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考点同步解读
1.经济特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主要区别
(1)在管理体制上,前者是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域;后者则是在所在市面上人民政府直接领导和具体管辖下的一块实行某些特殊政策的开放区域。
(2)在经济结构上,前者是以工业为主。第三产业主要依托所在城市面上,必要时,也可在区内设立外贸、金融、商业、仓储、运输、生活设施,但这主要是为本区域生产、经营、生活提供服务。
(3)在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优惠政策上,前者的外商投资企业不论生产性或非生产性的,均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后者,只有生产、科技型企业才能享受这一待遇。
(4)在减免关税上,前者在管理线内进口的生活消费品和市场物资多数是免征或减征关税;后者则一律照章征收关税。此外,后者在人口构成上,以国内人员、原有城市市域范围
内的人口为主体,人员很少。
(5)在地理特征上,后者既是相对独立、有明显地理界限的用地,又是所在城市用地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城市一般的“建成区”。 从1988年至2002年,全国共设立了哈尔滨、大连、皇岛、烟台、威海、上海闵行、福州、福清、东山、惠州、重庆等4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中东部27个,中部10个,西部12个)。
2.当今中国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的主要区别
同为“开放”,何以不同?中国近代被迫的“门户开放”与今天的对外开放有本质区别。
(1)背景:战争后中国的开放是闭关自守、腐朽落后的清政府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被迫开放的;当今的开放是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行的。
(2)内容: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后又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当今中国的开放是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3)影响:旧中国的“开放”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当今中国的开放将能够大大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4)性质: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当今中国的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5)结果不同:近代开放,中国沦为半殖民地,有利于帝国主义在中国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而不利于中国的民族工业。今天对外开放有利引进外资,发展中国的民族经济,使中国走向富强繁荣。
3.对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理解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经济素质提高。”
(1)所谓全方位开放,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2)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地带,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中心城市的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开放地区的辅射和带动作用。现在,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由四个层次组成的。第一个层次是经济特区,现有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省等五个经济特区。第二个层次是开放沿海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第三个层次是沿海经济开放区。第四个层次是内地。
(3)所谓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服务业等领域。
核心素养聚焦
1.应加强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如比较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较快地区和现代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地区都在东南沿海及长三角地区,同时总结具有共性的原因各是什么。
2.课文中关于对外开放给我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浦东开发开放前后的巨大差异等,非常有限,也相对抽象,可利用网络图片及其介绍,增强感性认识和体会。
3.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4.运用比较、概括和阐释等方式,掌握对外开放的过程,把握全貌。
5.对“为什么最早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地方建立经济特区?”“战争以后,伴随着列强经济侵略的加剧,被迫开放的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今天我们又主动开放,与世界市场接轨,如何正确看待中国这两次融入世界市场?”等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及特点;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现象并进行概括、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表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语言描述,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掌握改革开放的过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合作探究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综合、比较,理解改革开放的内涵,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树立开放的意识;培养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信念和责任,与时俱进。
教学重点
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教学难点
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述法、谈话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思路 对外开放 势在必行(探讨我国对外开放的原因)
开拓创新 硕果累累(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循序渐进 继往开来(对外开放的体系和特点)
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对外开放的重大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式导入
播放《经济改革30年之全集》录像片段,让学生初步了解对外开放对历史发展的巨大影响以此来激发学生探究本课的学习热情。 进入新课讲授。
(二)新课讲授
一、对外开放 势在必行(板书)
活动一
合作探究1:从经济发展需要的角度讨论当时我国为什么要对外开放?
(学生依据材料回答)
材料一:说:“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中心意思:强调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材料二:多次谈到,中国在发展的进程中,最突出的困难是建设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缺乏组织现代化大生产的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提出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著名论断。(中心意思:指出中国经济发展资金短缺、技术缺乏、管理落后)
二、开拓创新,硕果累累(板书)
1.经济特区的创办(板书)
活动二:
自主探究:国家为什么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
教师总结:1.靠近港、澳,靠近国际市场
2.交通便利,资源丰富
3.华侨多
4.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依托
活动三:合作探究2: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和影响呢?
经济特区的创办的作用和影响
(1)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经济特区有哪几个(2)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3)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教师过渡: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国家需要的是全国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为此,我国政府决定在沿海其他地区进一步对外开放。
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板书)
活动四:
学生分组探究:(学生依据教材回答问题)
①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的目的是什么?
答: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②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相继设立,使得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局势?
答: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范围不断扩大,逐渐形成连接南北的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③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发展成果如何?
答:这一地带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发展速度最快、最富裕、最发达的地区。
教师过渡:沿海地带的发展,为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地域创造了条件。在这里我要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一个国家实力的增强,需要各地区均衡发展,这样的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正因为如此我国政府将开放区域由沿海推进到沿江、沿边、内陆省会城市,由点到线到面全面铺开。
3.开放沿江、沿边、内陆省会城市
教师过渡: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向纵深方向发展,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而这种展开也同样需要由点到面这样一个过程。因此国家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起到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作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