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漫电影《姜子牙》海报
人生就是“暂坐”,神仙也一样——浅议国漫电影《姜子牙》及其他
文/陈清华
问:阳光正好,微风不燥。今天聊聊电影《姜 子牙》。去年国庆档动画片《姜子牙》引起广泛关注,票房逾12亿。该片由100%中国团队打造,耗时4年,除2D版外还有lMAX版。不论是姜子牙还是九尾狐,众多神仙妖怪,个个被描画得纤毫毕现,栩栩如生,个人感觉不逊于《星球大战》
前不久,一学生从外地来,电话里说要请我吃饭,还说是想跟我聊聊国漫电影《姜子牙》。我说:“好,没问题。”放下电话,我就把“位置”发给了他。
上午11点左右,他就到了我值班的医院。
我为最后一位患者开了方,脱了白大褂,下班。
我们来到一饭馆,边吃边聊。这个学生,我在他大二、大三期间教过他,他总是坐在教室的第一排,学习很认真。下了课,他也喜欢跟我聊聊哲学、文学以及生活方面的问题,我们多年交流,亦师亦友,聊天自然是平等地交流。
以下是我记录的聊天内容。
系列电影。另外,像国产电影《流浪地球》和《哪吒之魔童降世》,也可与好莱坞同类大片媲美。
作为去年国庆档首发阵容,《姜子牙》首日便拿下3.6亿票房。一部动画电影,能有如此票房号召力,不简单。有人说,它得益于2019年爆火的《哪吒之魔童降世》,说“蹭热度”也未尝不可。然而,相比于《哪吒之魔童降世》8.5分的豆瓣好评,《姜子牙》只有差强人意的7.1分。您看了吗?感觉如何?还有,你如何看待国产动画?
答:看了。电影《姜子牙》改编自经典著作《封神演义》,一反传统塑造了一个有温度的中国英雄姜子牙。看《姜子牙》能提“气”,从人物到叙述方式,都体现出中国动画开始摆脱好莱坞的定式。这是我的一个总体感受。
问:看《姜子牙》能提“气”,这个说法新鲜。
您在课堂上多次提到中国文化中的“气”,怎么理解这个“气”?能否再听您谈谈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答:你看《老子》《孙子兵法》和《论语》,这三部经典,都是春秋战国之际最早的私家著作。这三部著作堪称“春秋三始”:一是老子言道德5千言,开道家之宗;二是孔子聚徒讲学,开儒家之宗;三是孙武以《兵法》见吴王阖庐,开兵家之宗。
这三部著作都从各自的角度谈论了“气”。
“气”,是中国哲学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在《孙子兵法·军事篇》中有这样的话:“故三军可夺气,将军
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孙武也强调“气”,并提出以气论战,他说“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就是证明。曹刿论战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内经》则提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以及“百病皆生于气”的学术论断。现代研究也表明,各种气象因素,包括气温、气压、湿度、风速等对人体的病理过程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冷锋”“低气压”等气候状况可以促使心绞痛病证的恶化,“高湿度”气候可引起心肌梗死的发作,“气压降低伴高湿”天气可导致多发性关节炎的复发,“不稳定冷空气及逆温层”气候可加重支气管哮喘的发作,“湿热”气候可加重胃溃疡的发病等。
