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制度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过程,对国家和社会中的社会成员尤其是生活上特殊困难的体给予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社会保障可有效帮助困难居民度过难关,享受基本保障。由此可见,社会保障具有福利性、保险保障性与救济性等特征。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以及优抚安置,以社会保险最为核心。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但仍存在着一些现实问题,如劳动就业人口的社会保障覆盖面不高,整体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这些不足之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劳动人口的就业形势的发展,社会保障的缺失也带来了不少社会性矛盾。社会保障不仅能够给予弱势体以生活保障,而且能够通过调节劳动力市场,充分发挥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对社会保障政策本身进行细致的研究,对于社会保障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探索并提出有效的对策,以促进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和谐、稳步与持续发展。
一、社会保障与就业息息相关
社会保障制度和就业之间联系紧密,可以说他们之间互相影响、彼此制约。从宏观方面看,就业能够通过促进经济发展而促进社会保障事业的完善;在微观层面,就业情况的好坏也能够影响失业保险基金的收支状况。社会保障对就业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化解劳动者的就业风险。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同时对于劳动者来说,社会保障能够为其免除后顾之忧。劳动者面对疾病、工伤等困难时,社会保障中的工伤、医疗保险能够为劳动者提供医疗保障,防止由于疾病和伤痛给劳动者带来的贫困;在面对失业的困难时,失业保险可以为劳动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同时社保制度中的有针对性的岗位培训、就业指导、职业介绍也为失业者重新就业创造机会;劳动者伤残甚至丧失劳动能力时,社会救济能够为弱势体提供最基本保障。可以说,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劳动者会由于缺乏安全感而形成巨大的生活压力,而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免除劳动者的全部后顾之忧,因此,社会保障制度对于就业来说非常重要。
2、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及优化配置。从经济角度来看,社会保障对于居民
储蓄、劳动就业、资本市场等都有一定影响。目前,我国经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面临着两大压力,一方面是消费需求动力不足,另一方面是社会就业压力增加。而社会保障制度面对这两项前所未有的压力,如何拉动消费以及减少失业,在经济中发挥有效调节作用,这是政策制定者以及经济学家普遍面对的重大课题。由劳动需求理论,我们知道社会保障对就业的影响主要在于需求方面和供给方面。
2.1对劳动需求的影响——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
社保基金是社会保障制度运行的物质基础。社保基金的数量,取决于社会保险征缴基数和社会保险税费比率。一般来说,社保基金是以劳动者的工资为征缴基数的。因此,从对劳动需求影响的角度看,社保基金的征缴使得企业相应增加了劳动成本。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社会保障的实施,使劳动者没有后顾之忧,社会保障若能够满足劳动者基本生活需求的情况下,劳动者不想就业,从而减少对劳动的需求。另外,社会保险的征收相当于从劳动者工资中扣除一部分,使劳动者可以支配的工资减少,而工资的降低也会使劳动者减少劳动供给。同时,社会保险中的税费征收也往往会使劳动力由正规部门流向非正规部门,这里面有企业减少成本的需要,也有劳动者增加实际收入的需要。
2.2对劳动供给的作用——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制度对劳动力供给的重要作用不是单方面的,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影响主要是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等)通过保证劳动力的生产、再生产以及提高劳动力素质而增加劳动力供给。而消极的一面表现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会导致“福利依赖”而使低保对象显性的劳动供给行为减少;失业保险制度对劳动者产生的“动力真空”也不利于失业者尽早实现再就业;社会保障制度由于体系不健全、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下等缺陷导致劳动者减少劳动供给。曾经在中国珠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加工制造业聚集地区出现的“民工荒”现象正是农民工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缺失和工资待遇低下而减少劳动力供给的证明。
二、目前社会保障影响就业的不利因素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政策难以有效地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社会保障政策与促进就业不相一致的弊端也暴露出来。
1、社会保障固定缴费制削弱了社会保险调节劳动供求的功能。社会保险税费比率,按照其分为固定费率和浮动费率,这是按照其是否变动来划分的。固定利率是指在较长时间内费率保持不变,浮动利率是随着利率影响因素调整而发生改变的。在我国目前的社保项目中,
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只有工伤保险是实行差别费率的,即根据不同行业的风险程度划分不同级别,在不同行业内的不同工种也采用差别费率。这种费率制度,存在着与经济不相适应的地方:一是固定费率由于没有随经济因素的变动而发生变化,因此和經济周期并不相适应,无法起到调节经济的作用,另外,缴纳税费是按月实行的,预缴和补缴机制并不健全,也无法起到经济调节器的作用。这就无法起到社会保障制度调节劳动供求的作用。不仅使社会保障促进就业的作用得不到完全发挥,反而在经济衰退期间会制约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劳动就业。
2、现行社会保障待遇差别大和转移接续难。目前,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碎片化的现象,具体表现在: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存在差异;城镇劳动者中,不同行业的社会保障制度也不尽相同,如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的劳动者社保方面存在差异;同一单位中正规就业体和非正规就业体的社保也存在差异。这种待遇水平的差异和手续办理的难度导致劳动力的配置难以优化,无法自由流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缺乏人才,缺乏劳动力,而劳动者却偏爱经济发达的地区,这样就形成了劳动力的短缺,也影响我国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3、社会保障标准不适应目前就业发展。目前,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水平依然较低,照比发达国家的福利水平仍相差甚远,而且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设计依然偏向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对于新增就业的主渠道如私营企业、外资企业、股份制企业以及个体经济等还不完善,这不利于劳动者灵活就业,也不利于产业结构的重新调整和升级。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
目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相关部门制定了积极地社会保障政策措施,以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针对上述提出的几个问题,本文提出如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
1.使社会保险费率与经济形势相适应。社会保险的费率应随不同经济周期的变化而适时调整。在需求过多而供给不足的时候,应该适当增加社会保险费,以降低需求,从而达到供求平衡;在需求不足、供给过剩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的降低社会保险费率,使个人可支配收入增加,从而起到拉动需求的作用。降低费率包括降低个人费率和企业费率,其中降低企业费率作用更明显,企业税费减少,能够使企业有更多的资金增加就业岗位,并增加投资,在两方面作用下拉动需求。在经济萧条的时期,可以通过缓缴、预缴、补缴等机制,适时调整相应政策,使企业稳定劳动力的需求,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失业总量。
2.使社会保障的范围扩大到各行业各领域。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使劳动者自由流动并形成合理配置,这能够为劳动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使其工作再无后顾之忧。这是我们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首先,要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各种所有制企业、各行业、各种就业形式的劳动者都应该纳入到社保范围中,避免在劳动者中存在特权阶级,降低社保身份门槛,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社保环境。二是扩大社会保障涵盖的内容。特别是将风险程度大的特殊工种的劳动者,应该强制纳入到工伤保险的覆盖范围。如黑龙江省在2004年推行的煤矿业工伤保险,由煤矿经营者按月为矿工缴纳工伤保险费,一旦发生煤矿事故,可以减轻经营者的负担,也可以使伤者及时得到救助。
3.提高社会保障的水平。目前,对比发达国家,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范围窄、水平低,并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劳动者的普遍需要。社会保障的帮助对于真正困难的众,只是杯水车薪。因此,应多借鉴发达国家和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完善的发展中国家的先进经验,立足我国实际水平,适当提高社会保障的水平,使社会保障水平更加适应社会发展,更有效的促进就业。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