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目   谈谈电影《杀死比尔》中的暴力美学             
学    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                   邱一               
学    号             ************           
年    级           汉语言文学(2)班         
指导教师                 殷晓燕             
                      2016年  11 月  3 日
谈谈电影《杀死比尔》中的暴力美学
摘要
  通过本学期的美学课程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许多美学的知识。其中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点,即“暴力美学”,科任老师也针对这个题目给我们推荐了一部经典暴力美学电影——《杀死比尔》。通过欣赏电影《杀死比尔》,我从中生发出了对这一题目的浓厚兴趣。
  下面我将从“什么是暴力美学”、“电影《杀死比尔》简介”、“《杀死比尔》中的暴力美学”以及“个人心得”几方面来谈一谈自身对暴力美学的认识和对本部影片的一些心得体会感受。
  关于“暴力美学”概念的讨论还有一些想说的,由于自身受到陶东风先生《文学理论基本问题》的影响,我还在粗略梳理古今暴力美学理论历史的基础上,稍微总结一下不同国家与民族的关于暴力美学理论的重要概念。同时为了避免重蹈上世纪八十年代某些文艺理论书籍的覆辙,同时也为了避免出现类似“剪刀加浆糊”的机械概念的拼贴,我尽量在提出这些概念时做到历史化和地方化。这样既可以消除历史的遗忘症,又可以凸显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对“暴力美学”这个概念的理解的不同。在本文第一章的最后我也许不会指出暴力美学“
到底是什么”,不会给出一个明确的概念——不作结论,把问题敞开而谈,让能够读到这篇文章的朋友们都来对此问题进行思辨的解读。故,在第一章进行“暴力美学”的概念阐述时,我们决不能认为这样的阐释即为“真理”,因为美学的历史在发展,它本来就有着无限多元的解释,我们不能绝对断定在这篇小小文章中提及的概念永远不会受到挑战。
关键词
暴力美学 杀死比尔 电影
谈谈电影《杀死比尔》中的暴力美学
第一章 什么是暴力美学?
 
  写在前面:
  关于暴力美学的简介: 我们所知道的“暴力美学”是个新词,直到20C90中期以后才流行起来,最初似乎是香港的影评人在报刊影评中使用的。
  而“暴力美学”起源于美国,在香港成熟(现在又有向美国转移的态势),到了今天,已经有了它特定的含义。它主要指电影中对暴力的形式主义趣味,而且一系列与暴力美学有关的影视作品都有其共同的特征:“把暴力或血腥的东西变成纯粹的形式快感”。它与常见的功夫片有很大联系但却有很大的不同,它将动作场面如战,打斗、杀戮等发扬到美丽眩目的程度,用美学的角度,如诗的画面来表现人性的暴力面,而不是简单的暴力与血腥。很多时候,导演还特意设计一些暴力镜头或场景,达到最大化的刺激感官的效果。
  故有,“最初,暴力美学不是一个严格的理论术语,而是从形式感出发的批评术语[1]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对于暴力美学的各种见解:
(一)尹洪先生谈暴力美学
  到底什么是“暴力美学”呢?为什么要对其进行研究?  很多人认为,暴力是一种社会现象,但它从何而來?何谓的“暴力美学”? 尹洪先生,南昌大学硕士生导师认为:“ 从美学的范畴来说,‘暴力美学’是指把相关的媒体表现﹙电子游戏、漫画、动画、平面设计、广告等﹚中的暴力元素提取出来,创造纯粹的形式主义美感;同时包括对艺术加工过的“暴力展
现”的审美体会。”[2]  他认为暴力美学的元素源自于现代社会。暴力——从历史的角度来审视,一个国家的改朝换代,无不是通过暴力来达到的,暴力即革命。新兴阶级替代陈腐的旧阶级也是如此。从生物的层面來看,达尔文的进化论(他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第无数次对整个生物界的发生、发展,作出了唯物的、规律性的解释,然而并没有推翻神创论等唯心主义黑道电影及形而上学在生物学中的统治地位,在此只是针对暴力的作用进行引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具有重要意义——生物族为了求生存与繁衍,必须不断地做适应环境的改变,甚至是形体与功能的改造。比如说许多远古的生物为了生存体型变小等等。许多而在进化的过程之中,其本质就是一种竞争,在竞争之中,暴力则是一种无法不使用的手段。所以说,暴力与人类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而“暴力美学”的确是值得研究的。
(二)爱森斯坦:“暴力美学”的理论来源 ---对于“吸引力蒙太奇”的继承与发展。
