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与中元节重阳节有什么区别
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都是中国传统祭祖的节⽇,在这些节⽇⾥怀念先⼈,也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那么,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有什么区别?下⾯是⼩编为⼤家精⼼推荐清明节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清明节
简介:清明节⼜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之⼀,是祭祖和扫墓的⽇⼦。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5⽇为国定假⽇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来历:清明要上坟,同时有踏青的习俗。以前清明也叫寒⾷节,两汉之际的桓谭的《新论》中有关寒⾷节的记载被认为是有关清明的最早记载,此时的清明长达百⽇,曹操改为⼀天,唐改为清明前三天,所有⽕都得灭,出寒⾷后,从宫中传出新⽕。到中国民国建⽴时,清明节虽曾被规定为植树节,但很快⼜被改回来,2007年12⽉14⽇,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更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放假办法〉的决定》,规定⾃2008年1⽉1⽇起将具有特定⽂化内涵的清明为法定假⽇,放假⼀天。
习俗: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插柳等⼀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
传这是因为寒⾷节要寒⾷禁⽕,为了防⽌寒⾷冷餐伤⾝,所以⼤家来参加⼀些体育活动,来锻炼⾝体。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部分地区妇⼥忌⾏路。傍晚以前,要在⼤门前洒⼀条灰线,据说可以阻⽌⿁魂进宅。因此,这个节⽇中既有祭扫新坟⽣离死别的悲酸泪,⼜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个富有特⾊的节⽇。
中元节
简介:中元节,俗称⿁节、七⽉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中元节在农历七⽉⼗五⽇,部分在七⽉⼗四⽇,有若⼲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新⽶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礼如仪。七⽉⼗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
来历:中元(七⽉⼗五)本是民间祭祖的⽇⼦,后定为地宫圣诞,⽽地宫掌管地狱之门,这⼀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是⿁节,是中国三⼤冥节中最重要的⼀个,设有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吃,这⼀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观举⾏盛⼤法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佛教这⼀天是盂兰盆会的⽇⼦,内容也是为亡灵超度,盂兰本意是解放倒悬,来⾃⽬莲救母的故事。
习俗:中元节的主要习俗就是祭祖。中元节到来之际,炎热的盛夏刚刚过去,凉爽的秋天刚刚开始,⼈们相信祖先们会在此时返家探望⾃⼰的⼦孙后代,因⽽在中元节这天,家家户户都会祭祖。也有⼈
会在中元节这天放河灯,河灯也被称为“莲花灯”,在中元夜把河灯放在江河湖海之中,让它任意漂流。传说中,放河灯是为了普渡⽔中的落⽔⿁⼀起其他的孤魂野⿁等,也有说放河灯是在为孤魂野⿁引路,让他们能够早⽇进⼊地府并重新投胎做⼈。此外,中元节这天,民间还盛⾏祭祀⼟地和庄稼。⼈们把供品撒进⽥地⾥,传说可以避免各种⾃然灾害的侵袭,以期盼秋天⼤丰收。
重阳节
简介:农历九⽉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重阳节,⼜称“⽼⼈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九⽇,⽇⽉并阳,两九相重,故⽽叫重阳,也叫重九。古⼈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般包括出游赏景、登⾼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来历: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九在数字中⼜是最⼤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年收获的黄⾦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九⽇定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敬⽼、爱⽼、助⽼的⽼年⼈的节⽇。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作岗位上退下来的⽼⼈们秋游赏景,或临⽔玩乐,或登⼭健体,让⾝⼼都沐浴在⼤⾃然的怀抱⾥;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准备⼀些可⼝的饮⾷。
习俗:重阳节,农历九⽉初九,⼆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有登⾼的风俗,所以重阳节⼜称“登⾼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初九“九九”谐⾳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祭祖与推⾏敬⽼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祭祖的四⼤节⽇。只是近年来,⼈们对⽼⼈的推重,故此节⽇⼜被称为⽼⼈节。九月九日重阳节的风俗是什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