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任务一 探究一词多义
【必备知识】
词的本义引申
1词的本义
指词的本来的意义。如“引”: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开弓也”本义是拉开弓。成语“引而不发”的“引”就用引的本义其他意义如“延长、引申、引导、引退”等都是从“开弓”这个意义派生出来的。
2词的引申义
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引申义和本义密切相关本义是引申义的根据引申义是本义的发展本义只有一个而引申义可以有一个甚至几十个这些意义都是跟本义有着意义上的联系一词多义的现象就是由此产生的。
词义引申的一般规律:
(1)由具体实在意义虚化为抽象概括的意义。如甲骨文“兵”字是双手持斧的形象本义是兵器如“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接着引申为拿兵器的人即士兵如“兵强马壮”;然后引申为抽象的意思如“兵连祸结”中的“兵”解释为“战争”。
(2)由词性变化产生新义。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中的“传”是名词解释为“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而到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传”就成了动词解释为“流传”而在“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解释为“传授”。
(3)由本义经过通假现象变成通假字。如“君子生非异也”(《劝学》)中的“生”同“性”即天性属于字形相近通假。另外还有字音相同或相近通假如“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中的“知”同“智”。
(4)借助修辞手法产生新义。如“假舟楫者”(《劝学》)中的“楫”原本是划船工具,在这里指船,这是用了借代的修辞。
词义引申的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由一个意义向各个不同方面的引申。我们称之为“辐射式的引申”。
例如“節(简化为节)”字,它的本义是竹节。许慎《说文解字》:“节,竹约也。”左思《吴都赋》:“竹则……苞笋抽节。”由这个本义产生出下列引申义:
用于树木,则指木节。《后汉书·虞诩传》:“不遇槃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
②用于动物,则指关节。《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③用于时日,则为节气。《史记·太史公自序》:“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
④用于音乐,则为节奏。陆机《拟东城一何高诗》:“长歌赴促节。”
⑤用于社会政治,则为法度。《礼记·曲礼》:“礼不逾节。”
⑥用于道德方面,则为节操。文天祥《正气歌》:“时穷节乃见。”
⑦用于动作,则为节制、节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解释为“节,竹约也”“约,缠束也”)。《论语·学而》:“节用而爱人。”
图示:
第二种方式是由甲义引申为乙义又由乙义引申为丙义这样一环套一环的引申我们称之为“链条式的引申”。
例如“要”它是“腰”的古字。《墨子·兼爱》:“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这是本义。由此引申出下列意义:
①中间。《战国策·秦策》:“是王之地一经两海,要绝天下也。”
②半路拦截。《左传·襄公三年》:“吴人要而击之。”
③要挟。《论语·宪问》:“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④求得。《孟子·公孙丑上》:“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需要(读yào)。白居易《红线毯》:“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图示:
翡翠与玉的区别有哪些腰→①中间→②半路拦截→③要挟→④求得→需要。
以上两种引申方式不是截然分开的。例如“要”,除了上述引申义外,还可以从别的角度引申出别的意义。《释名·释形体》:“腰,约也。在体之中,约结而小也。”从这个角度,又引申出重要(如“要职”)、简要(如“要言不烦”)、约定(如《左传·定公五年》“实与随人要言”)等意义。从半路拦截的意义,又可以引申出邀请的意义(如陶渊明《桃花源记》“便要还家”)。这又是辐射式的引申。如果用图形表示,也可以画一个词义引申的树形图(这只是举例性的,没有包括“要”的全部意义):
【情境活动】
情境 一词多义现象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阅读古诗文时要注意结合语境仔细甄别正确理解。其看似纷繁复杂但也有规律可循。多义词的各个义项并不是孤立的其间存在着各种联系。分析义项间的相互关系往往就抓住了理解多义词的“线索”。借助古汉语字典来理解“兵”“闻”的义项。
(1)兵:①军士吏被甲刃(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
一老河闻之(纪昀《河中石兽》):
沙场秋点(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④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杜甫《月夜忆舍弟》):
闻: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陶渊明《桃花源记》):
村中有此人咸来问讯(陶渊明《桃花源记》):
军中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
能谤讥于市朝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之于宋君(《穿井得一人》):
不求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2)请指出“兵”“闻”的本义是什么?为什么?
(3)请分析“兵”“闻”的演变特点或引申规律。
[即学即练]
根据下面“回”的字形演变和提供的例句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回:象形字甲骨文像渊水回旋之形本义为回旋、旋转。
例句:①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灯重开宴  (白居易《琵琶行》)
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手把文书口称敕车叱牛牵向北  (白居易《卖炭翁》)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杜甫《登高》)
(1)上述例句中的“回”字使用本义的有哪些?(只填写序号)
(2)请根据上述例句中“回”的本义和引申义各写出两个包含“回”字的成语。
用本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引申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二 把握古今词义的不同
【必备知识】
古今词义的演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词义范围的扩大:文言文中某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了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
也》)中的“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指黄河,而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
2词义范围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如“金就砺则利”(《劝学》)中的“金”原来泛指一切金属而在现代汉语中专指黄金。
3词义发生转移: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到表示另外一种对象古今之间的差别较大,没有明显的联系,这就叫作词义的转移。文言词汇中这种现象较为常见。如“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中的“走”,古义是“跑,逃跑”,现在是“一步步地走”的意思。
4词义感情彩发生变化:古今词义在演变历史进程中褒贬意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作词义的感情彩变化。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谤”是“批评议论”之意而今天的“谤”却是“恶意中伤”之意已由中性词转变为贬义词。还有大家熟悉的“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情境活动】
情境 参考上述古今词义演变类型思考下列词语的古义和变化类型完成下面的表格。
词语
古义
今义
变化类型
除主食以外的其他食物
帝、后、太子等居住的房屋
睡着睡觉
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
铺屋顶用的建筑材料
鸟类的总称
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步行
到某地去
走狗
比喻受人豢养而帮助作恶的人
舅姑
舅舅和姑姑
丈夫
婚姻关系中的男方
钩心斗角
比喻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闭门造车
比喻只凭主观办事不管客观实际
粉墨登场
比喻坏人经过乔装打扮登上政治舞台
道貌岸然
形容故作正经表里不一之状
[即学即练]
1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词义的不同并指出变化类型。
(1)整顿衣裳起敛容(《琵琶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蚓无爪牙之利(《劝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石苍黑平方(《登泰山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白露横江(《赤壁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