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的哲学意蕴
张忠·学术论坛·2009.11.
摘要 哲学的功能和作用一直受到人们的质疑,但从未像今天这样紧迫和局促。总理的诗作《仰望星空》,以哲人的远见卓识和诗人的满怀激情,对哲学的功能进行了全新的诠释,认为一个民族要学会哲学思考才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全诗浸透着对哲理的深邃思考,文章从哲学的真理、正义、自由、激情等四个方面论述了该诗作的哲学意蕴。
关键词 ;仰望星空;哲学
作者简介 张忠,青岛农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
总理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诗作《仰望星空》,全诗内容为:“2007514日,我在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钟厅向师生们作了一个即席演讲,其中讲到: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我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
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
那凛然的正义,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
那博大的胸怀,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
那永恒的炽热,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诗作分为序和诗两部分,两部分都有丰富而深邃的哲学意蕴。
一、诗序中对哲学功能的肯定
在序中,写道:“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序中的哲学意蕴点明了本诗的中心思想和创作意图:一个民族要学会哲学思考才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
哲学是从仰望星空开始。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茫茫宇宙中,在一生中的某个时候,当我们抬头仰望星空时,一个惊讶而又朦胧的巨大问题开始充溢我们的心灵:星星从何而来?天空有没有边际?这就是哲学产生的最初形态——宇宙观。
在古代,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哲学家,大都把构成物质的本体或本原以及整个世界发展的规律(哲学家把它叫作“道”或“逻各斯”)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哲学实际上是借助理性的思辨,对宇宙和人生的“终极目的”、“终极价值”、“终极原因”的永远的追问和对真善美真谛的无尽追索。
哲学不是一种工艺性和技术性的实用知识,因而,哲学一产生,人们就常问:“哲学有什么用?”1849年沙俄教育部长在俄国大学取消了哲学课,他宣称:“哲学的好处从未得到证实,而害处却多得很。”哲学功能问题人们争论已久,却从未像今天这样紧迫。
常人在海滩上捡到贝壳,都只会想拿它去卖钱;而哲人却想打开贝壳来看看里面有什么。“卖钱”有实际经济利益,而哲学始于疑惑,起于困扰,源于好奇,显得好像没有某种实际功能。哲学是使人聪明的学问,但在现实生活中,哲学问题却往往显得愚蠢和荒谬:当哲学家在苦苦地思索生活的意义时,精明人早已把生活安排得很舒适了。
西方的第一位哲学家是泰勒斯,据说,他观察天上星座,探窥宇宙奥秘时,不小心跌到一个坑里。这场景被一位女奴看见了,就嘲笑说,当他能够认识天上的事物时,就再也看不见他脚下的东西了。这个故事和哲学一样古老。柏拉图对此评论说:“凡是沉思哲学者,总会被这般取笑。”存在主义哲学大师海德格尔由此感叹:“哲学即是人们本质上无所取用而婢女必予以取笑的那样一种思。”但是,黑格尔对此驳斥道:“他们不知道哲学家也在嘲笑他们不能自由地跌人坑内,因为他们已永远躺在坑里出不来了,——因为他们不能观看那更高远的东西。这个故事具有象征意义,它表明哲学作为一种理论思维,在某种意义上是脱离实际的,没有对看似无实际意义的东西的关注与爱好,就不会产生哲学。
难道哲学真的没用吗?绝非如此。马克思认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是把人们处理与世界关系的全部活动,特别是社会实践活动
中“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集中体现出来,为人们提供一般的思维和理论前提,为人们的社会生活提供真善美的标准。这种前提和标准,总是无孔不人地渗透和活跃于人们认识世界、改变世界和创造理想世界的活动中,在民族、社会、国家的历史发展中,起着发动机、调节器和方向盘的作用。所以,黑格尔宣称:“一个有文化的民族竟没有形而上学(哲学)——就像一座庙,其他各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总理在诗序中,也以深邃和远见卓识的哲人眼光,把哲学和一个民族的未来和希望相联系,这将对哲学功能的发挥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诗中的哲学意蕴
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智慧”是指宇宙自然最深邃最根本的规律,“爱”是动力性的热情、渴望、追求。所以,“爱智慧”不仅意味着真理、理性、科学,而且意味着信仰、正义、激情、意志等等;哲学既有科学精神,也有人文精神,是二者的完美统一。“爱”与“智慧”的统一,构成了“哲学”概念的核心意义。富丽堂皇的意思
总理的《仰望星空》,也是从主体和客体相结合,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的角度抒发诗人仰望星空、追求智慧的内心感受。具体来说,全诗共分四节,分别包含哲学
的真理、正义、自由和激情四个方面:
第一,哲学中包含科学的因素。从历史的角度看,哲学最初几乎是学问、知识、理论的同义词,哲学和科学是不分的,哲学是科学的大全,各门科学是哲学的分支。例如,牛顿就把自己奠定了近代科学基础的划时代著作,称之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只是到了近代,随着人类认识的迅猛发展,新兴科学才如同雨后春笋般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但是,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哲学开始就形成了一种理性主义,认为只有通过理性的认识活动,按照客观现实本来的那个样子去认识世界,形成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才能通达事实的真相,这种理性主义和科学精神是相通的。哲学之为哲学,根本上乃是一种科学理性的思维活动。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也提出过,哲学的目的是“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所以,当诗人仰望寥廓而深邃的星空,进行哲学思考时,自然地激发了求索无穷真理的愿望。
