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前沿与综合论坛
183
技术接受模型框架下中老年人使用行为研究
洪进,王引之(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摘要:本文在技术接受模型框架下,通过外部变量、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想用态度、行为意向、系统使用六大方面对中老年体在社交平台—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通过问卷收集数据,运用spss软件对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可得出,中老年人在使用程度存在性别差异,受教育程度、对的感知程度等因素都会影响他们对功能的使用接受程度。
关键词:中老年人;;技术接受一、研究背景
在互联网进入中国的20多年里,手机网民已逐渐成为中国网民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5G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将使手机网民所占比重进一步增加。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不断上升,手机网民中中老年体所占的比例也在慢慢扩大。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加入社交网络,试图将现实中的孤独感通过网络消化,寻属于自己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于2011年推出以来,用户数量呈迅速上升趋势。根据2016-2019年的使用用户年龄划分的资料显示,在所有用户中,中老年人所在比例已上升到19.1%。中老年人体使用社交媒介的人数在不断扩大,但对于这一体的媒介使用情况的研究分析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研究结论和相关文献资料的学术证明。研究中老年人对于社交媒介的使用成为社交媒介使用方面的现实问题。本次研究以为例,对中老年人使用社交媒介的行为进行分析。
二、研究思路与假设
本文以技术接受模型为主。在研究中涉及的理论有创新扩散理论和知沟理论。
技术接受模型是 1989年 Davis 运用理性行为理论研究使用者对资讯系统接受时所提出的,目的是对电脑广泛接受的决定性因素做出一个解释说明。该模型提出了两个主要决定因素: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 认为系统使用是由行为意向决定的,而行为意向由想用的态度和感知的有用性共同决定,感知的有用性由感知的易用性和外部变数共同决定,感知的易用性是由外部变数决定的。外部变数包含系统设计特征、用户特征、任务特征等,为技术接受模型中存在的内部信念、态度、意向和不同的个人之间的差异、环境约束、可控制的干扰因素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
美国学者罗杰斯提出创新扩散理论,认为创新扩散是一种基本的社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观感受到的关于某个新主意的资讯被传播。通过一个社会构建过程,某项创新的意义逐渐展现。结合该理论
在研究中发现, 在中老年人中被广泛的扩散使用是一个必有的社会过程。在该过程中使用者使用的顺序是有早晚之分,早期采用者在进行使用后,到一定时间的采用情况快速增长进入起飞阶段。使用到达了一定阶段就会和后期采用者一起进入创新。
对于的使用会分为早期采用者和后期多数跟进者。那些学历高、身处多个社交圈、容易接受新事物的中老年人就是早期采用者。 相较而言,因为子女、亲戚朋友早先使用或者工作需要而被带动使用的中老年人体就属于后期多数跟进者。
1970 年提挈纳等人提出知沟理论,认为“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人通常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更快速的获得资讯,因此,大众媒介传播的资讯越多,两者之间的知识差距越大。”在研究中老年人使用的原因中发现,使用者使用的时间不同,说明使用者有使用的先后顺序之分。早期使用者一般是与
社会接触较多,有广泛的活动范围和频繁的人际交往。他们具备一定的受教育水准,阅读和理解程度较高。所以他们会相对主动接触新事物。晚期使用者相对于早期使用者来说,没有较多的社交圈,以此对于社会过程中新事物的接受速度会慢一点,教育程度不高,使用社交媒介的时间会晚一点被动一点。
根据技术接受模型理论相关研究文献所述,虽然女性的系统使用能力普遍低于男性,但是在如今
普及后,与男性同等的系统接受条件下,女性的使用意愿会更强。例如,相比于男性,女性可能更有亲和力,喜欢以转发连结和电子贺卡等多种方式与好友交流,因此可能比男性发送的讯息形式更多样。同时,女性由于在乎自我形象的塑造,可能会更愿意更改自己的网络社交形象,例如更改网名、头像、朋友圈封面和个性签名等。经以上分析,提出以性别为变量的假设:
H1:中老年女性相比男性在社交网络中更愿意改变自己的形象
