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钢琴,中国的话语
作者:米斯福
来源:《音乐爱好者》2021年第11期
        钢琴教授汤蓓华好读各类书籍,她从小就爱看培根的《新工具》、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康德的“三大批判”合集,以及笛卡尔、契诃夫、托尔斯泰的著作。采访时,我们经常会从音乐的领域一下子跳到美术、文学的领域,她如数家珍,侃侃而谈。“我很喜欢看哲学书,它能训练逻辑思维,让你看人生、做学问的角度很不一样。”
        授课时,汤教授会运用各种形象生动、与时俱进的比喻,来帮助学生理解钢琴诠释的真谛。比如,她会把“给演奏注入表现力”比喻成烹饪时放的各式调味料,“我们做一道大菜,不管你是焗、是煎还是蒸,最后总要根据不同的菜系放盐、麻油或五香等调料吧,这样一道菜才有它的味道”。
        再比如,她会把演奏者与观众的沟通比喻成“发射Wi-Fi信号”。如果学生只是自顾自地埋头弹琴,没有与听众的交流感,她便会俏皮地说道“哎呀,你的Wi-Fi是不是断了?我接收不到任何信号哦!”要是学生状态回来了,开始与聆听者互动了,“哦,我感受到了,Wi-Fi连上俄罗斯和中国的时差
了!”我们异口同声地说。
        汤蓓华,钢琴演奏家,上海音乐学院附中钢琴教授,先后在星海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学习,其间得到了李嘉禄、吴乐懿、周广仁、吴迎等教授的悉心指导。毕业后,汤蓓华又去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音乐学院攻读钢琴演奏硕士。2002年,汤蓓华放弃了美国舒适安逸的生活,回到了祖国,就职于母校。如今,她活跃于世界舞台上,在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地演奏及讲授大师课,被海内外媒体誉为“充满着高贵、华丽、典雅和真挚感人音乐的女钢琴家”。汤蓓华多次应邀担任国际钢琴大赛的评委,挖掘和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钢琴人才,其中包括青年钢琴家张胜量(牛牛)、第五十届哈恩国际钢琴比赛冠军秦云轶、2019年德国波恩贝多芬国际钢琴大赛冠军尹存墨等。
        在美国学习的十二年为汤蓓华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她的老师亚历山德·布莱津斯基(Alexander Braginsky)是俄罗斯钢琴学派“四大巨头”之一戈登威泽(Alexander Borisovich Goldenwiser)的关门弟子。尽管师出名门,但布莱津斯基却乐于把学生看成是与自己平等的关系,“我只是引导你,而不是教授你”。因此,汤蓓华也被布莱津斯基幽默地唤为“从上海来的艺术家”。与中国的教育方式完全不同,美国的老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个
性和独立能力。布莱津斯基会让汤蓓华自由地挑选想学习的乐曲,这一点也被汤蓓华沿用至自己的教学中。“因为你自己喜欢的曲子,才会有共鸣,会有感而发。”
        汤教授告诉我,每个钢琴学派的风格和技术训练都各有特点,比如说德奥学派的精髓在于着重手指的独立性、指尖的力量和声音的颗粒性等,这点在早期的钢琴学习阶段尤其重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打好“童子功”基础。汤教授在上海学习时的老师,如李嘉禄、王羽、吴乐懿就很会训练她的手指独立性和灵巧干净快跑的手指功夫。到了美国,布莱津斯基属于俄罗斯学派。“我跟着他学习厚重的音、大臂的挥动,还有背部、腰部等力量的运用。在俄罗斯学派中,手只是‘先行部队’,‘粮食弹药’都在后面,要把全身的力量都调动起来。”有了这些,还不够。“部队作战听谁的?听司令的,所以最重要的还是你的头脑!你要先把你的脑子搞搞清楚,脑子搞不清楚,技术练得再多也没用。”那么什么才算是把脑子搞清楚了呢?“有两方面,一个是技术训练的方式方法要搞清楚,比如说要练干净、灵巧的手指快速跑动,你要运用掌关节抬指快触键等等方法去达到这个目的;另一方面,要对作品风格以及对当时整个社会大的文化背景,比如启蒙主义、文艺复兴运动等有透彻的认识。”汤教授常常对学生说:“你来学的不仅是钢琴弹奏,而且是一种文化,一种传承。你不但学习音乐作品,还应该学习对作品的风格和精神产生影响的相关哲学、文学、绘画。你
看德彪西的音乐都是从莫奈、梵高的画中衍生出来的,那种光、影、的感觉,和印象派的画作简直如出一辙……”

01汤蓓华与恩师布莱津斯基

02 2020年,汤蓓华在美国演出后合影
        在汤教授看来,音乐的表现力是由旋律、节奏、和声、力度组成的。节奏是音乐的框架,和声及力度是音乐的彩,旋律是音乐的血脉。通过这四个方面的演释,可以把音乐的情绪及内容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这个音乐是较为忧郁、伤感的,就需要运用比较暗淡的音,演奏时可用弱踏板,以及灵敏指触在pp至mf的力度间做好各种层次。相对于其他声部,旋律永远必须是最响的,线条要勾勒得最为清晰。要很好地诠释作品,很多时候,具体的指触和音都需要老师详细示范和講解。汤教授补充道:“不能只说这里太响了,那里要轻,那具体是多少力度呢?力度都是在音乐前后的时间流动中对比出来的,而且大胖子的力度对比和瘦女孩的力度对比是不一样的,只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条件尽量做出大的对比就好,并且要告诉他怎么运用各种力量和控制配合达到丰富的力度层次。还有踏板怎么踩,是半踩、全踩还是颤抖式地踩,要根据作品的风格、和声、力度及旋律线条甚至是演奏场地的不同来做不一样的调整。对于浪漫派作品,踏板可以多用,特别是在需要夸张和辉煌的音效果时。在印象派作品中,需要音与和声朦胧模糊及持续低音效果时要用到左中右三个踏板,但在巴洛克作品及古典风格的作品中就要尽量少用踏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