第二,哲学中有正义。正义是伦理学、政治学、哲学的基本范畴,是人类社会普遍认为的崇高的价值,包括具有公正性、合理性的观点、行为、活动、思想和制度等。衡量正义的客观标准是看其能否促进社会进步,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否满足社会中绝大多数人最大利益的需要。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天”有不同的含义,但由于浩瀚无垠的星空常使人
联想到庄严和圣洁,人们常常把她看作宇宙正义的化身和根源、道德秩序的楷模和范本。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来源于《周易》的两句话:一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一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近代德国哲学家康德,其哲学魅力不仅表现在他的批判精神上,而且表现在他对人类道德、正义的终极关怀之中。在《实践理性批判》的结尾处,康德留给我们这样一段脍炙人口的名言:“有两样东西,我们越是持久凝神思索,它们所引起的敬畏和赞叹就越是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对星空的敬畏,就是对宇宙客观规律的尊敬,对心中道德法则的敬畏,就是对永恒正义和道德法则的尊敬。
第三,自由是哲学的根本特点。所有哲学具有的一个共同性特点,那就是渗透在哲学血液和骨髓中的自由思想,正如一个缺乏自由思想的人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哲学家一样,一种缺乏自由的哲学也不可能具有真正的哲学品格。亚里士多德曾把哲学视为“惟一的自由学术”。黑格尔也认为思想的自由和自由的意识是哲学和哲学史起始的条件和根据,“哲学的活动并不仅只是一个机械的运动,像我们所想像的太阳、月亮的运动那样,只是一种在无阻碍的时空中的运动。而在哲学史里,我们所了解的运动乃是自由思想的活动”。他们所表达的是一个共同观点,即“自由”是哲学的灵魂,“自由思想”的消失,便意味着哲学的死亡。正如
马克思所言:“哲学研究首要基础是勇敢的自由精神。”
由于哲学的自由思想,可以使我们的心灵栖息、依偎。所以,哲学是我们的精神支柱。人的精神世界犹如一座大厦,缺少支柱就会倒塌,而哲学信仰就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哲学作为哲学家精心构造的精神世界,她为人们提供了关于周围世界与人自身之间的一系列总的观点,提供了关于现实世界的一般图景和发展规律,也就是说,提供给人一种自觉的世界观。这种自觉的世界观,植根于心灵的深处,成为人们立身处地、安身立命的根本,成为人们内心的信念或信仰,从而成为人的真正的精神支柱。
黑格尔曾经说过,时代的艰苦使人对于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琐屑予以太大的重视,现实上很高的利益和为了这些利益而作的斗争,大大地占据了精神上一切的能力和力量,这些都阻遏了我们深邃和热忱地去从事哲学工作,因而使得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些较高的内心生活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让我们去从事哲学的工作,共同来欢迎一个更美丽的时代的黎明。在这时代里,那此前向外驰逐的精神将回复到它自身,在那里,人的性灵将超脱日常的兴趣,而虚心接受那真的、永恒的和神圣的事物,并以虚心接受的态度去观察并把握那最高的东西。总之,哲学以对人类所关切的终极问题做出诠释,为人类营造出一个心灵可以怡然安居其中的精神家园,它是痛苦时的补偿,悲伤时的关照,绝望时的安慰。
第四,哲学中的激情。从诗中我们能感受到诗人澎湃的激情和无私的爱意。人们常说,哲学是最理性的学问,这是就哲学包含有科学、理性、正义等知识而言。另一方面,哲学作为“爱智”的学问,还具有把上述知识用以指导实践的强烈的主体实践精神,哲学家的意志、愿望、价值取舍决定了他的实践目的和方向。所以,对哲学的理解,不能只是从客体方面去理解,也应当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从实践方面去理解。康德就是由于对科学和崇高道德的炽热感情,才终身未娶,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了人类的学术事业。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我们时时能感受到马克思对劳苦大众的深挚热爱,在中学时代,他就立志选择“最能为人类工作的职业”。恩格斯在他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表达了对工人阶级生活状况的深切同情,他深情地告诉工人们“我愿意在你们的住宅中看到你们,观察你们的日常生活,同你们谈谈你们的状况和你们的疾苦。”如果总理没有心系民众、关心民生的强烈情怀,也不会有这首哲学诗的出现。
三、结论
现代著名哲学家罗素,曾经对哲学有这样一段著名的论述:“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他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
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一切确切的知识——我是这样主张的——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但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笔者并不完全同意这种观点,因为介于科学和神学的这块广阔的领域,除了哲学以外,还应当有文学、艺术等学科。但是,罗素看到哲学由于包含着客观认识而同科学相联系,又由于包含着主观的愿望、意志、情感等等而同信仰与艺术相联系,却是深刻的。
哲学在对绝对之真、至上之美、崇高之善的追求过程中,可以培养执著真理的兴趣、高举远慕的心态,慎思明辨的理性,从而不断地提高个人和民族的精神境界。通过良好的哲学训练,能使我们从宇宙全体的高度,从整个世界的高度以及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来看待一切事物;熟悉了形态各异的哲学思想,就不会陷于一孔之见,或囿于某种偏执,就有如登高望远,心胸开阔,眼光远大,从而改善和提高精神境界,获得精神的自由。所以,一个没有哲学的民族,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决不可能是一个有高度文明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