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式太极拳传人
太极拳弘扬者杨露蝉身怀绝技,在战争(1840年)之后来到京城,才使太极拳遐迩于世,振发兴旺起来。当初杨露蝉在教王公贵族之前,曾在神机营(执火器的部队)教拳传艺,其中有三位满族人万春、凌山、全佑学习最佳。后奉杨之命拜在其次子杨钰(班侯)门下。可惜万春、凌山无后传之人。由全佑开创太极拳师徒传递之例。
第一代鼻祖(1880-1902)全佑(1834-1902)满族正白旗人,生于顺天府大兴县。老姓吴福氏,号保亭。
当年他在京师神机营当差时从学于"太极神拳扬无敌"杨露蝉。他学拳笃实,事师最孝,有时胜于亲子。露蝉感其诚,倾囊相教,故得其臻。再拜班侯为师,得其传授。所以全佑能兼得杨氏父子之所长名噪京城。
全佑后在提督衙门当差,办事公正,为人善良,人称全三爷。同时,择徒而教。传人有:王有林(茂斋)、其子爱绅(吴鉴泉)、郭芬(松亭)、夏公甫、常远亭、齐阁臣等人。
第二代奠基建业人(1902-1942)
一、爱绅,字鉴泉(1870-1942),民国后随汉俗以老姓的第一音"吴"为姓,世人皆称为"吴鉴泉"。青少年时即有极深厚的武术功底,家传太极拳更是了得,其父逝世后,与师兄
太极拳弘扬者杨露蝉身怀绝技,在战争(1840年)之后来到京城,才使太极拳遐迩于世,振发兴旺起来。当初杨露蝉在教王公贵族之前,曾在神机营(执火器的部队)教拳传艺,其中有三位满族人万春、凌山、全佑学习最佳。后奉杨之命拜在其次子杨钰(班侯)门下。可惜万春、凌山无后传之人。由全佑开创太极拳师徒传递之例。
第一代鼻祖(1880-1902)全佑(1834-1902)满族正白旗人,生于顺天府大兴县。老姓吴福氏,号保亭。
当年他在京师神机营当差时从学于"太极神拳扬无敌"杨露蝉。他学拳笃实,事师最孝,有时胜于亲子。露蝉感其诚,倾囊相教,故得其臻。再拜班侯为师,得其传授。所以全佑能兼得杨氏父子之所长名噪京城。
全佑后在提督衙门当差,办事公正,为人善良,人称全三爷。同时,择徒而教。传人有:王有林(茂斋)、其子爱绅(吴鉴泉)、郭芬(松亭)、夏公甫、常远亭、齐阁臣等人。
第二代奠基建业人(1902-1942)
一、爱绅,字鉴泉(1870-1942),民国后随汉俗以老姓的第一音"吴"为姓,世人皆称为"吴鉴泉"。青少年时即有极深厚的武术功底,家传太极拳更是了得,其父逝世后,与师兄
王茂斋、师弟郭松亭三人同心合力,刻苦切磋,研究技艺、理法、突飞猛进,升华至善,臻其深奥,登峰造巅。
1914年,应许禹生之邀在其创办的北京体育研究社与杨少侯、杨澄甫、纪子修诸名师执教太极拳及岳氏连拳等,名声远扬。
1928年,吴鉴泉被上海精武体育会和国术馆聘为教授,第一个将太极拳带过大江。
1933年又在上海创办"鉴泉太极拳社",后遍及长沙、广州、港澳及海外。
吴鉴泉拳式循规蹈矩,松静自然,独具柔化之妙。架式小巧细致,在开展中求紧凑,在紧凑中自具舒展,原被称为"小架式"。鉴泉先师之推手以善化为基端正严密,细腻绵绵,沾随一体,守静运化,功深德高,堪为太极宗师。传人有:长子公仪(名润泽,字子镇)、次子公藻(名润沛,字雨亭)、长女英华和长女婿马岳梁、次女吴俊华、次女婿李立荪及张达泉、赵寿村、徐致一、葛馨吾、褚民谊、王志、吴桐和吴荣培(图南)等人。
其中葛馨吾一直在北平传艺,五十年代曾与王培生创办了 "众武术社"。同时,也在各大专院校教授太极拳,其中北京医学院是重点。与该校体育研究室主任刘世明(吴鉴泉再传弟子,吴桐之徒)合作,为医学界培养了不少太极拳人才,做出贡献。
二、王茂斋(1862-1940),山东掖县(今莱州市)大武官村人。少时在北京的砖瓦灰铺
