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记一
南京条约》与下关近现代大事专记自清道光二十年(1840)第一次战争以来,下关这块土地上曾发生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有的事件在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作用和深远影响。为铭记历史,警示后人,特将《南京条约》与下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在下关、渡江战役胜利与下关、南京长江大桥、阅江楼五件大事作专记载录。
专记一《南京条约》与下关
《南京条约》又称《江宁条约》、《白门条约》,是英国政府用走私毒害中国人民,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强迫清王朝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在江宁(今南京)下关订立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订后,从道光二十二年到新中国建立前的107年间,外国列强威逼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据统计总共达1000多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从这个角度来看,下关是中国近代史起点的象征。也正是基于这一史实,《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在下关静海寺辟建,并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场所,1997年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这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的一大盛事。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有关部门把下关静海寺作为全国迎香港回归庆典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静海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一时倍受世人关注,蜚声海内外。
《南京条约》在下关议约、签订始末
清道光二十年(1840),中英战争爆发。道光二十二年五月九日(6月16日),英军攻陷吴淞口,五月十二日(6月19日)攻占上海,后溯江而上。六月十四日(7月21日),镇江陷落。六月二十八日(8月4日),英舰12艘驶至下关草鞋峡江面,后数日内达80余艘,4500余名英军集结待命,沿江登岸架炮,准备攻城。两江总督牛鉴急派兵弁疾驰无锡,催促耆英、伊里布速到江宁“议事”。伊里布到江宁与牛鉴商议后,决定即派心腹张喜(赏五品军功顶戴)偕同外委陈志刚以及耆英的心腹刘建勳去见璞鼎查,并带去伊里布的照会。英方以照会“全是空话,于事何益”相责难,并扬言“必进攻南京,并进军安徽、湖广、四川,然后分兵北上天津,攻到北京,才好讲话”。会谈中,张喜指责英军不该进攻南京,破坏和谈的气氛。英方璞鼎查、马儒翰提出:伊中堂来谈判,没有全权代表的头衔,不能了此大事,即使耆将军亦未必能了此事。明确提出,要谈判,伊、耆必须要有皇上委派的“全权代表”的头衔才能接待。张喜一再解释,中国无“全权代表”的职衔,耆将军已是钦差大臣,伊中堂已奉谕和耆将军共同办事,并奉旨可以“便宜行事”,完全具有“全权代表”的权力,只要英方将所有要求提出来,便可商谈。谈判从清晨持续到傍晚,最后英方同意将所有要求形成文件,约定第二天由中方派人来取。张喜等人回督署向伊里布汇报当日谈判经过。张喜建议,乘此机会,一面设法羁縻,一面准备用火攻,必然得手。伊里布不同意,说:“皇上教设法羁縻,意在主和,则难以言战”。
七月五日(8月10日),伊里布派陈志刚往英军处,携取有关议和要求的文件。牛鉴亦就英方翻译马儒
