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工布的铺设方法: 
2.1用人工滚铺;布面要平整,并适当留有变形余量。 
2.2长丝或短丝土工布的安装通常用搭接、缝合和焊接几种方法。缝合和焊接的宽度一般为0.1m以上,搭接宽度一般为0.2M以上。可能长期外露的土工布,则应焊接或缝合。 
2.3土工布的缝合 
所有的缝合必须要连续进行(例如,点缝是不允许的)。在重叠之前,土工布必须重叠最少150mm。最小缝针距离织边(材料暴露的边缘)至少是25mm。 
缝好的土工布接缝最包括1行又线锁口链形缝法。用于缝合的线应为最小张力超过60N的树脂材料,并有与土工布相当或超出的抗化学腐蚀和抗紫外线能力。 
任何在缝好的土工布上的“漏针”必须在受到影响的地方重新缝接。 
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在安装后,土壤、颗粒物质或外来物质进入土工布层。 
布的搭接根据地形及使用功能可分为自然搭接、缝接或焊接。 
2.4在施工中,土工膜上面的土工布采用自然搭接,土工膜上层土工布采用缝接或热风焊接。热风焊接是首先的长丝土工布的连接方法,即用热风对两片布的连接瞬间高温加热,使其部分达到融熔状态,并立即使用一定的外力使其牢牢地粘合在一起。在潮湿(雨雪天)天气不能进行热粘连接的情况下,土工布应采取另一方法一缝合连接法,即用专用缝纫机进行双线缝合连接,且采用防化学紫外线的缝合线。 
土工布铺设工艺要求
5.1基层检查:检查基层是否平整、坚实,如有异物,应事无处理妥善。
5.2试铺:根据现场情况,确定土工布尺寸,裁剪后予以试铺,裁剪尺寸应准确。
5.3检查撒拉宽度是否合适,搭接处应平整,松紧适度。
5.4定位:用热风将两幅土工布的搭接部位粘接,粘接点的间距应适宜。
5.5对搭接部位进行缝合时缝合线应平直,针脚应均匀。
5.6缝合后应检查土工布是否铺设平整,是否存在缺陷。
5.7如存在不合要求的现象,应及时进行修补。
6、自检与修补
    a、必须检查全部的土工布片和缝。有缺陷的土工布片和缝合必须在土工布上清楚标出,并作出修补。
   b、必须通过铺设和热连接土工布小片来修补磨损的土工布,土工布小片要比缺陷的边缘在各个方向最少长200mm。热连接必须严格控制以保证土工布补片和土工布紧密结合,并对土工布没有损害。
   c、每天铺设结束前,对当天所有铺设的土工布表面进行目测以确定所有损坏的地方都已作上标记并立即进行修补,确定铺设表面没有可能造成损坏的外来物质,如细针、小铁钉等。
   d、土工布损坏修补时应满足以下技术要求:
   e、用来补洞或补裂缝的补丁材料应和土工布一致。
   f、补丁应延伸到受损土工布范围外至少30厘米。
   g、在填埋场底部,若土工布裂口超过卷材宽度的10%,须将损坏的部分切除,然后将两土工布连接;若在坡面上,裂口超过卷材宽度的10%,须将该卷土工布移出,并用新的一卷替换。
   h、施工人员所穿工作鞋及所用施工机具不应损伤土工布,施工人员不得在已铺设的土工布上做可能伤害土工布的事,如抽烟或用尖锐工具戳土工布等。
   i、为了土工布材料的安全,应在铺设土工布前打开包装膜,即铺一卷,开一卷。并检验外观质量。
   j、特别提出:土工布到现场后要及时进行验收、签证认量。
   要严格执行本公司的《土工布施工及验收规程》
7、土工布安装施工注意事项
7.1土工布只能用土工布刀进行切割(钩刀),如在场地内切割,对其他材料须采取特殊保
护措施,以防由于切割土工布而对其造成不必要的损坏;
7.2在铺设土工布的同时,必须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以防止对下面一层材料造成破坏;
7.3在铺设土工布时,必须注意不要让石头、大量尘土或水分等有可能破坏土工布、有可能阻塞排水渠或过滤网、或有可能给接下来的连接带来困难的物质进入土工布或土工布的下面;
7.4安装结束后,对所有土工布表面进行目测以确定所有损坏的地主,作上标记并进行修补,确定铺设表面没有可以造成损坏的外来物质,如断针等异物;
7.5土工布的连接必须遵循以下规定:正常情况下,坡面上不能有水平连接(连接须沿坡面的轮廓不与其相交),除修补的地方以外。
7.6如采用缝合,缝合线须采用与土工布材质相同或超过的材料,缝合线须为防化学紫外线的材持。缝合线与土工布应有明显的差,以便于检查。
热风的使用7.7安装时对缝合特别注意以确保没有泥土或砾石覆盖层中的砾石进入土工布中间。
8、土工布的损坏和修补
8.1在缝合结合处,须进行重新缝合修补,并确保跳针部分的末端已重新缝合.
8.2在所有地区,除了岩石斜坡地段,漏洞或撕裂部分须用同样材质的土工布补丁进行修补缝合.
8.3在填埋场底部,如果裂口的长度超过卷材宽度10%,损坏的部分须被切掉,然后将两部分土工布连接起来.
土工格栅施工工艺框图及文字说明
图5-1土工格栅施工工艺框图
一、施工准备
施工前,对进场的土工格栅材料按规范和设计要求抽取试样,进行极限抗拉强度和延伸率检验,确保材料符合设计和施工要求。
施工前对路基标高桩进行复测,确定垫层的铺设标高,以保证土工格栅的铺设标高。
二、铺设底垫层
为防止基底局部存在的尖锐物或硬物损坏土工格栅,铺设前先在基底铺设一层10 cm左右的砂垫层。垫层摊铺时要按设计要求形成坡面,保证土工格栅排水通畅。用轻型压路机初步压实,压实时要保持垫层面的平整。
三、布设土工格栅
按设计规格和要求在垫层上全断面铺设土工布。铺设时要保证土工格栅拉直平顺,紧贴垫层,不能扭曲、折皱。搭接按要求用尼龙绳 人工缝合,并用短钎将铺设好的土工格栅临时固定于垫层。
质量检验方法:垫层的平整度及坡度每200m检查4处,其余项目按2%的比例进行抽查。
四、覆盖砂垫层
土工格栅铺设完毕后及时铺砂覆盖。砂覆盖层采用人工摊铺,禁止机械设备直接在其上行走,一次松铺厚度控制在20cm以内。摊铺时要平整均匀。
五、轻度碾压
砂覆盖层采用小型压路机静力碾压,碾压时沿路基纵轴线从两边开始循序向中间进行,压路机的行进时必须前进倒退进行,不得在覆盖层上转弯,并注意防止土工格栅产生移动现象。
海南洋浦天然气加工利用基地项目
取水口、码头后方临时护岸工程
 