其次,如今中老年人由于在他们年轻时的人生经历,在中国社交语境下,其教育程度层次不齐。因此,根据创新扩散理论中的采用时间线可以看出,受教育程度很有可能成为分划创新者、早期接纳者、早期大多数、晚期大多数和滞后者这五种角的原因,也许教育程度越高的人为了提升自我或者成为意见领袖,他们越愿意长久地使用新型媒体。并且由于知识贮备更多,教育程度高的人会更加关注和使用新型媒 体的功能,甚至思考其中的意义所在。根据相关文献所述,虽然文化程度对用户资讯发布的态度没有明显的影响经过以上分析,但却不能确定教育程度是否对使用意愿有影响。经过以上分析,可提出以教育程度为变量的假设:
H2a: 中老年人教育程度越高,使用的时间越长H2b: 教育程度会影响中老年人使用功能的意愿
以技术接受模型为基础的假设中老年人持续使用这种新型媒体与否,决定于他们的使用意愿。根
据早期技术接受模型的见解,认为受众是否感受到新兴系统的有用性与易用性是其使用行为意愿或态度的关键。 如今的技术接受理论中,感知有用性与易用性甚至直接影响着使用者的行为意愿。调查问卷将从“添加好友的方式”和“关注并使用功能的意愿”两种行为出发,试图出其与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的关系。
系统的感知易用性决定于外部变数,外部变数主要包含了系统的设计特征,也就是说在中,感知易用性可能决定于它运行方式的设计是否容易操作,例如“添加好友的方式”是否复杂,因此感知易用性可能影响操作方式,可提出以下假设:
H3:中老年人对的感知易用性会影响其添加好友的方式
其次,感知有用性决定于用户使用系统时是否提高了效率、提高的程度,在系统中,感知有用性可能会影响用户使用其中功能例如朋友圈、等的意愿,即如若感知有用性低,提
高的效率程度低,用户就不会太多使用这些功能,反之亦然。因此,感知有用性可能会影响中老年人使用功能的意愿,由此得出以下假设:
H4:中老年人对的感知有用性会影响其使用功能的意愿
三、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
此次定量研究采用滚雪球抽样。首先,由于中老年人是一个具有特征化体,这个年龄段正是具有庞大关系网的时期,例如曾经的同学因为网络的发达、先进的新媒体技术重新进行社交联系,人际关系开始回归,由此他们会十分乐意寻年龄相仿的人帮忙定位更多的样本;其次,由于研究者的地域限制,不便于定位大量的样本,所以采用这种口耳相传的传播方式会使抽样过程更 加快捷。预计将从中老年人的母体中抽取300人作为样本。
H1:中老年女性会比男性更愿意改变自己的网络社交形象
在假设 H1中,自变量是性别(特指社会性别,分男性与女性), 因变量是网络社交形象,在中,社交形象包括个人头像、朋友圈封面、个性签名和网名。研究者界定了频率来测量“改变意愿”的程度,同样,由于中老年人的记忆力较为薄弱,总量设置太短又不能实际显示出频率的多少,因此频率总量设置在半年内;每个人对频率概念的界定不一,研究者设置范围包括“经常(大于 6 次)”、“一般(4-6 次)”、“很少(1-3 次)”和“从不”。
H2a:教育程度越高的中老年人使用的时间更久
在假设中涉及的自变量主要是教育程度,调查问卷会通过学历测量教育程度的高低。其中,学历包括“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和“大学及以上”四个阶级。 使用时长的长短以总共使用的时间(从开始到现在)和日均使用时长叠加计算。总时长包括“1 年及以下”、“2 年”、“3 年”和“4 年及以上”;
日均使用时长有“1 小时及以下”、“2~3 小时”、“4-5 小 时”和“6 小时及以上”等。
H2b:教育程度会影响中老年人使用功能的意愿
假设中的因变量为教育程度,界定方式与假设 H2a 一致。在H2b中,测量“使用意愿”的方式稍有不同,一是同样设置了“频率”相关的题目,测量样本自主关注功能的意愿程度,范围包括“一周 及以内(经常)”、“一月及以内(一般)”、“大于一个月(很少)”和 “从不关注”。二是利用多选题选项分值叠加的方法测量样本使用功能程 度(使用意愿),列举的功能有单独聊天、聊、视频聊天、语音聊天、朋友圈(包括原创或转发)(包括浏览与转发)、新型网络社交(摇一摇、附近的人、漂流瓶等)、钱包(包括红包、 电影票、转帐支付等)、游戏和其他。
H3:中老年人对的感知易用性会影响其添加好友的方式
在假设中的自变量是样本对的感知易用性,问卷采用五级量表(1-5)测试性质的强度,感知易用性包含“聊天功能使用方便快捷”、“聊天功能操作简单”、“朋友圈功能使用方便快 捷”、“朋友圈功能操作简单”、“其它功能(如钱包、扫一扫、 游戏等)使用感觉流畅”、“其它功能(如钱包、扫一扫、游戏等) 操作简单”、“设计功能全面”和“的设计关注用户使用体验” 等八项具体形式。
H3 因变量为添加好友的方式,在中,实际指“号或手机号精准查”、“附近的人”、“摇一摇”、“内添加(熟人)”和“内添加(旅游、公务等)”五种形式,使用五级李科特量表测量样本是否会以这些方式添加好友。
H4:中老年人对的感知有用性会影响其使用功能
的意愿
在假设中的自变量是样本对的感知有用性,测量方式与假设H3 一致,研究中的感知有用性指“聊天提高了交流效率”、“聊天促进了社交生活”、“朋友圈促进了社交生活”、“公众 号提供的资讯丰富”、“提供的实用资讯”、“提供的实用资讯”、“使用改变交流方式”、“使用改变资讯获取方式”与“的设计用户使用实用程
度”等八项具体情况。
数据分析
H1:中老年女性会比男性更愿意改变自己的网络社交形象。在假设H1b中,问卷对男性和女性在半年内更换个人头像、朋友圈封面、个性签名、名字四项内容的频率进行测定,我们通