1914年,应许禹生之邀在其创办的北京体育研究社与杨少侯、杨澄甫、纪子修诸名师执教太极拳及岳氏连拳等,名声远扬。
1928年,吴鉴泉被上海精武体育会和国术馆聘为教授,第一个将太极拳带过大江。
1933年又在上海创办"鉴泉太极拳社",后遍及长沙、广州、港澳及海外。
吴鉴泉拳式循规蹈矩,松静自然,独具柔化之妙。架式小巧细致,在开展中求紧凑,在紧凑中自具舒展,原被称为"小架式"。鉴泉先师之推手以善化为基端正严密,细腻绵绵,沾随一体,守静运化,功深德高,堪为太极宗师。传人有:长子公仪(名润泽,字子镇)、次子公藻(名润沛,字雨亭)、长女英华和长女婿马岳梁、次女吴俊华、次女婿李立荪及张达泉、赵寿村、徐致一、葛馨吾、褚民谊、王志、吴桐和吴荣培(图南)等人。
其中葛馨吾一直在北平传艺,五十年代曾与王培生创办了 "众武术社"。同时,也在各大专院校教授太极拳,其中北京医学院是重点。与该校体育研究室主任刘世明(吴鉴泉再传弟子,吴桐之徒)合作,为医学界培养了不少太极拳人才,做出贡献。
二、王茂斋(1862-1940),山东掖县(今莱州市)大武官村人。少时在北京的砖瓦灰铺
学徒,有幸从学于全佑。王生性忠厚老实,为人热心助人。在师兄弟中居长,用功最甚,人一己十。他功务扎实稳固,身手非凡。自从吴鉴泉、杨澄甫南下以后,留在北平传拳,受业众多人才辈出,成为北方吴式太极拳掌门人,故有 "南吴北王"之称。弟子门人遍及北平(今北京)、山东、东北各地。至今在京宗于吴式拳者皆其后传之人,形成强大的体系。
在此必须提到建国前北平的一大太极拳组织,就是"北平太庙太极拳研究会"(据当时知情人马汉清先生讲:此会是经南京国民政府批准的,设在北平故宫博物院分院太庙之内,即现在的劳动人民文化宫)。会长是社会贤达、知名人士、大教育家王厚斋,继任会长是西北军将领徐明山(翔云)。北伐之后(1928年)国府迁都南京,北京改为北平。 1933年6月袁良来北平当市长,他经吴鉴泉的介绍,到王茂斋家拜访,请其出来到体育研究社去教拳,王不愿弃商而未允。后来,是本门派创办了太庙太极拳研究会,王茂斋应名主执教学,实际是弟子杨禹廷主要任教。此处是太极拳高手云集之处,亦是当时商界各行业人物练拳、交际、消遣之所。该会积极地活动了20来年,直至1951年撤出太庙。
第三代的传播人
一、彭广义(仁轩),在1933年着《太极拳详解》一书发行。是本派系统中第一位用文
在此必须提到建国前北平的一大太极拳组织,就是"北平太庙太极拳研究会"(据当时知情人马汉清先生讲:此会是经南京国民政府批准的,设在北平故宫博物院分院太庙之内,即现在的劳动人民文化宫)。会长是社会贤达、知名人士、大教育家王厚斋,继任会长是西北军将领徐明山(翔云)。北伐之后(1928年)国府迁都南京,北京改为北平。 1933年6月袁良来北平当市长,他经吴鉴泉的介绍,到王茂斋家拜访,请其出来到体育研究社去教拳,王不愿弃商而未允。后来,是本门派创办了太庙太极拳研究会,王茂斋应名主执教学,实际是弟子杨禹廷主要任教。此处是太极拳高手云集之处,亦是当时商界各行业人物练拳、交际、消遣之所。该会积极地活动了20来年,直至1951年撤出太庙。
第三代的传播人
一、彭广义(仁轩),在1933年着《太极拳详解》一书发行。是本派系统中第一位用文
学画图记载了拳式的动作,留下了历史数据者。
二、赵铁庵,是王茂斋早期的、年岁较长的弟子,兼得吴鉴泉的传教,也曾到上海帮助教过拳。精于推手,技艺居一流,传徒众多,有李经梧、孙枫秋诸人从学求教。
三、杨禹廷,因事迹突出,故详细专文介绍于最后。
四、李子固(1893-1964),为人急公好义,热心和善。除受师长喜爱之外,在师兄弟之中人缘最好,多次出资购房为师兄弟们设立传拳习武的活动场所,为发扬太极拳尽心尽力。
1956年退休后,又到中山公园杨禹廷拳场帮助师兄教拳,将有生之年再度献给太极拳事业,受到学员们特别欢迎。
