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电影是指用华语制作的电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其开始于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第一部黑白无声电影定军山中国随后在上海香港拍摄了更多华语电影;随20世纪中国社会的变动,华语电影现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澳门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渐次形成各自的系统。其中香港(港产片)更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出口基地、世界第三大的电影制作中心,被称为东方好莱坞华语梦工场东方之珠。随着国际及两岸三地间交流的日益密切,各地的华语电影也在不断地融合、互补、发展之中。
而为了表扬大中华电影工作者,两岸三地每年都举办多个电影奖,其中:中国大陆金鸡百花奖、香港电影金像奖、台湾金马奖,被视为华人电影界的三大最高荣誉。
从文化角度来讲,华语电影包括中国大陆电影、香港电影台湾电影。由于两岸三地不同的生活方式政治模式缔造岀风格各异的电影思维方式,也形成不一样的电影制作流程和电影理念。历经沧桑,随着大中华圈的影响力不断加大,两岸三地的电影文化也在世界电影文化中扮演重要角,并且不断改进,不断升华,继续为各阶层的华语电影文化爱好者带来惊喜。
革命意识
在电影创作上,从19333月夏衍与明星公司导演程步高合作,创造出第一部左翼电影《狂流》开始,左翼电影工作者以先进的思想意识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帮助各电影公司提高影片的思想和艺术质量,在几年内即拍摄了一大批具有反帝反封建思想意义和较高艺术水平的电影作品。仅梁洛诗1933年全年出品的70多部故事片中,左翼电影和进步电影就有40多部。如《春蚕》、《上海二十四小时》、《铁板红泪录》、《香草美人》、《盐潮》、《姊妹花》、《三个摩登女性》、《城市之夜》、《都会的早晨》、《小玩意》、《民族存亡》和《中国海的怒潮》等。即使过去专门出品武侠神怪电影的天一公司等,也在左翼电影的影响下,拍摄出一些具有进步思想倾向的影片。1934年以后,国民党特务伙同租界帝国主义当局,采用审查删剪、暴力镇压甚至暗杀等法西斯手段,加紧了对左翼文艺运动的围剿。但是,左翼电影工作者展开了韧性的战斗,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创造出了《渔光曲》、《新女性》、《大路》、《神女》、《女儿经》、《马路天使》、《十字街头》、《迷途的羔羊》、《夜半歌声》等几十部左翼进步电影,和《壮志凌云》、《狼山喋血记》等直接反映抗敌救国斗争的国防电影。特别是由中共电影小组领导的电通影片公司,虽然仅生存了不到两年,却拍摄出《桃李劫》、《风云儿女》、《自由神》、《都市风光》4部很有影响的优秀影片,成为左翼运动的坚强阵地。其中《桃李劫》
是中国第一部把声音作为一种表现手段,成功地运用了声画对位等有声电影技巧的影片。它的成就,表现了中国电影在声音处理上的艺术和技术进步。
如果我们把视线和触角延
伸到样板戏产生的历史背景上,那么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延安戏改(戏剧改革)运动(歌剧《白毛女》即为延安时期首创)和上世纪50年代的全国性现代戏创作,直至样板戏产生、传播的全过程。所以,样板戏是中共为贯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一个持续努力的高潮。逝世和江青被捕后,这个运动就嘎然而止。今天,才子佳人、帝王将相再度成为文艺舞台和电视荧屏的主旋律,积极向上的战斗生活被三破一苦的悲观压抑的家庭生活取代。
二、脱颖而出的第四代
              第四代电影人大多是前北京电影学院、上海电影学校毕业生构成的创作体,他们的创作生命是从1978年以后几近不惑之年才开始的。在第三、第五两代人的夹缝中,他们以稳健的创作实力探索奋斗,很快准了自己的位置,并有持久的艺术后劲。整
个第四代的创作高潮是伴随着电影和戏剧分家的讨论和对历史的反思进行的,农村渐渐成为他们作品的中心题材。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人物有谢飞、郑洞天、张暖忻、黄蜀芹、滕文骥、黄建中、吴天明等。
三、新浪潮中的第五代
            第五代导演是后第一批高考生,是从十年被压抑的人才中筛选出来的精英,大量阅读书籍,观摩影片,尤其是国外影片、理论,开阔了视野,文化底蕴、电影观念。经历磨练,对历史缺乏第四代的焦灼感,倾向同现实、传统拉开距离,透过自我去观照历史,有一种冷静的超脱感。作品中有一种少见的激情,无论是表现生还是表现死,都显示出对生命力的崇拜、对生命的热爱、对尊严的孜孜以求和对传统的深刻反思与认识。他们大多毕业于电影学院,接受过专业训练。他们以创新前卫的观念驾驭自己的电影创作,在选材、叙事、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锐意求新,带有强烈的探索意味,寻根”“狂野气质,建立起了当代中国电影的话语方式和美学特征,迅速成长为中国电影的中坚力量。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他们又将自己的艺术追求与票房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有陈凯歌、张艺谋、何、霍建起、吴子牛、田壮壮