翰提出必须交赎城费300万元(银元,下同)的事,复照英军,差张攀龙送往。照会说明筹措300万元的困难,但答应“本部堂拟致送100万元,以为犒劳贵国军士之资。”两人深夜回到督署,说英军认为中方议和只是拖延时间,缺乏诚意,因此恼羞成怒,不肯复文,并欲天亮时开炮攻城。伊里布、牛鉴听此消息大为惊慌,让张喜再去英方斡旋,要求千万别攻城。张喜因伊、牛无定见,拿不出主张,不肯前往。商议再三,最后决定派太仓知州徐家槐带着牛鉴的照会前往英舰见璞鼎查,并让徐口头答应准给赎城费300万元。随后,张喜亦带着伊里布的两封照会前往。两封照会的内容,一为再次说明他与耆英均奉谕旨“便宜行事,从权办理”,有全权酌定处理议和条件的权力,“断非空言延宕,幸勿见疑”。二为明确答复:他和耆英已奉谕旨,“从权办理所有烟价、码头及平行往来各条,均可酌商定议,写立合同,加用钦差印信,以垂永久”。并告知耆英将军即日到达江宁就可以谈判。璞鼎查看了说:如能了结大事,则300万元就不要了。最后约定,耆英一到立即举行双方会谈。
六日(11日),双方继续会谈之时,耆英已到江宁。傍晚,徐家槐、张喜等回督署汇报谈判经过,耆英决定次日即与英方进行实质性谈判。
七日(12日),中方派出佐领塔芬布、张喜与陈志刚,携带耆英与伊里布联名签发的双衔照会前往英舰。英方以天气炎热、船舱狭窄为由,提出改到下关附近的静海寺内会谈。自此,静海寺便成为中英交涉的谈判场所。静海寺位于下关江边,明廷为航海家郑和所建,前有照壁山门,中有天王殿,后面的大殿已毁,旁有配殿数间,尚属宽敞。11时许,英方人员由麻恭总领事率马儒翰、罗伯聃、巴夏礼
以及医生吴士南到达。谈判开始,英方首先提出赔款问题,逐条开载,竟达3000万元之数。张喜逐条批驳其所开银数过多,恐难照准,并说:“贵国来意,不过是争竞通商,非为争货财而来……徜若彼此和好,准尔通商,即烟价等项,全数不给,亦无损于贵国。”最后麻恭与马儒翰商议,同意由3000万元减为2100万元。其他要求亦逐项开载清单,写成“三大张纸”,交张喜带回复命。英方要求验看北京道光帝批准耆英、伊里布“便宜行事”的谕旨原件,并允许对英方提出的要求,逐条斟酌、修改,第二天带来再议。
张喜等回督署向耆英、伊里布、牛鉴汇报当日谈判情况,并将记录英方要求的文件——“三大张纸”呈上。其内容为:
1.中国赔款2100万元(其中赔款600万元、商欠300万元、战争费用1200万元)并规定支付日期,逾期不能偿清,加息5%。
2.两国官员往来,以平行礼。
3.将香港割让给英国,由英国主治。
4.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通商,约订关税税则,英国在各通商口岸设领事。
5.废除商行垄断,英商纳税,由英国领事直接与海关办理。
6.英国商品在口岸纳税后,可以自由运输内地城乡,不得重复征税。
7.释放被押的英军(俘虏)以及因跟英军有关系而被捕的华员。
8.俟赔款付清,各口岸开放后,英军始交还招宝山、舟山、鼓浪屿,撤军回国。
这些条款为后来形成《南京条约》的最初文本。耆英、伊里布、牛鉴先交给列席的幕僚萧师爷。萧稍加浏览后便说:“恐窒碍难行”。其他人也不发表意见。张喜愤然说:“此事要完,必须早定大局,愈迟愈无
益处,并且还要担当不是。若是两不沾泥,惟恐办不下去。”耆英、伊里布、牛鉴皆不肯拿主意。
七月八日(8月13日)早上,张喜索要带回的“三大张纸”文件,以便会谈时逐条再议。可负责保管文件的幕僚师爷尚未到署。若等待,又怕耽误时间,得罪英方,便同塔芬布等人先赶到静海寺等候英方代表。中午12时,英方代表马儒翰等人才到。下午,谈判开始,英方首先提出要验看上谕,张喜搪塞应付,说所奉谕旨寄给扬威将军审阅,尚未寄回。英方又提出:昨日开载各条,钦差准了几条,可将原开之件带来?张喜借口说:钦差留下,尚需逐条研究,故未带来。英方代表马儒翰十分恼怒地说:要紧之物俱不带来,凭何议事?显然是无心议和!拒绝继续谈下去。麻恭更是不耐烦,“屡屡作狠狠杀人之状”。加之英方风闻清廷调安徽寿春驻军东下,不日即将到宁。因此认为耆、伊实为故意拖延时间的
缓兵之计。最后提出,限定在次日天明前给予答复,若不全盘同意所提各项条款,英军立即攻城。张喜等虽一再解释,无有调兵增援之事,请缓攻城,英方不听,谈判只得终止。张喜等回城后,俱述会谈经过,耆英、伊里布、牛鉴等人连夜复信,派人送至英舰,答应次日继续会谈时,“将其所要大端,一概允准”。英方提出所派代表级别太低,不足取信,要求派高级官员谈判,并要交验全权委任状,方能接谈。耆、伊等官员商议后,决定派江苏按察使代理江苏布政使黄恩彤、四等侍卫副都统咸龄为正式代表,出席第二天的谈判会议。
