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崔耕礼
金融工程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
【摘 要】金融工程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理论素养和数学基础,课程内容涉及数学、经济学、计算机等基础学科,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较高.由于学生基础薄弱和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无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现实中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好、毕业生就业和专业结合率低等问题,因此,需要对金融工程教学进行改革,根据社会需要合理设置课程,充分应用国内外金融实践充实教学,不断提高金融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期刊名称】《对外经贸》
【年(卷),期】2018(000)009
【总页数】4页(P144-146,149)
【关键词】金融工程;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考核制度
【作 者】崔耕礼
【作者单位】枣庄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山东枣庄27716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642
一、金融学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的背景
世界经济的显著特征是经济全球化、金融化,世界各国联系的加深必然带来各国经济、政治、金融关系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从全球经济整体来看,全球证券、信贷、保险和游资的交易量达几百万亿,各国经济关系日益金融关系化。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化背景下金融已经不再是一个国家产业性、行业性、专业性的局部问题,而成为影响全球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稳定、具有极端重要性的全局性、全球性战略问题[1],金融安全与主权成为各国国家安全与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政策和金融活动影响的外溢性越发突出,直接影响到一国经济体系的稳定和发展。金融政策和经济活动的国际性和全球性对金融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金融教学能体现金融发展的趋势,体现国际金融活动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变化,培养了解国内金融制度和金融产品又能把握金融未来发展趋势的人才,培养具有一
定技能又能有效把握国内外发展的创新和思考型人才,近年来,许多本科高校相继开设了金融工程专业。金融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和高回报率,使其成为我国近年来的热门专业,金融工程专业要求培养既懂“金融”又懂IT的复合型人才。随着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程度不断加深,中国金融自由度和开放度进一步提高,中国金融业将更多的和国际接轨,金融教学越来越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国际与国内结合、知识与灵感结合。现阶段随着我国参与世界市场程度不断加深,整个社会对于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特别是高层次综合型人才的需求存在较大缺口。所以,金融教学要适应中国金融的现状和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进行变革。
二、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目标
为适应金融工程教学国际化、实践化、交叉性、数量化等特点和发展趋势[2],需要从课程设置、实训安排、教学方法、师生参与等多种方式进行改革,以实现应用型大学以下培养目标。首先培养良好的理论素养,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二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三是培养学生将来从业后职业发展能力,使学生将来在实践中具有金融创新的潜质。这三个目标中前两个目标是基础技能,也是教师教学过程中首要的基本教学目标。
在完成基本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等。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这就要求教师将理论知识系统化、规范化,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现实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学习疲劳和懈怠根本上取决于两方面:兴趣和缺乏一定的激励机制,学生被动的学,对课程知识的未来用途不清楚,而仅以考试通过和毕业作为主要目标,所以作为教师一方面要明确教学目标,建立和教学目标相适应的激励和考核机制,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就感,从而培养和激发学习的动力;另外,在应用型高校尤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力求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解决教学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部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的,学习不是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注重开放式的教学,提高创新能力,将学生的学习活动放在社会发展和实践活动的场景中,使学生能设身处地的从就业场景和社会场景的角度学习和思考问题,在夯实学生理论基础的同时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理论与实践脱节
理论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科学的理论,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并经过社会实践检验和证明的理论。而金融理论具有高度抽象性、全面的概括性和深刻的思想性的特点,特别是西方经济学和金融工程学的理论模型,国际金融学中的外汇交易理论等,面临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在金融教学中普遍出现:学生对于表述性知识能够理解但是为什么如此,也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对于理论性知识则是无法理解理论的内涵,无法将理论解释金融问题,也不了解金融问题中蕴含的理论。原因一方面在于理论的性质,另一方面在于学生社会实践的缺失、努力程度的不足和思维能力的欠缺,同时也和我国当前阶段金融发展相对滞后有关,许多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在我国没有开办,如外汇期权期货交易、衍生产品交易等,这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很难直接向学生展示某种理论实践发生的具体场景,而照搬国外的交易又面临学生外语能力的问题,从而导致理论教学流于书面。正是因为教育领域存在着“两张皮”现象,因此更应该通过多种方式让理论联系实际,更好的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3]。
(二)教学模式和效果失调
当前,金融学教学领域存在的差强人意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和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关,学生被动的听,教师则“漫灌”式的教,由于时间和课程的复杂性很难起到良好的效果,所以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多种模式丰富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现代金融教学的手段和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案例教学的引用,案例教学的优势表现在可以很好的结合教学内容,历史上国内外金融领域出现的经典案例和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金融事件为金融教学的展开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可以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的金融知识和理论,从多角度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4]。如在金融发展史上,规律性的发生经济或金融危机,在提高了投资者对危机的认识和治理能力的同时,也给各种投资者更多机会探寻危机发生的原因和解决措施以减少和避免未来造成的损失[5];同时通过学习掌握国内外金融市场的融资方式,为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其次,双语教学的引入,金融业是开放性、跨国性的行业,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创新主要来自于欧美发达国家,世界主要的金融市场也处于英语国家特别是美国,其中外汇期货交易主要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因此掌握外语就成为学生从国际角度理解金融问题的必要技能。第三,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使用多种现代技术,应用如多媒体、网络教学等方式加深理解,多媒体的使用主要加大了传授的知识量,课堂内容从老师单方面的语言描述和板书发展到包括视频在内的多媒介的综合教学体系。
(三)教师科研与教学相矛盾
科研是教学的“源头活水”,如果没有科研做支撑,大学课堂教学就会失去“灵魂”。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曾指出,“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6]。科研是教师自我提高的渠道,只有对本学科知识进行深入的钻研才能对教学内容理解的更为深刻,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将教学过程融入到个人的行为习惯中去,也能及时了解国内外关于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和发展趋向。另外,教学和科研也存在矛盾和不一致的一面,当前各个学校都存在对教师的科研目标的考核,有的学校实行教师科研目标责任制,科研目标也是教师晋升职称的必要条件,驱使教师将大量时间投入到科研中去,这就导致投入到教学和学生管理中的时间的减少,有些教师的科研活动与教学课程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或者科研集中于课程的某一部分,无法起到提高学生能力和拓宽学生眼界的目的。所以,大学教师既不能“浮于”教学而忽略科研,也不能“沉于”科研而抛弃教学,更不能在面临双重压力时一味的抱怨迷茫,而应树立信心,充分认识教学与科研的内在联系,到二者的平衡点[7],并将这种“联系”真正落实于日常教学研究工作中,做一名研究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