五、修丕勋,主要在山东掖县教拳,很有名望,为家乡的武术事业做出了贡献。早期在京得其传的弟子温铭三和孙镜清亦在京教拳传人。
六、王子英(1902-1967)名杰,王茂斋次子。他的兄、弟皆早逝,他独得家传绝技。少年时即得武林名师传授,习武有成。他身壮力大,后随父学太极拳更是如虎添翼,他推手功夫极高却不以力胜,纯以意、气、神、形的变化,与人接手常使对方有泰山压顶之感而又捉摸不定其力点。从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末,在全国推手圈中,他的技术属一流。传
二、赵铁庵,是王茂斋早期的、年岁较长的弟子,兼得吴鉴泉的传教,也曾到上海帮助教过拳。精于推手,技艺居一流,传徒众多,有李经梧、孙枫秋诸人从学求教。
三、杨禹廷,因事迹突出,故详细专文介绍于最后。
四、李子固(1893-1964),为人急公好义,热心和善。除受师长喜爱之外,在师兄弟之中人缘最好,多次出资购房为师兄弟们设立传拳习武的活动场所,为发扬太极拳尽心尽力。
1956年退休后,又到中山公园杨禹廷拳场帮助师兄教拳,将有生之年再度献给太极拳事业,受到学员们特别欢迎。
五、修丕勋,主要在山东掖县教拳,很有名望,为家乡的武术事业做出了贡献。早期在京得其传的弟子温铭三和孙镜清亦在京教拳传人。
六、王子英(1902-1967)名杰,王茂斋次子。他的兄、弟皆早逝,他独得家传绝技。少年时即得武林名师传授,习武有成。他身壮力大,后随父学太极拳更是如虎添翼,他推手功夫极高却不以力胜,纯以意、气、神、形的变化,与人接手常使对方有泰山压顶之感而又捉摸不定其力点。从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末,在全国推手圈中,他的技术属一流。传
人有王有为、姚俊千、毛有丰和李经梧、李广悌等。
七、王历生,王茂斋的本家侄子。幼小时学拳,后去东北经商,亦将拳术带至白山黑水大地。建国后在哈尔滨传拳授艺。
八、刘光斗,毕业于朝阳大学,是位爱国的律师。据说因参加抗日运动而失踪,在武界有"铁胳臂刘"之名,传徒刘晚苍等人。
九、曹幼甫(1906-1988),名钢,幼时好武,曾向多位名拳师学艺,精数门拳术。三十年代初与杨禹廷交游,并被介绍拜在王茂斋门下。长期坚持向老师或随师兄学习不辍,虽当时环境艰辛,仍苦学深研,访友谈武,穿梭于各拳派之间,虚心求教,交游广泛,人缘极好,品德端正。北平解放前长期在电车公司工作。五十年代加人中国共产党,是同辈武术界中少有的老党员。曾被选为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第一任名誉会长。
六十年代退休后,坚持在历史博物馆旁义务教学,热情地传播太极拳,吸引了各方人士。他以精湛的拳技功夫,渊博的武学知识以及经历过半个世纪的武途,堪称少有的"武林活字典"。在耄耄之年才开山门,收下相随十多年的弟子有葛润江、柳恩久(长春)、果毅、刘俊仁、李益春、徐裕才、李振海等人。
此外,王茂斋还有不少知名弟子,如:陈子和、王步曾、董焕堂、易仲贤、张继芝、李文
七、王历生,王茂斋的本家侄子。幼小时学拳,后去东北经商,亦将拳术带至白山黑水大地。建国后在哈尔滨传拳授艺。
八、刘光斗,毕业于朝阳大学,是位爱国的律师。据说因参加抗日运动而失踪,在武界有"铁胳臂刘"之名,传徒刘晚苍等人。
九、曹幼甫(1906-1988),名钢,幼时好武,曾向多位名拳师学艺,精数门拳术。三十年代初与杨禹廷交游,并被介绍拜在王茂斋门下。长期坚持向老师或随师兄学习不辍,虽当时环境艰辛,仍苦学深研,访友谈武,穿梭于各拳派之间,虚心求教,交游广泛,人缘极好,品德端正。北平解放前长期在电车公司工作。五十年代加人中国共产党,是同辈武术界中少有的老党员。曾被选为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第一任名誉会长。