为什么说久卧伤气呢?因为过度卧床,易使肺缺乏新鲜空气的调节,肺的机能不强健,而肺主一身之气,所以人体的“气”由此受伤。气在人体内会形成一个圆,如果体内这个圆不运转了,人就会生病,因此,养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养气,使气在人体内进行正常的圆运动。而养生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调阴阳。调理是从根本上解决身体的问题,《黄帝内经》说“治病必求于本”,本是什么?本就是阴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阴阳一调百病消。女性阴阳不调,脸上就会长斑。比如,有的女性朋友患黄褐斑。西医黄
褐斑是从表面入手,一般采用剥脱、激素和激光等方法,这种方法见效很快,但停用后问题又会反复,不能除根,而且还有很大的副作用。中医是从根本上入手,调理她身体内的阴阳,只要阴阳平衡了,黄褐斑自然就会消失了。罗大伦博士在黄褐斑的时候,通常把女性的一个月分成三个阶段来。一个月分成哪三个阶段呢?月经过后是一个阶段,给她开了个养阴的药膳方子;月经前是一个阶段,在前面方子的基础上,加上了些养阳的药物;然后是月经期,开了活血化淤的方子。
封神榜神仙表《孙子兵法》称:“兵者,诡道也。”“兵以诈立。”“其疾如风。”“动如雷震。”《孙子兵法》经过曹操删减为13章,不过区区6111字,略长于《老子》,化韵体为散体,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如果说《老子》言道妙以机趣,那么《孙子兵法》则述“诡道”以精诚。“精诚”二字,
颇值得玩味。孙思邈著书《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提出“大医精诚”的重要理念。
医家用药也如用兵,也是“诡道”,疾病很狡猾,有经验的医生不会被表面的现象迷惑。“兵者,诡道也”,《孙子兵法》里这句话很多人误读了。诡诈归诡诈,但人家不上套,你再诡诈也没用。诡诈在兵法里,不是主要部分。这句话真正的意思是,诡中有正,以正制诡。
《孙子兵法》中的“以正合,以奇胜”,应该念“以正合,以奇(jī)胜”。奇(jī),兵法原意指的是多出的部分,即在以正兵与敌人交战的时候,永远要预备一支多出来的兵力,就是奇(jī)兵。奇兵能出其不意,
在战斗中突然打乱敌人的部署,是制胜的关键。“奇”,不是奇(qí),不是谋诡计,而是“分战法”的基本法则。
兵法教你打赢,但首先是教你认输。《孙子兵法》说:“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坚守不跑,就会为人所擒。人性的特点是要赢,但现实是很可能要输,要懂得认输。宏碁(qí)集团创始人施振荣老先生说:“认输才会赢。”这句话很有哲理。输了,生活还会继续。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原意强调“知己”,并把“知己”放到了“知彼”的前面,把自我审查看得比打探敌情更加重要。“知己”比“知彼”更重要。如果看不到自己身上的危险,一味地在对手身上获胜的机会,那就危险了。
你观察周围的人,有些人,别说工作啦,就连平常过日子,都过得有气无力,或者说,没有劲,没意思,打不起“精气神”。记得窦文涛在《锵锵三人行》里专门说到电影《春风沉醉的晚上》中的一句台词:这日子你还过不过?外国人大概没有“过日子”这个概念,所以这句话在翻译成英文的时候,电影上就显示这样的字幕:难道你想毁灭这一切吗?
而对于多数国人来说,结婚就是过日子;过日子就是熬,三十年的媳妇熬成婆;过日子就是处理一大堆柴米油盐的琐碎事。从前还好,伦理道德,各有讲究。公鸡负责打鸣,母鸡负责下蛋,分工明确;现在乱了,公鸡不一定打鸣,还可能被迫去做下蛋的事;母鸡可能去打鸣,甚至一边打鸣一边下蛋。
累了怎么办?还不能抱怨,否则人家说你是个怨妇。
能干的和不能干的,你都得干。忙,累,已经成常态。工作上的忙和累就不说了,大家都习惯了,问题在于心灵的忙和累,个别人因为婚姻不和谐,因为物质交换来的婚姻没有爱情,所以谁看谁都不舒服、别扭。能不累么?
