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观后感范文
念念观后感篇一    四月的尾巴,看了一场不那么“堕落”的小众片。似乎是为了印证豆瓣上的这个小众影片的评价,东方红万达电影院里连一张海报都没有到,排片更是少的可怜,连放映时间都因为上一场电影而推迟了50分钟。许多观众也放弃了看完的念头提前离场。可是片子和观众玩了一场小把戏,浓浓的思念和正能量只有看到最后才能体悟。
    印象中最美丽的就是这片海,这片小美人鱼一直想冲出去的海。海的一边是家庭,没有爱情的婚姻。另一边,是极度渴望的自由。母亲选择了自由却放弃了一个孩子,正是这样纠结的选择造就了孩子们心里的创伤。哥哥胆小懦弱,只能偷偷地藏起被爸爸烧毁了的妈妈的衣物,妹妹精神抑郁,一直活在妈妈难产的阴影里。一个关于苦难的故事,因为这片海,便有了希望。
    就像这部电影一样,一个简单的故事和一个不那么难懂的道理,却需要历练很久才能参悟的透:一切幸福的前提是先要跟自己和解、先学会爱自己,没人能帮你,只有你才是你自己的解药。 片中的三位主角既是戏中的角,也像坐在戏外的我们自己,也许每个人都会有情感上的纠结,尤其是那种来自于父母的,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对父母对自己的爱心存怀疑,那么他长大以后一定会在性格上存在缺陷,无法断言是不是每个人都有,但大部分的人也许
或多或少都会有,就像是阿翔想要获得父亲的认可、育男纠结母亲和妹妹为何不辞而别、育美对母亲的去世耿耿于怀,于是他们童年的阴影让他们无法活的舒展,只能负重前行,对于母爱、或者父爱的纠结成了一笔永远也还不清的。大人们撒手人寰,孩子们却始终活在他们留下的雾霾之中,就像是歌里唱的,谁也没有时光机器,就算是真的回去了又能改变些什么呢?
    育美(梁洛施 饰)发现自己怀了男友阿翔(张孝全 饰)的孩子,但因为过去父母离婚后,母亲(李心洁 饰)难产而死的阴影一直笼罩着她,让她迷失了方向。育美几次想阿翔商量,但梦想成为奥运拳击手地阿翔正因为眼疾的关系,濒临被禁赛的命运,不甘心失败的他,每天如着魔般练习,却不知不觉冷落了育美。育美思考再三提出分手。
    育美的哥哥育男(柯宇纶 饰)从小跟随父亲生活,父亲出事后,渴望家庭温暖的他终于鼓足勇气,外出寻失去联系的妹妹。
    影片用了非常奇幻的手法,让父子和母子在时光中重聚,长大了的孩子见到了年轻的母亲、父亲,他们像陌生人一样聊着无关痛痒的话题,看的人却十分感动,也许那些所谓的阴影和纠结只不过是没有机会再去和他们聊一聊天,所谓的父爱和母爱也不过是能和他们发发牢骚,再叫一声爸、妈对于有些人来说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你懂了、也就感动到
了。
    时光错乱的酒吧,小面馆里儿子和母亲的重逢,海滩上钓鱼却“看到”遭受海难的父亲。长大了的孩子们心里的阴影正在被爱融化。前30分钟的各种“堕落”在这里慢慢看到了希望。他们懂了,父母不是不爱,是爱的深沉。还来不及多看看孩子,已经不在了。这些镜头慢慢铺开,满荧幕都是浓的化不开的思念,爱满满的,却又让人心酸,失去了的幸福只有在梦里才能实现吧。
    《致青春》里最美的女孩车祸死了,《匆匆那年》美丽的女主被猥琐男糟蹋了,《何以》里何以琛和赵默笙分别了7年才修成正果,似乎所有的爱情故事背后都是忧伤。仿佛没有这些元素,青春就不是青春,回忆就没有了意义。错了,错了,青春本该是幸福的,本该是纯净的。影片仿佛要纠正这种错误,公交车祸上邻座孕妇的宝宝意外早产,育美陪着孕妇走完了生产的全过程。新的小生命降临,让育美有了新的觉悟。不再颓废,不再害怕,勇敢的生下了自己的宝宝,出了自己的书,和阿翔幸福的生活。故事的最后,哥哥看到妹妹的书,两个人终于到了彼此。
    看到最后,才明白了,懂了,就感动了。思念的力量会让人幸福。
念念观后感篇二    梁洛施在《念念》里质问:“我一直很想知道,为什么今天变成这个样子?
是一开始就注定会变成这个样子,还是我们做了什么,结果今天变成这个样子?”