  爱森斯坦的理论是有依据的,不过首先我们得弄明白吸引力蒙太奇是什么。1923年爱森斯坦在《左翼文艺战线》上提出“吸引力蒙太奇”的理念,其理论依据包含(概括也许不全面):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认识论、列宁的电影工具论、俄罗斯的形式主义、美国的蒙太奇技巧和方法。简单概括,“吸引力蒙太奇”的精髓是:通过使用离开现实的、脱离叙事情
节的画面元素和组接方法,创造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表意十分明确的电影,以此来表现作者的思想观念。我认为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它过于自信,有一种过度强制的权威性。有部分彻底贯彻“吸引力蒙太奇”观念的电影作品,并不是试图在与观众的交流、循环中得到认同,而是进行洗脑式、教条式的说教,把作者的思想灌输进观众的脑中,作为受众只需要一股脑地接受即可。一类单项箭头而没有互动的作品,我认为是不可取的,但这并不代表暴力美学也存在着这种诟病。“暴力美学”是从“吸引力蒙太奇”发展出来的一种技巧论的形式美学观念,形式不具有情感彩,也就是说非说教类型的电影也可以有关于暴力美学的体现。爱森斯坦认为:“暴力美学原是指电影中对暴力的形式主义趣味;其本质是让动作化为美感。在具备商业伦理和基本人道情感的观众,后现代社会,高度法制化社会,有自由竞争的文化空间,有自由的文化产品选择权的大环境下,“暴力美学”恰恰是对“吸引力蒙太奇”的艺术技巧的继承与创新,它表面上弱化或者摒弃了社会劝戒或道德审判,但就社会学、心理学和美学上来说,其实是一种把选择和道德判断还给观众的观念。”所以暴力美学是对爱森斯坦的“吸引力蒙太奇”观念的彻底反驳。它也许就意味着相关的艺术形式不再提供道德指南、不再具有情感倾向,也不承担什么教化责任,而仅仅只提供一种自然而纯粹的美感经验,这就是暴力美学相对于吸引力蒙太奇的进步之处。
第二章 简介《杀死比尔》
  动作片《杀死比尔》由昆汀·塔伦蒂诺执导,由乌玛·瑟曼、刘玉玲等人主演,讲述了一个女杀手的复仇故事故事。影片中的女主(第一部和第二部没有名字)以前是毒蛇暗杀小组的杀手, 企图通过结婚来脱离血腥的生活,但是她的同僚以及他们的老板比尔的到来破坏了这一切。比尔不顾有孕在身(这个孩子也是比尔的亲身骨肉)的女主,开打中了她的头。大难不死的女主在一家医院醒来,就立刻开始着手从德克萨斯到冲绳、东京以及墨西哥的复仇之旅。借影评《怒放的暴力之花》来说,这部影片:“在导演的掌控下,尽管血肉横飞,却因为导演对于暴力无置评的态度以及镜头语言接近完美的精致消解了那噩梦般的暴力展示,同时导演执著的时间结构和片段拼图所带来的叙事感染力使得《杀死比尔》令人难忘。”[3]
第三章 《杀死比尔》中的暴力美学
  (一)写在前面
  在谈电影中的暴力美学之前,我们需要明确地知道,第一,暴力美学的表现方式,是放大
暴力并将之美化。暴力美学的目的,就是让人从暴力镜头中获得快感。如果这种放大的、夸张的暴力能起到警示录的作用,那也是附带的。第二,(也是对阐释第一点为什么它的教化成分是附带的)它的产生,并不是在于鼓吹暴力,而是反映世界上的暴力,不管是社会现象中的暴力还是自然界中的“暴力”。我认为暴力美学是不会给人带来道德上的指导,它仅仅是一种形式而已(之前也说过)我们首先应当客观冷静地看待暴力美学。维果·莫特森曾经说:“暴力是不可避免的, 并非所有人都有暴力倾向, 但暴力总是以某种方式存在于人类或动物中间。”接下来我来谈几点在《杀死比尔》2、3部中的“暴力美学”。
  (二)暴力美学有技巧地体现暴力
  我认为,在不管是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影视作品中,要让一件丑陋或者是令人畏惧的事件体现出“美感”,是非常需要表现技巧的。《杀死比尔》中暴力的美的体现也是技巧的体现就在于影片中格斗的“技巧”。在我们普遍的认知下,电影打斗的技巧大致分为两种。
  一种是真刀真的硬功夫,比如说李小龙所拍的一系列电影而另一种表现技巧则是通过夸张和其他特殊的手法展现,《杀》明显是第二种,并且女主的扮演者乌玛瑟曼因为怀孕还推迟过拍戏。
  我提几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片段,例如乌玛瑟曼和黑道八十八人组的一场战斗,在极度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用漂亮的日式剑道技巧过五关斩六将,导演昆汀结合了邵氏武侠“竹林客栈”的套路,在“青叶屋”的复式结构中借楼梯窜跳腾挪,电影甚至将场景处理成黑白。(在这里我觉得不仅仅是为了避免画面过于血腥,将场景处理成黑白,更能够引起受众的遐想,毕竟血腥的镜头已经不少了)再者是第二部结束时乌玛瑟曼和黑帮老大的剑道对决,电影通过幽蓝的夜空、皑皑的雪景、以及刺眼的鲜血等强而有力的彩对比,呈现了一种静态的暴力之美,在黑帮老大的头盖骨被掀翻的一瞬间,仿佛世界都静止了,此时无声胜有声,随着露骨血腥的头盖骨特写的出现,暴力之美也被发挥到了极致。最后,除了剑道和体术之外,乌玛瑟曼的格斗技还有中国剑术(第三部和白眉大师比试时)、虎形拳(第三部白眉大师所传授)、鹤形拳(同左)、寸拳(同左,在第三部女主被关在密闭而又狭小的棺材里的时候就是使出了寸拳,徒手打破了棺材,这让我想到了李小龙的截拳道里的一招在极短距离内使出强大爆发力和杀伤力的拳法)、自由搏击等,当然,用也是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