六十年代退休后,坚持在历史博物馆旁义务教学,热情地传播太极拳,吸引了各方人士。他以精湛的拳技功夫,渊博的武学知识以及经历过半个世纪的武途,堪称少有的"武林活字典"。在耄耄之年才开山门,收下相随十多年的弟子有葛润江、柳恩久(长春)、果毅、刘俊仁、李益春、徐裕才、李振海等人。
此外,王茂斋还有不少知名弟子,如:陈子和、王步曾、董焕堂、易仲贤、张继芝、李文
杰、文朗清、吴季康等皆有事迹留传。
第四代人才辈出、贡献卓著的已逝者
一、赵安祥,杨禹廷早期最年长的弟子。抗日时期是我党在京地下工作者,以教师为掩护,往来于北平、邯郸地区。虽条件万分艰苦,却锐意练拳。曾于1946年间帮助老师整理拳械资料。其传人在邢台有:梁宝根、秦文礼。
二、赵任情(1900-1969),辽宁抚顺人。"九,一八"后来北平, 1946年参加太庙太极拳研究会向杨禹廷学拳,五十年代拜师。由于他长期从事文字工作,喜于钻研文学与历史,故对老庄哲理、太极拳学更感兴趣。曾帮助老师整理过教学资料,同学们尊称为"老夫子",退休后不辞辛苦地钻入图书馆的古籍书中寻查证太极拳学术理法与历史源流。1964年9月在《体育报》体育研究专栏上发表《太极拳缠丝劲和抽丝劲的异同》等文章,阐述太极拳各门派的劲法。后又在《新体育》发表《用阶级观点考查太极拳的历史》,从而正本清源,还历史原貌。
三、刘晚苍(1906-1990),山东蓬莱人。幼习武,二十年代来京经商即从刘光斗学拳,独得乃师精奥。建国后一直坚持义务教拳,也曾为中央首长教拳。尤其是著名的老中医如:赵绍琴、胡海牙等,在刘的晚年一直追从之。1974年5月曾参加日本第一次太极拳
第四代人才辈出、贡献卓著的已逝者
一、赵安祥,杨禹廷早期最年长的弟子。抗日时期是我党在京地下工作者,以教师为掩护,往来于北平、邯郸地区。虽条件万分艰苦,却锐意练拳。曾于1946年间帮助老师整理拳械资料。其传人在邢台有:梁宝根、秦文礼。
二、赵任情(1900-1969),辽宁抚顺人。"九,一八"后来北平, 1946年参加太庙太极拳研究会向杨禹廷学拳,五十年代拜师。由于他长期从事文字工作,喜于钻研文学与历史,故对老庄哲理、太极拳学更感兴趣。曾帮助老师整理过教学资料,同学们尊称为"老夫子",退休后不辞辛苦地钻入图书馆的古籍书中寻查证太极拳学术理法与历史源流。1964年9月在《体育报》体育研究专栏上发表《太极拳缠丝劲和抽丝劲的异同》等文章,阐述太极拳各门派的劲法。后又在《新体育》发表《用阶级观点考查太极拳的历史》,从而正本清源,还历史原貌。
三、刘晚苍(1906-1990),山东蓬莱人。幼习武,二十年代来京经商即从刘光斗学拳,独得乃师精奥。建国后一直坚持义务教拳,也曾为中央首长教拳。尤其是著名的老中医如:赵绍琴、胡海牙等,在刘的晚年一直追从之。1974年5月曾参加日本第一次太极拳
学习团的教学工作,在招待会上曾与友人切磋太极拳推手技艺,受到客人的佩服和赞赏。 1980年与刘石樵合着《太极拳架式与推手》。1984年被选为北京市吴式太极拳研究会第一任会长。
四、张福有(1914-1981),河北衡水人。四十年代从杨禹廷学拳,不避寒暑,不辞劳苦,执着追索。因从事旧书收售工作,故收藏了很多武术书籍。在武术的"三献"中将珍藏献出,获得 "银狮奖"为北京市之最。
五、戴玉三(1920-1933),中医世家。少时热爱武术,追求名师。四十年代拜师杨禹廷,建国后在门头沟从医,不顾路远,不避寒暑赶到中山公园学拳,并在京西一带广为传播。他为人忠厚诚实,尊师友,重义气,团结助人,颇受武林朋友的爱戴。更可贵的是他能武医结合,运用太极拳功夫到医术中去,很受病患者的欢迎。六十年代行医传武有成。二十多年来弟子传人遍及门头沟、海淀、昌平等地。享名一方,被选为北京市吴式太极拳研究会第二届副会长。