九日(14日)晨,黄恩彤、咸龄等至静海寺等候。张喜等带上谈判公文,先至英舰,交验上谕后,复回静海寺。在等待英方代表期间,黄恩彤分析形势,说明必须准备全盘接受英方要求的必要,说“事已至此,不必感伤……汉朝曾输五千金与匈奴,所失者小,保全者大。如能善了,总比打破城池好”等等。英方代表麻恭、马儒翰等人到后,谈判开始。清廷代表黄、咸等人再次提出销毁的烟价,广东方面已偿还600万元,商欠与官方无涉,英国用兵所费不该由中国赔偿。英方则认为广东赔偿,不足烟价半数,商欠无法追还,当然应该由官方负责,并蛮横地表示:有关口岸开放问题,若不允准,不得已占之厦门、宁波、镇海、定海、乍浦、宝山、上海、镇江亦不交还,而且要从江宁进兵武汉、四川。并扬言“定要全部照允,方可撤兵不战”。黄、咸迭经驳议,毫无结果,只得将议约草案带回,向耆英、伊里布、牛鉴汇报,以待定夺。
耆英、伊里布、牛鉴等人早就作好全盘接受英方要求的准备,此前已将英方提出的议和条款归纳为三
端,快马飞报朝廷:一为请割香港、开放五口通商,并准在各口设领事、废公行制度;二为准予双方交往以平行礼节,同意释放英俘及汉奸;三为同意赔款2100万元。为促成道光皇帝尽早同意英方提出的条件,耆英等谎报军情,夸大江宁军事形势的严重性,“夷炮已架设钟山之巅,江宁全城民众命在呼吸之间”,“该夷所请各条虽系贪利无厌,而其意不过求偿码头,贸易通商而已,尚非潜蓄异谋。与其兵连祸结,流毒愈深,不若姑准所请,以保江南大局”。道光将耆英所奏三端交军机处核议,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等极力附和:“兵兴三载、糜饷劳师,曾无尺寸之效。剿之与抚,功费正等,而劳逸已殊,请准息民,于计为
便”,力促道光帝早下议和决心。
从十日起至十二日止(15日~17日),双方文移往返,并再次由黄恩彤、咸龄赴英舰与马儒翰、麻恭等商定条约最后文本。由于张喜在谈判过程中言词激烈,耆英怕他影响谈判,后来谈判竟不让其参加。最后整个条约文本的议定,全由黄恩彤、咸龄与马儒翰、麻恭等进行,基本上按照英方要求逐项拟定。中方仅在中文文字表述方面字斟句酌,最后形成条约文本13条。条约原文如下:
兹因大清大皇帝,大英君主,欲以近来之不和之端解释,息止肇衅,为此议定设立永久和约。是以
大清大皇帝特派钦差便宜行事大臣太子少保镇守广东广州将军宗室耆英、头品顶戴花翎前阁督部堂乍浦副都统红带子伊里布;
大英伊耳兰等国君主特派全权公使大臣英国所属印度等处三等将军世袭男爵璞鼎查;
公同各将所奉之上谕便宜行事及敕赐全权之命互相校阅,俱属善当,即便议拟各条,陈列于左:
一、嗣后大清大皇帝、大英国君主永存平和,所属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安
全。
一、自今以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来;令英人按照下条开叙之例,清楚交纳货税、钞饷等费。
一、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贮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一、因大清钦差大宪等,于道光十九年二月间,经将大英国领事官及民人等强留粤省,吓以死罪,索出以为赎命,今大皇帝准以洋银六百万员员:通“圆”,货币单位,也作“元”。偿补原价。
一、凡大英国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
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且向例额设行商等,内有累欠英商甚多无措清还者,今酌定洋银三百万员作为商欠之数,准明由中国官为偿还。
一、因大清钦命大臣等向大英官民人等不公强办,致须拨发军士讨求伸理,今酌定水陆军费洋银一千二百万员,大皇帝准为偿补,惟自道光二十一年六月十五日以后,英国因赎各城收过银两之数,大英全权公使大臣为君主准可,按数扣除。