说一个故事吧:话说公元761年4月初,王维和裴迪相约散步,到了辛夷坞这个地方。裴迪感慨说,此时春意正浓。王维却认为,此时“春败了”。
这两个诗人谁说的是对的?都对呀。“浓”的是当下,“败”的是未来。他们看到的“气”不一样。
李白是“诗仙”,王维是“诗佛”。进入耳顺之年,一直选择避世生活的王维,对待不喜欢的人或事,不彻底;对待未来的规划,不果决;对待身边的人,不忘情。“移步换景”,既和生活保持距离,又不彻底远离。
说回当下。去年7月,我国电影院陆续复工,开门迎客。作为去年春节后第一部正式宣布明确档期的电影,小成本文艺片《第一次的离别》得到了很多业内人士的点赞和声援。
本片全部由新疆本地的“素人”出演,拍摄团队只有5人,但在2019年的香港国际电影节上,姜文曾为该片颁奖并表示:“作为处女作,它近乎完美!”此外,本片还曾斩获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单元
国际评审团最佳影片、第3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最佳影片。
这部电影浸润了导演王丽娜3年的心血。一次,王丽娜无意间在学校看到小男孩艾萨的作文,感动于他对母亲的爱,所以请他来担纲电影男主角。艾萨在作文里写道:“妈妈的耳朵听不见,也不会说话,可是我和她用眼睛在交流,妈妈的爱就像泉水滋润着我,我爱妈妈就像爱自己的生命。”艾萨的母亲罹患脑膜炎,精神有时候不稳定。
该片女主角、小女孩凯丽和艾萨关系很好,却因
为父母要她到城里读书而与艾萨分别。凯丽问母亲:“能不能把艾萨也带走,把我的朋友也带走?”母亲很无奈地回答她:“不幸的是,每一个人都要学会离别,没有人是不分别的。”女孩只好坐在车的后备厢里,看着自己离原来的家渐行渐远,童年的玩伴也就此散落天涯。
跟你扯一些生活的小事吧。针对这些天来看病的患者,在我把脉的时候我通常问他们一个问题:睡眠怎么样?回答说:睡不着。对方反问我:你们也会失眠吗?我说:我是劳碌命,忙得没时间失眠啊。
30多年前——1984年8月,高考发榜,我被山东的一所大学录取,成为我们自然村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大学生。那个时候,“气”足啊。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无论多么寒冷,我都坚持早起背书。那时候,还没有工业化的污
染,河里的水,掬一口,都是甘甜的。校园附近的田野里,蜉蝣、萤火虫、啄木鸟、鸟眼枫、场拨鼠、蚱蜢、石蜻蜓,以及各种各样的梅花、兰花等,所有的美好我都无心欣赏,都要“等到高考后再说”。既不关注“微小生命”,也没功夫琢磨自然界“广阔”。
生活太现实,现实太残酷,我只能舍弃“高考”之外的所有爱好,不想因“好高骛远”而误了大事。
那个年代生活很苦,我几乎靠着啃干硬馒头度过了高中时光。9块钱就足以应付一个月的生活费了。学习更苦,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晚上10点熄灯,除了上课,就是自习。
再看看现在的人。有的人吧,别说学习、工作,就连写诗歌都缺乏一股生“气”。闻一多形容杜甫遇见李白,说,那是“青天里太阳与月亮走碰了头”,这话多有生“气”啊。朱大可说,当下诗歌的“力学”消失,“美学”崛起。鲍勃·迪伦所具有的“力学”特征,正是当下中国诗歌所缺乏的。当下的诗歌正在成为时尚流行物。
“时尚”一词,英文叫做Fashion。大致可理解为“时代之风尚”。包涵了某一时期人们的经验、价值观和审美趣味等。以今人眼光来看,潘金莲是否“时尚”,不好说,但可以肯定的是,潘金莲是个追求个人主义的坚定反叛者,尽管她有着三寸金莲的小脚。她给武大郎戴孝、白衫儿底下一点红,欲露不露,最是性感,堪称身体美学大师。当然,这个细节也暴露了她不安分的本性。
