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建议:(1)全文每段末尾的箭头要删去,(2)要思考如何在各专题活动中体现信息技术在本学科的应用
《千克、克、吨》
基本信息
作者姓名:吴炽斌吴颂欣陈如深指导者:曹慧萍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附属小学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华南理工大学东区附属小学
(510640)
学科:数学,并涉及信息技术教育
年级:三年级时间:5~7节
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教学设计综述
(一)教学概述(注:此处简要介绍该教学案例的教学内容或思路,以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对于常见的量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其实际质量,对三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此,教学中要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量的实际意义,从多种角度体会量的单位的实际意义;能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量的单位;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千克、克和吨》主要让学生掌握千克、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初步建立千克、克和吨的质量观念,结合实际正确应用质量单位,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该单元教学案例介绍了“学习本单元内容的前后联系;对单元教材的分析;并结合相应的新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提炼教学目标;对各小节教学目标的设定及课时的安排;学生课前的教学准备;信息化教学环境及资源各专题教学过程设计;单元评价要点、测试题、测试统计及分析教学设计反思与总评等。
1、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采用教参中的框图)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千克、克、吨的认识;体验1千克、1克、1吨有多重。前面学生已经接触到了一些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质量单位已有一些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由于千克、克、吨这几个量比较抽象,这个单元知识的教学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
解决问题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这几个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对学生的估算能力的培养有着深远意义。吨和千克的换算
2、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千克、克、吨的认识,千克、克、吨之间的关系及千克、克、吨的简单应用。这些内容安排在“有多重”和“1吨有多重”两个情境活动之中。教材结合“有多重”的具体情境,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有多重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结合“1吨有多重”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了解1吨有多重。
本单元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初次学习有关质量知识,它是今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的基础。千克、克、吨这几个量比较抽象,尤其是克、吨这两个质量单位。学生虽然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轻重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为了使学生获得千克、克、吨的具体概念,要充分利用直观操作,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活动,使较抽象的质量单位能被学生具体地感知。
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数学学习活动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教学时,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所举的例子尽可能是学生经常能接触或看到的,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和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对1千克、1克、1吨多一些亲身感受。
⑵创造条件让学生开展实际操作活动
1千克、1克、1吨到底有多重?教师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去感受。要创造各种条件,准备充分的教具、学具和事物等,让学生进行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算一算、说一说、比一比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感受千克、克和吨,建立明确的质量概念。教师也可以设计系列的体验活动。如逐步体验1000千克、100克、10克、1克有多重。
3、学校及学生的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具有现代化规模的高校事业单位的附属学校,学校的各个班级都配有电脑、投影仪、电子白板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学生父母大都是高校教师,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辅导自己小孩的学习。学生总体素质起点较高,很容易从网上了解一些必要的信息,而且学校地处市场、超市和药店等公共场所较近,学生经常跟家长一起买东西能看见不同类型的秤(如:台秤、电子秤),所以容易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也容易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但平时人们经常交流的语言还是几斤、几两,因此学生对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很陌生。另外,班级学额(44人)较大,实验器材不是很完备,分组活动时各组人数要达到6—8人,这可能对教学造成一些障碍,部分学生因此而没有亲身体验、感受1克、1千克的活动机会。因此,教师一定要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造有利的条件让学生多进行实际操作,使较抽象的质量单位能被学生具体地感知。
补充单元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目标(注:1,此处可包括三类目标: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2,尽可能标出相对应的新课程标准)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吨,了解1千克、1克、1吨有多重,了解用秤可以称物体的轻重。
2、掌握千克、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对应的课程标准: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第2页
(三)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注:此处概述该教学设计中各小节的教学目标及所需的教学时数)
图1 教学设计框架
(五)教学准备(注:此处概述本教学设计案例的教学准备工作,含前测的测试题及测试结果与分析)
1、教师准备
(1)阐述教学目标、基本步骤。
(2)1袋棉花和1袋铁钉(大约都是1千克左右)并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个天平。
(3)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的主动性进行分组。
2、学生准备
(1)了解生活中的各种秤及用途。
(2)每组准备一个台秤(或一个弹簧秤)两个熟鸡蛋、两袋盐、1小袋水果、几枚硬币(3)完成前测题(见附件1)
(4)测试结果与分析
通过检测,全班44人中,有34人对常见的质量单位有所了解,并有2人知道能用字母表示质量单位“克”。
30个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判断、选择正确的质量单位“千克”;由于“吨”是个较大的质量单位,学生对此感受较少,检测中只有14人能正确判断、选择。另有8个学生混淆了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之间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