一、以上三条酌定银数共二千一百万员应如何分期交清,开列于左:
此时交银六百万员;
癸卯年六月间交银三百万员,十二月间交银三百万员,共银六百万员;
甲辰年六月间交银二百五十万员,十二月间交银二百五十万员,共银五百万员;
乙巳年六月间交银二百万员,十二月间交银二百万员,共银四百万员;
自壬寅年起至乙巳年止,四年共交银二千一百万员。
倘有按期未能交足之数,则酌定每年每百员加息五员。
一、凡系大英国人,无论本国、属国军民等,今在中国所管辖各地方被禁者,大清大皇帝准即释放。
一、凡系中国人,前在英人所据之邑居住者,或与英人有来往者,或有跟随及侍候英国官人者,均由大皇帝俯降御旨,誊录天下,恩准全然免罪;且凡系中国人,为英国事被拿监禁受难者,亦加恩释放。
一、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
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今又议定,英国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而路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例,只可按估价则例若干,每两加税不过分。
一、议定英国住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若两国商贾上达官宪,不在议内,仍用“禀明”字样为著。
一、俟奉大清大皇帝允准和约各条施行,并以此时准交之六百万员交清,大英水陆军士当即退出江宁、京口等处江面,并不再行拦阻中国各省商贾贸易。至镇海之招宝山,亦将退让。惟有定海县之舟山海岛、厦门厅之鼓浪屿小岛,仍归英兵暂为驻守;迨及所议洋银全部交清,而前议各海口均已开辟俾英人通商后,即将驻守二处军士退出,不复占据。
一、以上各条均关议和要约,应俟大臣等分别奏明大清大皇帝、大英君主各用硃、亲笔批准后,即速行相交,俾两国分执一册,以昭信守;惟两国相离遥远,不得一旦而到,是以另缮二册,先由大清钦差便宜行事大臣、大英钦奉全权公使大臣各为君上定事,盖用关防印信,各执一册为据,俾即日按照和约开载之条,施行妥办无碍矣。要至和约者。
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即英国记年之一千八百四十二年八月二十九日由江宁省会行大英君主皋华丽船上钤关防。
条约文本形成后,约定七月十五日(8月20日)举行双方最高级官员会晤,英方邀请清廷大臣到英军旗舰上见面。
是日上午,英舰结集下关江面,水兵均手执武器,列队以待。
清廷全权代表耆英、伊里布、牛鉴率领黄恩彤、咸龄一干人等,一大早到静海寺等候,派人通知英方。马儒翰告以须等英军总司令大英全权代表璞鼎查的坐舰由下游赶来,到后即请清廷三宪耆英、伊里布、牛鉴登舰。约11时许,璞鼎查率海陆军司令人等乘舰到达,英军鸣礼炮19响,以示隆重迎接。马儒翰当即派人赴静海寺迎接清廷三宪等登舰,旗舰“康华丽”号舰长理查滋负责迎接,鸣礼炮三响。耆英、伊里布、牛鉴登舰后,与璞鼎查等英军军官一一见面入座。英方作为主人,招待咖啡、茶水、糖果以及樱桃白兰地等。由于和约已成,这是一次礼节性的会晤,双方并未谈到条约的事,中方代表及
随员紧张的心情开始放松。会晤结束,耆英、伊里布、牛鉴为讨好英方,决定也举行一次招待会以为答谢,原订十七日,因天雨延迟至十九日。
十九日上午10时,璞鼎查率领英海军司令巴加、陆军司令郭富及大小官兵百数十人,乘舢板登上为他们新搭的码头,坐轿骑马至静海寺。耆英、伊里布、牛鉴率领清军盛装夹道欢迎,鸣放礼炮,锣鼓喧天。此时耆英、伊里布又接到道光帝的上谕,明确指示:不同意福州开放口岸,万不得已或在泉州附近,酌与通商。耆英指派宁绍台道鹿泽长先向英方马儒翰说明皇上不同意开放福州的情况,遭到马儒翰的一口回
绝:“已定之事,不可更改。况今日不是讲公事之期,此处亦非谈公事之地,请二位不要再谈”,随即走开。中午丰盛、精美的菜肴美酒点心盛宴招待。酒足饭饱以后,璞鼎查大放厥词:问题完全应由你们自己负责,假使你们的人民是具有道德品质的,他们绝不会染此恶习;假如你们的官吏是廉洁守法的,便不会到你们中国来。所以在我们的领土以内,种植的前途,主要的责任是在中国……假如中国人不能革除吸食的恶习,假如中国政府的力量不能禁止,那么中国人也要设法得到……因之若将贸易合法化……下便人民,上裕国课,岂不甚好!由于条约文本已成,英方拒绝任何修改,耆英、伊里布亦不敢坚持再议。会晤结束,送英方代表回舰。
