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中包含着泪水,甚至愤怒。后来,人们通常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黑幽默”这个词。就黑幽默来说,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反英雄”式的人物:人物的精神世界常常趋于分裂,成为带有悲喜剧双重彩的“反英雄”,借他们可笑的言行影射社会现实,表达作者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反英雄”常常是一些行为乖僻、思想古怪的人物。纵观八九十年代以来的警匪片,几乎很难到大篇幅黑幽默的痕迹,除了《无间道2》里,三叔(廖启智)吹口琴独奏《友谊地久天长》,这是临时加的戏码,不单单是为了迎合背景音乐,更多地是在延伸无间道系列的电影风格。月黑风高、挖坑活埋、口琴独奏,曲子还是《友谊地久天长》,可以出些许黑幽默的影子。
如果纯粹以小人物来承载故事主线,虽然能够给观众带来沉浸感,但是难免会使观众的主观感觉过于平淡,而黑幽默的运用,则很好地将这份平淡化为了紧张感,使观赏性有所提升。影片《破局》中所有段落性的黑幽默情节都属于是有的放矢的:无论是停尸间的戏,还是后面交还尸体的戏,黑幽默起到的作用是调节节奏,不但充分发挥了郭富城、王千源等电影大咖们的演技,也让观众在体验“命悬一线”之际还能抓获默契的笑点,让黑幽默真正发挥出了幽默的特性,就这点来看,导演连奕琦对电影节奏的把握恰到好处。
其实无论是从故事、表演还是影片风格来看,《破局》都是一种创新。结构精巧、表演风格独特、整体的观影感十分流畅,单凭这几点来说,《破局》已经算得上是一个成熟的作品,更不用说其在题材上做了十分大胆的突破。搞笑与悬疑这对元素,本来是一组很难融合的电影风格。影片《破局》中巧用黑
幽默将两者结合起来。黑幽默从题材上来说非常难以把控,《破局》不但将传统的黑幽默桥段运用得十分到位,还结合了很多当下国内流行的网生文化和素材,使影片更加贴近受众的审美趣味。
三、结语
警匪片是类型片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分类,警探片是其中的一个亚类型。近些年来的警探片基本上都偏重于严肃对抗或者纯粹喜剧,已经很久没有新的叙事方式出现。而《破局》这部影片本身对于类型融合、新型故事结构的探索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黑道电影参考文献:
1.蒋君傲,黄剑钊,赵凯等.光影十年:回归十年回顾[M].香港:电影双周刊出版社,2007:175.
2.吴鑫丰,赵晨.香港警匪片的创作突破与类型创新[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79-82.
3.胡清,李姜江.黑幽默在中国大陆影像中的表达[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131-135.
4.冯琪.由《七宗罪》看好莱坞警探片的叙事方式[J].东南传播,2014(03):111-113.
5.黄书娴.警探片类型分析——
以《洛城机密》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3(11):95-96.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一、香港黑帮电影简述
黑帮电影可追溯于1920年的美国,随后在欧洲和亚洲继承、革新、发展。在上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那一批表现强盗、歹徒、流氓的电影中,诸多香港电影的表现形式在正反帮派之间的相互打斗、黑帮人物的堕落以及结尾体现邪不胜正上都有相似的模式。黑帮人物发迹漫长,通常都是采用暴力的手段来达到目的。其实,50年代的香港黑帮片吸收了美国、意大利以及日本等众多国家的黑帮片的美学特征,并与其自身的文化相结合,从而产生出新的美学价值和审美个性。70年代,香港黑帮电影在人物刻画上增加了力度,如《黄飞鸿肉搏黑霸王》《马永贞》,人物慢慢变得有多元性,发迹不仅需要暴力,还需要智慧。人物刻画开始着重表现不择手段的过程。这些电影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好莱坞的黑帮电影模式,对暴力的追求、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用破坏的手段来得到秩序、最终结局为死亡。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国家的核心价值观不同,黑帮片的“故事”内核也相应发生着变化。在大陆就很少有孕育黑帮文化的机会,而在香港,黑帮电影与价值观高度吻合,但又有与传统价值观不相符的地方。本文主要以《英雄本》《无间道》等影片为例,探讨香港黑帮电影的叙事模式和人物构建。
二、香港黑帮电影的叙事模式
(一)犯罪无好报
在香港黑帮片中,采用犯罪分子无好报的叙事模式。影片体现的是黑道分子发迹生涯以及最后走向死亡的叙事线索,一旦犯罪,就一定会得到应有的惩戒。即便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却不在乎犯罪本人是否认罪
视听解读
浅谈香港黑帮电影的叙事模式与人物构建
阴钱茜
摘要:香港黑帮片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显露,70年代开始发轫,到如今仍然在不断探索。香港黑帮电影是一种类型电影。构成类型电影的类型元素有许多,其中最主要的类型元素有类型人物、类型环境、类型叙事等。分析香港黑帮电影的叙事模式和人物构建,对于了解和研究电影产生所倚赖的特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人性等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香港黑帮电影;类型;叙事;人物
105
视听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