    这种面对历史和命运的无力感,瞬间戳中了我的心窝——作为一名“陆客”,我在看《念念》时始终体会到的那股无力感,终于在这句台词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念念》所带给我的那种近在眼前又远在天边的奇特疏离体验,甚至让我想起1942年冬天德军第6集团军士兵写的家书:“斯大林格勒就在我面前,但又像月亮那样遥远”。
    就像片中的绿岛之于台湾,一个台湾人人熟悉但似乎又很陌生的离岛;当然,也更像现实中的台湾之于大陆。
    这种无力感也弥漫在剧中的角身上,育美(梁洛施)、阿翔、育男,他们每个人都与自己的父母(家庭)疏离了——从剧情上看,这并不是他们的错,而是他们的父母在他们尚年幼时就主动选择了缺席,于是,他们的今天变成了这个样子。
    张艾嘉通过青年一代的视角回溯了台湾近世的社会变迁——曾经的绿岛政治犯,原来与育美的母亲有着一段不伦私情,时下则变身为一位绿岛作家,时过境迁之后,跟育美相逢,昔日情人的女儿还是咽下了秘密,让这位有光环的老男人继续保有他的光环。
    阿翔的父亲是个海员,阿翔戮力苦练拳击,无非是想求得父亲的认同,但父亲在自己的成长中始终缺席,阿翔只能在想象中与父亲对练,歇斯底里般的完成对父权的膜拜祭仪。
    育男在母亲和妹妹出走绿岛后,独力来到台湾本岛打拼,同时面临着大都会与离岛家乡间的无尽牵扯。那个昔日专门关押政治犯的监狱之岛,现在已成了云淡风轻的旅游景点,小小的绿岛,无法及时救治育男的父亲,也承载不了育男的职场理想。而育男这个角,正是在金融风暴后承受着巨大生存压力的当下台湾青年的真实写照,在宏观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里,育男辛苦打拼,也只能在星巴克喝一杯咖啡姑且取暖,只能在想象中与母亲重逢……
    陈文茜在《树,不在了》一书中对于台湾当下的世相描摹,简直就是对《念念》最好的读解。所谓“台湾对不起年轻人”的文锋,不正是落在了育美、育男和阿翔们的身上?陈文茜也提到,在经济低迷的时代,“年轻人疏离”已经成了亚洲社会里普遍的集体症候,老一辈的人甚至认为世界已经分裂成了“他们的”和“我们的”,这不正是《念念》所传递出的思绪?——透过几位青年主角父母的缺席呈现出来。而《念念》源自一位日本演员的故事,被张艾嘉看中然后毫无违和感的移植到台湾语境中,也凸显出这种社会集体症候的“泛亚性”。
    回到文首那句梁洛施的质问,正映照着时下台湾年轻人的心声,父辈曾经坐享经济起飞的繁华景象,现在都已雨打风吹去——是后来者做错了什么吗?还是一早注定只能接受这一命运变迁?
    陈文茜在《树,不在了》里写道:“是的,我们还活着,好似活在一个小幸福的世界。可是我们被巨大的不安包围着,心中曾有的温暖、勇气、信赖,渐渐被冰封。”
    最后,育男和育美重逢,阿翔和育美组建了幸福的家庭。可是,这点小小的确幸,真的让问题都解决了么?
    今天还是变成了这个样子。
    就酱紫。
念念观后感篇三    电影《念念》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孩子成长的问题;一个关于时代大环境给人们带来的问题;一个关于教育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责任的问题;以其说是问题,倒可以用积极正面的词语说,这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
    电影虽然大部分的情景都给人阴暗的感觉,但是胜在主角人物当中一些善良、文明的小举动,还有结局的美好,将这些阴暗气都驱散了,为电影保留了点人生的温暖彩。所以说我电影及至导演本人,还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整个电影,通篇下来,感觉就是作者(导演)本人的经历自传,是想通过电影本身,让更多人了解这些人的成长,获得更多的共鸣。若没有完善的结果,我会觉得导演本人是自私的,是仅仅用身同感受去获得精准的观众和认同者,幸好的是结果的美好,让观众观看电影后,对人生、对未来,不至于失去
信心和向往。所以电影是部极具社会责任感的电影作品,为更多缺失完整家庭温暖的人,指引出一点希望。 梁洛诗
    电影中体现社会责任感的情节,当然还数三位主角的善良、真诚、迷失而不乱于社会的高素质表现。这一点多少体现出作者本人的素质和台湾当地文明的社会氛围,比如电影剧情中男主角把打碎的玻璃扫好,还会用报纸包裹好再放到垃圾桶;又如女主角明明知道破坏他家庭的人,就是这位人们尊重的大作者沈先生,但当沈先生一家人过来时,她却为其挽回颜面,保护对方的幸福家庭。