二十一日,耆英等邀请英方参观名胜,在上江考棚再次晤面时,又就和约的一些文字提出磋商,中方提出:“战费赎城费等字俱属不雅,须另换字样”。英方亦不同意修改。
常远
次日耆英接到道光皇帝于七月十七日发出的上谕,不同意废公行制度,再次重申福州不准开放,沿海各省内河英船不得驶入,条约未颁布前,若地方同英方发生冲突“不得借为(开战)口实”,战后沿海各省修复海防工事,系为防止海盗,英方不得妄生疑虑等等。二十三日,耆英派江宁布政使黄恩彤和侍卫、吉林副都统咸龄及鹿泽长等人与英方马儒翰、麻恭在静海寺会商签约问题,中方代表再次提出皇上同意签约,但仍不准开放福州码头,同样遭到英方拒绝。耆英无奈,对于道光上谕中提出的其他问题干脆不提,“便宜行事”。于是最后议定二十四日,双方在英舰批簽和约,钤用图专记-1《南京条约》在英舰“康华
丽”号上签订(外人绘)关防。是日上午耆英、伊里布、牛鉴按约同赴英军旗舰“康华丽”号。英方接待仪式与前次会晤大致相同。签字仪式席设在中舱,舱内摆一圆桌,英方璞鼎查,中方耆英、伊里布、牛鉴。坐定后,由黄恩彤取出条约文本,一式四份,用汉英两种文字书写,装订成四册。装订条约的丝带两头,均粘贴于纸上,加火漆印。条约正中钤用中方钦差大臣关防,右首用两江总督关防、左首用英方全权代表关防。耆英、伊里布、牛鉴、璞鼎查等均列衔名于尾页,各自亲书画押。两国玉玺俟以后补钤。双方各执两份,一为正本,一为副本。签约完毕,英方官兵欢呼雀跃,连放礼炮21响,以示庆贺。该约于八月十一日(9月15日),经道光帝批准送达南京。英国女王于12月28日批准,时为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道光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1843年6月23日)在香港正式举行条约换文仪式。五月二十八日(6月25日),璞鼎查宣誓就任香港总督,宣布香港已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在静海寺辟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
静海寺始建于明朝永乐九年(1411),是明成祖朱棣为纪念郑和下西洋平安归来建造的佛寺。原寺占地2万多平方米,建筑规模宏伟。其后,静海寺历经战火,几乎荡然无存。1987年,下关区政府在遗址辟建一座仿明古建筑,定名《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1990年8月29日,陈列馆对外开放。为迎接香港回归,1996年,省、市、区政府共投资600余万元扩建陈列馆,于1997年5月28日竣工。新建馆占地2172平方米,建筑面积1010平方米。1997年6月10日,《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陈列馆展出史料以“百年沧桑,国耻勿忘”为主题,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英军入侵”。主要介绍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和战争的简要过程。通过英国东扩示意图,揭露英国殖民主义者侵略扩张的野心;烟民吸食惨景的图片和烟灯具等实物,展示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沉重灾难;巨幅《虎门销烟》油画,表现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介绍战争的经过,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第二部分“城下之盟”。主要介绍《南京条约》产生的过程。通过展示静海寺原貌的沙盘、《南京条约》签约场景的油画、“康华丽”号模型、《南京条约》木刻文本照片及奏折和图片资料等,比较详细地介绍谈判、签订《南京条约》的时间地点和过程以及内容。
