外(47届团体未举行),共获得30块金牌,重新登上世界乒坛高峰。
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以瑞典为代表的欧洲弧圈球进攻打法,在世界重大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中国队通过技术和打法上的不断学习创新,弧圈球技术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事实证明,弧圈球进攻打法无疑成为了这个时期的主导。这个时期世界各国的主体打法都趋向于弧圈球进攻打法,同时,各国也保留了各自原有的打法特点。
这一时期,乒乓球竞赛规则也有了一些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乒乓球技术打法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992年~1993年规则规定:球拍表面的两面颜必须一面为鲜红,一面为黑。这一规定就限制了使用两面不同性能球拍进行倒板的打法。同时,这也相对为弧圈球打法在发展道路上消除了障碍。
1998年,国际乒乓球联合会通过了“把球拍覆盖物正胶的几何图形中关于正胶胶粒的粒高和胶粒顶直径之比从1:3改为1:1.1。”的提案。这也就结束了自1961年来长胶的使用使命。
2000年,国际乒联规定比赛用球由原来的直径38mm改变为40mm。由于球体增大,球速变慢,有利于增强弧圈球打法在力量上优势,使得弧圈球打法中以力量为主的运动员技术得以充分发挥。
2001年9月1日,开始实行11分制。乒乓球比赛进入到进入状态快、发球接发球转换快、比分变化快、竞赛节奏快的特点中来。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