看电影《姜子牙》时,我就想起孔子的一句话:“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韩愈解读这句话时,这样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只是匹夫之勇。而真正“适于义”的大勇之士能做到“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苏轼为潮州的韩文公庙写下碑文,开篇即言:“匹夫而为百世之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问:姜子牙有帅“气”,对吗?答:对呀。《姜子牙》是成人动画。姜子牙是国漫中少有的中年主角,他是一个帅气大叔形象,看起来有些沉默寡言和忧郁,还有些“强迫症”,这和当代年轻人有着某些共性,也颇受女性观众青睐。所以,我说姜子牙以及背后成人世界的思考,标志着国漫在题材上的某种突破性。
其实,如果非说蹭热度,也是蹭《封神榜》的热度了。这部电影最让我欣赏的是它的立意:“世人不需要神仙庇佑。”与其祈求虚无缥缈地存在,不如自己庇佑自己。这本身就有一鼓作“气”的味道。
《姜子牙》画面唯美、特效绝伦、配音精彩,看完之后我非常震撼。全片的特效镜头为1300个,其中高难度特效179个,中等难度特效100个,可以说是用工匠精神精雕细琢的。
从《大圣归来》到《哪吒之魔童降世》,从《刺客伍六七》到《狐妖小红娘》,B站国产动画总播放量从几百万飙升到了几亿。一部部市场和口碑佳作,感动和陪伴着当下年轻人的成长,国漫在青春、热血之余不断走向成熟。
《姜子牙》是动画片,却做到了真人电影的精度。至于评价,观众可以说是两极分化、褒贬不一。有人说,这部电影虽叫《姜子牙》,却是一个全新视角的原创故事,是一部难得的好电影;有人说,姜子牙是一部烂片,不如《哪吒之魔童降世》好看;
有人说,没有看懂剧情,“说白了,也就是老爷子和小姑娘的公路片”;有人说,《姜子牙》虽然立意比较高深,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接受的;有人调侃说,《姜子牙》的三个彩蛋,比正片还有意思。
王维曾说“中岁颇好道”,他也许很难想象,有一天道家神仙姜子牙可以“中年出道”。
《姜子牙》讲的是天道轮回。剧中的姜子牙舍小我、成就大我。故事并不复杂,大意是说:姜子牙的师尊“有私心”、心口不一,在仙界,他扮演救世主,说自己是为了解救苍生,平息妖界与人界的矛盾。其实,他真实的想法是想一统“三界”。暗地里跟狐妖有交易,让狐妖祸乱人间。师尊答应狐妖:事成之后,让他们狐族升仙。
2016年开始,《姜子牙》筹备制作了4年。大家之所以对《姜子牙》有各种抱怨甚至失望,是因为在潜意识里面不由自主地拿它跟《哪吒之魔童降世》相比,发现没有期望中的爽点和痛点。提到“姜子牙”,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姜太公钓鱼”里那个垂垂老矣的老人,日复一日坐在江边垂钓;或者是那个辅佐周武王,灭商建周的谋士。观众带着“先入为主”的想法看剧,难免失望。其实《姜子牙》要探讨的,不是姜子牙个人的荣辱与否,而是回归到原版《封神演义》里的价值观和宿命论。在这一点上,也许
难以让“大众”产生强烈的共情感受,难以获得情感上的体验和满足。
其实,姜子牙全程都在反抗“天地不仁”。而代表“天地”的天尊,到底有多不仁,却没有交代。
另外,“苍生”不仅是很多人,个人也是“苍生”的一部分。在“救一人”还是“救天下人”这个问题上,“大众”也跟着电影的情节,产生了纠结情绪。师尊欺骗了大家,当申公豹发现真相后,多年的信仰动摇,救小九其实也是他们在寻“信仰”的过程。最终,师尊惹了师祖,被灭杀了。
问:影片中人物塑造很饱满,有燃点,也有泪点。比如这个对话:女孩问姜子牙:“你们神仙不骗人吧?”姜子牙转过头认真地说:“我不骗你。”
电影结尾给出的一个彩蛋是:姜子牙在对抗师尊,斩断天梯后,受到惩罚被关押到“渡劫城”,这时他遇到了他师祖的三个徒弟:二郎神杨戬、雷震子和黄天化。这个彩蛋有什么寓意?
这让我想起最近在看的贾平凹长篇小说《暂坐》。人生就是“暂坐”,莫非神仙也一样?《暂坐》您看了吗?您怎么评价《暂坐》?怎么看作家贾平凹?答:封神大战之后,姜子牙因一时之过,被贬入凡间,失去神力、被世人唾弃。为重回昆仑,姜子牙踏上旅途、寻自我。姜子牙和师尊,一正一反。最后姜子牙用自己的方式成神。我觉得寓意就是:不盲从权威,不迷信权威,凡事要有自己的判断。
说起贾平凹和他的长篇小说《暂坐》,我不得不感慨:时间过得真快,那个写过《浮躁》(1986年)
、《废都》(1993年)、《秦腔》(2005年)的陕西作家贾平凹,2020年,年近古稀,又出新作
《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