 
 
 
 
土工布施工方案
 
 
 
 
 
 
编制单位:广东中海工程建设总局
编    制:               
审    核:               
审    批:               
日    期:         
   目    录
 
 
 
 
 
1、编制目的
保证海南洋浦天然气加工利用基地项目取水口、码头后方临时护岸工程内侧土工布的顺利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安全、进度满足要求,以达到实际和计划相一致,确保控制节点和总工程的顺利完工。
2、适用范围
本施工方案适用于海南洋浦天然气加工利用基地项目临时护岸工程内侧土工布的施工。
3、编制依据
1)业主提供的技术规格书
2)设计图纸
3)使用规范及标准
(1)《防波堤设计与施工规范》(JTJ298-98);
(2)《港口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221-98)及局部修订版;
(3)《港口及航道护岸工程设计与施工规范》(JTJ300-2000);
(4)《水运工程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J/T239-2005)
本工程适用的国家和行业其他有关技术规范、规定和标准。
4、工程概况
临时护岸工程位于取水口、码头后方,与北护岸、西护岸相交,总长度为630.23m。
4.1、取水口、码头后方临时护岸的结构形式:
取水口、码头后方临时护岸为斜坡堤式护岸,护岸堤身抛填1~1000kg开山石作为堤心。护岸抛填外侧结构包括垫层石(100~150kg)、护脚石(200~300kg块石)、护面块石(600~800kg或1400~1600kg),内侧结构包括二片石垫层、混合倒滤层、土工布以及袋装砂,上部结构为袋装砂。
土工布铺设总长度为487m,采用人工进行铺设,铺设方向与护岸推进方向保持一致,土工布铺设与表面袋装砂铺压同步进行。
4.2、土工布的规格、质量和数量
l        本工程所用土工布为无纺长丝土工织物;
l        土工布单位面积质量为450g/m2
l        土工布抗拉强度不小于22.5kN/m;
l        满足《水运工程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J/T239-2005)的要求。
取水口、码头后方临时护岸需要土工布的数量如下表:
序号
项  目  名  称
单位
工程数量
备注
1
铺土工布(二层),单层450g/m2
m2
16947
 
4.3、土工布的验收和储存
l        土工织物及相关产品进场前,应进行逐批检验,并提交出厂合格证明和试验检验报告;
l        土工织物及相关产品的取样、试样准备和主要物理、力学、水力学性能测试方法应符合《水运工程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J/T239-2005)的规定;
l        土工织物及相关产品进场后,除应检查外包装外,还应核对产品名称、材质、批号、商标、规格、生产日期、出厂合格证等;
l        土工织物进场后,应存放在通风遮光的仓库内,严禁暴露日晒。
4.4、土工布的施工
l        铺设前应对基层进行清淤、整平,表面不得有尖角。
l        土工织物的拼幅和接长,应采用工业缝纫机缝制,所用尼龙线的强度不小于150N,其缝接方法采用“包缝”或“丁缝”。
l        相邻两块土工织物的搭接长度,水下施工不小于1000mm,干施工不小于1000mm。
l        坡趾的土工织物应伸出保护面以外不小于2000 mm,顶部的土工织物应伸出保护面以外不小于1000 mm。
l        土工织物铺设后,应及时覆盖保护层或进行上部施工。
4.5、质量检验与验收
l        土工织物进场时,应逐批检查出厂合格证明或试验检验报告,其主要物理及技术性能应进行抽查复验,抽样数量每批次抽样不少于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