、黄建新、冯小刚、冯小宁、李少红、胡玫、周晓文等。其主要特征是:题材上,凝结着乡村情结,对人的深刻理解(传统、复杂、多重);内涵上,映射着寻根文化;影像上,烙印着造型风格。
大陆(2007~2011年)——主导市场
走出浮躁的大片潮流,中国大陆的电影人开始以更成熟务实的方式面对迅猛崛起的电影产业,电影类型也不断增加,各式新旧片种被不断激碰尝试。而大制作也重回剧本剧情主导的拍摄方式。
不过电影投资却出现前所未见的繁荣景象,来自世界各地的资金纷纷瞄准大中国市场,拍片量猛然增加至每年超过600部。2010年中国内地票房更突破100亿人民币,形成世界瞩目的电影市场。
飞速发展的电影市场,使得随之成长的电影文化渐渐深入人心;电影创作也受到极大鼓舞。然而,国家广电总局对上映影片的审查依然严厉,这直接导致了中国电影大多重于娱乐,而怵于对社会现实的直接反省和批判;而仿照香港电影分级制度的建立与否仍然饱受争议。
内地特的传统主旋律电影,经过商业包装,成功演变成星光熠熠的大片,如《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而翻拍旧有题材、经典电影的翻拍潮流也在大陆电影中不断发酵,陈旧的题材不断翻拍造成创意的扼杀。
2010年大陆商业电影也取得了极大成功,如冯小刚执导的《唐山大地震》和姜文执导的《让子弹飞》分别取得了6亿多人民币的票房,突破了中国电影在本土票房的最好的成绩。不过亿元票房的同时也被媒体批评部分电影存在虚报票房的炒作,以八卦新闻烘托的电影营销手段让观众生厌,这些虚假繁荣被不少电影人诟病,甚至被指出扼杀创意和中小成本电影的生存之路。[4][5]
2011年中国大陆电影票房20亿美圆,超越英国印度,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的世界第三大电影市场。
香港(2007~2011年)——创意之都
香港电影业经历过低谷和摸索后,被大中华市场重新激活,香港电影人的创作意念更加进入登峰造极的层次,无论是北上的中港合拍片,还是留守本土的纯正港产片,香港电影界
两条腿走路(北上合拍和本土创新)的形式奋勇向前。两条腿都佳作涌现,如中港合拍片的《功夫》、《叶问》、《十月围城》等,纯香港电影的《天水围的日与夜》、《志明与春娇》、《岁月神偷》、《线人》等。香港以成熟的制作机制和大量的人才,成为新世纪华语电影的创意之都[6][7]
许多久违的前辈电影人,以传统的表达方式再度登场,掀起类型片的复苏潮流,如:港产贺岁喜剧如《最强囍事》《七十二家租客》等、情三级片如《3D肉蒲团》等、卧底警匪片如《线人》《C+侦探》等、怀旧文艺片如《岁月神偷》《老港正传》等、动作片如《叶问》等、以及励志青春偶像片等。而香港新世代的电影人,则选择大胆创新的语言和表现手法,融汇各式独立电影的拍摄方式,形成气清新、别具一格的香港新生代电影,如《志明与春娇》、《分手说爱你》、《抱抱俏佳人》等,新旧交碰,互相辉映给予两岸三地观众无限惊喜,票房报捷,更屡获殊荣,扬威国际。2010年罗启锐执导的电影《岁月神偷》获得柏林影展水晶熊大奖;2011年凭著主演许鞍华导演执导的电影《》,获得威尼斯影展最佳女主角,再次让香港电影蜚声国际,让香港和华人电影再次得到国际的嘉许。
电影人阵容也不断庞大, 吸纳来自五湖四海的各界精英。一大批新晋导演,如彭浩翔黄真真郭子健、伍健雄、翁子光麦曦茵萧定一毕国智钟澍佳吴彦祖林子聪黄精甫曾国祥叶念琛云翔彭氏兄弟麦婉欣郑思杰岸西孙立基、洪荣杰、深泽宽、崔允信郑思杰庄文强麦兆辉郑保瑞等在不断尝试实验开创之后,开始自成一格、走向成熟,连同老一辈的新浪潮导演许鞍华杜琪峰徐克刘镇伟王晶刘伟强陈嘉上陈德森罗启锐张婉婷尔冬升陈可辛岑建勋甘国亮程小东方平黄百鸣曾志伟麦兆辉吴思远张同祖张艾嘉等创作力依然旺盛的电影界支柱,一起迸发出新世纪香港电影的光彩,并继续发光发热,使得香港电影业再次人才济济、精英云集。而幕前更加精彩,很多阔别影坛的老中青演员再次复出,与新星如李治廷周秀娜罗仲谦陈伟霆周柏豪angelababy、彭罡原、梁洛施薛凯琪房祖名农夫陈奂仁杜宇航王祖蓝黄宗泽林峰徐子珊陈法拉等一同闪耀大银幕,带来不一样的激情和清新气,掀起自八十年代香港电影新浪潮后,新一波电影旋风,这股新的电影潮流立足香港本土,以锐意创新的电影方式征服观众,并席卷两岸三地、世界各地。
台湾(2007~2011年)——商片复苏
2007年起的全球金融危机,欧美的影视产业受到影响,使得台湾电影有了喘息的机遇。2008年魏德圣执导的电影《海角七号》以商业化路线、加上台湾本土特的剧情内容,在票房上获得空前成功。由《海角七号》开始,数部台湾电影均在台湾香港市场有所斩获,如2011年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和《赛德克·巴莱》更刷新台湾票房纪录。自《海角七号》、《艋舺》后,制片制也渐在台湾确立,改变以往单靠导演自理筹资、设备调控等拍片庶务的窘境。
台湾多数电影工作者均寄望这股国片复兴浪潮,不再只是昙花一现的荣景,而是让台湾电影产业能够就此站稳脚步、并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