第三部分“丧权辱国”。主要介绍《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由1000多个中外旧约章为内容,以展开的线装书形式,组成一面巨大的“条约墙”,辅以其他的图片资料,形象地表述了《南京条约》给中国带来的深重灾难。
第四部分“香港回归”。主要以图片资料介绍香港回归的历史进程,表明中国人民和新中国三代领导人、、为收回香港所进行的不懈努力。以美丽的维多利亚港湾为背景的巨型灯箱——“香港的明天更美好”,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的美好祝愿。
迎庆香港回归祖国
1997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将下关静海寺作为全国迎香港回归庆典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下关成为全国人民密切关注的一个窗口。
图专记-2静海寺内的警世钟6月1日上午,省、市主要领导及有关部门在静海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隆重举行警世钟落成典礼,以钟声警示人们不忘国耻,激励人们奋发进取,创造美好未来。警世钟由南京市大、中、小学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捐款、南京金陵古青铜艺术研究所承制。大钟用青铜铸造,重3.5吨。钟体高1.842米,寓意《南京条约》于1842年被迫签订;钟顶有一高7.1厘米火球,寓意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钟的肩部铸有12只和平鸽,象征12亿人民永远热爱和平;钟裙之上是两条龙,象征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黄河;二龙之间是一朵盛开的南京市市花——梅花,即为钟的
撞击点;一道回字纹环绕钟体,寓意着香港与祖国割不断的血脉情缘与万众庆回归的欢欣之情;钟的背面镌有著名书法家武中奇题写
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等文字;钟体正面铭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陈焕友所题“警世钟”三个大字;钟的两侧铸有572字的铭文,记述了从《南京条约》被迫签订到香港回归祖国这段沧桑历史。
6月中、下旬,在静海寺举行省内百名书画名家笔会、百名将军“迎回归、抒豪情、壮军威”书画展、“知香港、爱中华”演讲和诗歌朗诵会及《南京条约》与香港回归研讨会、南京和香港中小学生“话回归、结深情”两地交流等一系列活动。
6月30日,迎庆香港回归祖国活动进入高潮。“庆回归香港—北京接力长跑”上海、南京站的交接仪式在静海寺举行。18时42分(象征《南京条约》签订于1842年)至19时49分(象征1949年南京解放),1997名市各界代表(象征香港1997年回归)手持火炬,从静海寺开始,经热河路、龙江桥、江边路、四号码头、中山码头跑向渡江胜利纪念碑广场。起讫时间、地点寓意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和终结。23时30分,省、市领导及各界代表在静海寺隆重举行庆香港回归撞钟仪式,至7月1日零时,钟声撞响了155下,警示人们不忘155年前发生在这里的丧权辱国的屈辱历史。中央电视台对省、市在静海寺举办的迎庆活动进行了现场直播。
在迎庆香港回归期间,英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和中国中央各大媒体,香港、澳门、台湾
及各省、市、自治区30多家电视台、40多家广播电台及200余种报刊、杂志,先后对下关区扩建静海寺、警世钟落成、回归之夜撞钟仪式等活动作了报道。新华通讯社为此专门配发了《让警世钟永远长鸣》的新闻述评。中央电视台、江苏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日本关西电视台还摄制了专题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