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牟平插队旧事
作者:王 俊
来源:《记者观察》2008年第13期
作者:王 俊
来源:《记者观察》2008年第13期
作为一个作家,他的作品在其身后为他赢得了众多的拥趸。作为一个知青,他的名字与阿城、陈凯歌的名字交织在一起,成为云南这个在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历史上最著名地点的生动注脚。纵观王小波的短促的一生:北京出生、云南插队、人大读书、外国游学、著书立说。然而很多人却忽略了一个地方——山东牟平青虎山。
缘起
青虎山村坐落在两座山夹抱的沟谷里,距县城70多里。 王小波——这个近年来在文化圈和网络上几乎烫手的符号,在这里只是一个普通的北京知青的名字,甚至在30多年后的今天,记得这个名字的青虎山人已然寥寥。张玉浩是个例外,他和哥哥张玉敏、弟弟张玉巨,
是王小波在青虎山下乡时接触最多的人,他现在所住的房子正是王小波当年下乡时留宿的地方,而他当年担任大队书记的父亲张同良正是促成王小波下乡青虎山的重要人物。
陈凯歌旧照准确地说,王小波与山东牟平的结缘起因于他的母亲宋华。王小波16岁即1968年初中毕业后顺应当时“紧跟统帅,广阔天地炼忠心”的号召,自愿到云南西双版纳兵团插队。不久,王小波写信向家里人倾诉云南生活的苦不堪言,而后其又因为急性肝炎几乎丧命。在这种情况下,宋华想办法将王小波调到了安徽干校,不久安徽干校解散,无处可去的王小波只好回到北京家中,在当时的情况下知识青年不能擅回城市,就算回到城市也只能成为“没有身份”“没有工作”“没有粮票”的无业人员,并且要随时接受各级组织的“劝诫”和“监督”。
当时摆在王小波面前的只有一条路——再次插队。而当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途径有两条:一是过生产建设兵团的“准军事化生活”也就是集体下乡,一是回到自己的原籍参加农业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王小波最终选择母亲的家乡——山东牟平青虎山作为再次下乡的地点。其实对于已经对偏远地区艰苦环境有清醒认识的王小波来说,这几乎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