    说电影是一个关于教育的问题,可要提到电影中的妈妈角。一位向往自由,对生活有积极进取精神,更有伟大母爱的妈妈。因为她懂得尊重孩子的天赋,尊重孩子的喜爱,想尽母亲更大的义务精神,所以她选择争取,做出决定并行动。
    电影中妈妈努力争取每晚跟孩子讲故事,有空闲时间就给孩子做衣服做包包,白天更和孩子一起在海边去体现大自然,理解生物的自由,懂得关爱和尊重身边的事物和人。正因为这些给了孩子最珍贵的人生品质,也为日后孩子能在自己喜欢且擅长的领域有所进步和快乐。
    说到这些,不禁想起绘本阅读界经常提起吉姆·崔利斯的《朗读手册》里有一段话:“你
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是这样的,能有一位讲故事给自己听的妈妈,是世上最富有和幸福的人。
    提到妈妈,当然还要提提爸爸,爸爸形象在电影里,有三位比较有代表性。一个是育男爸(煮面的那位),一个是呀翔的爸爸(基本不存在),最后一个是沈先生,三位都很有意思。
    首先,育男爸是一位粗鲁的煮面佬,生活粗俗,不懂教育,思想简单,安分守己,或许是那个年代和地域的原因,他只能这样,也没有新的思想冲击,更没有遇到好的贵人导师,但他认命,守本分,所以对孩子也没有什么想法,但最后老婆走了,他也才明白是要让儿子出去读书,因为只有读书才有出路,才不会一辈子煮面。虽然电话里头表现还是很粗暴骂人,那是因为那个时代男人要面子、自卑感的陋习,但最后知道老婆不幸离逝,育男爸还是伤感的,还是内疚的给老婆孩子烧点衣物娃娃,足见育男爸的本性是善良的。
    其次是呀翔的爸爸,因为电影中就只有通过呀翔的回忆和幻想才出现的,所以他其实是不存在的。但因为其虚幻的出场,更加映射出让从缺少父爱、希望拥有爸爸的呀翔,对父爱的渴望愈演愈烈,努力打好拳就是为了等爸爸出海回来知道,他很听话,很认真地打拳。但当知道要当爸爸了,却很迷惘,因为他从小也不知道爸爸是怎样子,不知道怎样当
好一名爸爸。最后在岸边钓鱼时,呀翔幻想出来的爸爸讲述了一个为谋生而出海的男人心声:哪个出海的不想家呀!道出了许多为了生计而奔波在外的父亲的内心写照,更道出了那个时代的靠海为生一代的生活苦楚。
    最后,就是沈先生的爸爸形象,虽然出镜不多,但出突出了另一种爸爸的形象。他与黄贞(主人公育美的妈妈)有精神上的共识,沈先生有文化,有思想,有才华,正好是黄贞作为跨时代女性理想的老公形象,所以他们后来有了感情和小孩。但沈先生一直没有公开过黄贞的身份,却完好地照顾到自己原有家庭的完整性和幸福,这当然也以黄贞的素质成全有关。或许他与黄贞是自私的,但也是时代的牺牲品,作为尊重自己感情自由角度去考虑,他们没有错,但作为旧时代的人们和父母角他俩是有所缺失的。但电影中以沈先生和育男爸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很正面地把当时的社会真实一面,用极具讽刺彩的手法,展现到大众眼球中去,让观众感觉深刻。
    最后要说的是孩子成长的问题。三位主角都是在不完整的家庭中长大,表现出不同的成长历程。育美心理有问题,精神恍惚,但不失社会公德和个人修养;热爱专业,尊重自由,理解别人;缺乏安全感,所以经常渴望得到男朋友呀翔的关爱和重视。育男和育美童年前期是很美好的,都有爹妈陪伴,还有妈妈经常讲故事和去体现大自然等回忆。但随着父母的
分开、到父亲的离逝,育男都没有表现出像妹妹那样多的问题,只是一直想见回妈妈和妹妹,整个电影下来,育男都表现出一个健康人格、正面、积极的好导游好孩子。相比之下,呀翔既幸福也无辜,幸福的是,呀翔很单纯,一心以为,认真地练好拳,爸爸就会回来;无辜的是,他没有育美和育男一样有过曾经很幸福的早期童年生活,他的世界就只有打拳,但他因为眼睛健康而失去打拳的资格后,变得格外惶恐不安。
    他们三位都是时代进程的牺牲品所衍生出来的成长孩子,虽然很多阴暗的彩,但庆幸的是故事的结局是美好的。呀翔认清了真实的人生,并重拾了勇气,勇敢去尝试做一位好爸爸。育男经过游客的邀请到大城市台北去过生日散心时,终于在书店上重遇失散多年的妹妹育美。而育美经历一系列精神折磨后,最后经过见证小孩子出生的经历,让其回了生命的意义,更明白了母亲的意义,最后她有了幸福的家庭,成了一名绘本作家。
    电影开头是比较阴暗沉闷的,但认真观看下来,发现它是一部很好的作品,至少是部有核心思想,能观众带点东西的电影。尽管它的票房可能不高,时下很多年轻人不喜欢观看,但我还是要给予好评,更值得推荐给朋友读者们一看,尤其是刚当父母亲的朋友们,因为当你把电影《念念》观看完后,相信你也会对这个世界多了一份理解。或者像我一样,相比之下,深感自己成长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