下面介绍在二十世纪中(1940-1982)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太极拳事业做出丰功伟绩的第三代代表人物杨禹廷宗师。
第三代掌门人杨禹廷宗师的业绩(1940-1982)
四、张福有(1914-1981),河北衡水人。四十年代从杨禹廷学拳,不避寒暑,不辞劳苦,执着追索。因从事旧书收售工作,故收藏了很多武术书籍。在武术的"三献"中将珍藏献出,获得 "银狮奖"为北京市之最。
五、戴玉三(1920-1933),中医世家。少时热爱武术,追求名师。四十年代拜师杨禹廷,建国后在门头沟从医,不顾路远,不避寒暑赶到中山公园学拳,并在京西一带广为传播。他为人忠厚诚实,尊师友,重义气,团结助人,颇受武林朋友的爱戴。更可贵的是他能武医结合,运用太极拳功夫到医术中去,很受病患者的欢迎。六十年代行医传武有成。二十多年来弟子传人遍及门头沟、海淀、昌平等地。享名一方,被选为北京市吴式太极拳研究会第二届副会长。
下面介绍在二十世纪中(1940-1982)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太极拳事业做出丰功伟绩的第三代代表人物杨禹廷宗师。
第三代掌门人杨禹廷宗师的业绩(1940-1982)
杨禹廷,讳瑞霖。生于清光绪十三年(丁亥)九月二十九,逝于1982年(壬戍)十月初一(均为衣历),享年96岁。祖居北京,九岁习武。先后拜周相臣、赵月山、田凤云、高克兴(于明)等名师学武,未冠即驰名武林。他擅长汉回两门弹腿、少林拳、黑虎拳、形意拳、八卦掌及剑、刀、钩、棍、、戟、镗等拳械。将近民国又拜太极大家王茂斋为师,专攻太极拳,从此他即终身不二业。四十年代初,王茂斋、吴鉴泉去世后,吴公仪在国外。因此,他更是专心致志,肩负起弘扬吴式太极拳之重任。他用70 多年的人生历程、呕心沥血地从事太极拳的修炼、教学和研究工作,直至逝世前一日。他创造了太极拳教龄之最长和有记载的太极拳老拳师的高?记录。受教之众,数以万计。其中知名人士有:刘秀峰、涛、李星峰、周学鳌、傅作义、楚溪春、叶浅予、戴爱莲、赵君迈、李万春、张云溪、曾维基等,以及不少国际友人与使馆人员,真可谓"常远桃李满天下"!
他从民国初年即教授武术,是职业拳师。因之历史赋予重任,使之全身心地投人提高技艺和教好受业之人。尤其是王茂斋逝世后,责无旁贷地由他支撑门户,广传太极拳。为服务众,提高锻炼者身体健康做出贡献,为繁荣北方的太极拳打下坚实的基础。
他为改变"口传心授"的教拳方法,早在二十年代就写出《太极拳讲义》,用文字加强了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几经改进,在1960年出版了《太极拳动作解说》一书,发行遍及全国,
他从民国初年即教授武术,是职业拳师。因之历史赋予重任,使之全身心地投人提高技艺和教好受业之人。尤其是王茂斋逝世后,责无旁贷地由他支撑门户,广传太极拳。为服务众,提高锻炼者身体健康做出贡献,为繁荣北方的太极拳打下坚实的基础。
他为改变"口传心授"的教拳方法,早在二十年代就写出《太极拳讲义》,用文字加强了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几经改进,在1960年出版了《太极拳动作解说》一书,发行遍及全国,
还漂洋出海,被翻译成外文。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