为什么换不了头像
过对频率赋值来计算得分。
数据分析所需要的公式
由于这几种网络社交形象的改变可能存在差异,所以研究者采取分开计算的方式验证性别对改变各类网络社交形象的影响。由公式可得到下列结论:在更换个人头像频率上,计算得 S p2=0.36,t=4.4;在更换朋友圈封面频率上,计算S p2=0.27,t=1.59;在更换个性签名频率上,计算得S p2Sp2=0.36,t=2.06;在更换名字频率上,计算得S p2=0.19,t=4.29 。当 α=0.05,自由度df=1
78 时,通过对 t 值的验证,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更换自己的个人头像、个性 签名和名字(网名)。所以假设 H1成立。
H2a:教育程度越高的中老年人使用的时间更久问卷中第一题和第二题分别对开始使用的时间和平均每天使用的时长进行了测量,研究生通过对被测人员的教育程度进行赋值,计算两个变数之间的相关性。由公式可得到下列结论:在第一题中,教育程度x1=2.52 x2=1.72, 计算得出S p2=0.44,
t=17.4 。t大于于临界值±1.95(α=0.05, df=178 ),所以教育程度对开始使用的时间有显着影响,教育程度越高,开始接受媒体 时间越早。
在第二题中,教育程度 x1=2.52 x2=1.38, 计算得出S p2=0.56,t=19.32 。t大于于临界值±1.95(α=0.05,df=178 ),所以教育程度 对使用日均时长有显着影响,教育程度越高,平均每日使用时间 越长。所以假设 H2a成立。
H2b:教育程度会影响中老年人使用功能的意愿在问卷第七题中,赋值设定最常使用的功能越多,累计得分越高。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得出平均得分为 4.37,标准差为3.17。代入教育程度的数值进行比较,计算得出S p2Sp2=5.16, t=3.42 。t大于临界值±1.95(α=0.05, df=178 ),所以教育程度对使用 的功能数量有显着影响,教育程度越高,平均使用功能的数量和意愿越强,假设
H2b成立。
下转第186页
184
抓住改革的时机,抓好医疗活动与全社会的健康教育两方面工作,向社会各层面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有利于促进医院文化理念建设,有利于缓解医患卫生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有助于增强医患双方的信任心。
2.公立医院在管理中引入营销管理,与患者建立稳固互信的关系。
营销管理有助于公立医院进行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以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公立医院的品牌推广也利于加强与民众的交流,扩大公众认知度,改善医患关系中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三)医疗数字化建设,助力“医患命运共同体”建设,增强医患双方的 “感受心”。
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推动了远程医疗、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异地就医结算等信息化建设,为方便患者就医,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增强患者体验感,增强医患双方的 “感受心”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1.探索医院信息系统以“收费和医院管理为核心”的传统医院信息系统(HIS)慢慢向“以患者和提高服务质量为核心”的临床信息系统(CIS)上转型升级。
2.加强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管理。目前医疗健康数据的获取和储存技术已经基本成型,但是目前公立医院信息“孤岛”情况严重。未来需要将有相关性的数据整合在一起,最终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的医联体,从而实现“让信息多跑路,病人少跑路”的目标。
(四)加强医护医学人文教育,形成医患命运共同体的医院文化,全面体现医护人员的“善心”。
医学人文将成为医院间竞争的软实力,是现代医院成熟的标志。公立医院应该持续不断的加强医学人才的人文教育,人才
培养始于专业信息、专门知识、技能,抵达医患共情。临床医学的最高境界是情与理的交融,加强医护专业技术素养和医德医风培养,逐步形成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医院文化。
“公心”是基础,“感受心”是方法,“信任心”是境界,“善心”是灵魂,缺一不可,共同作用才能实现公立医院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的有效途径。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仅仅靠公立医院自身改革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从公共卫生体系、医疗保障制度到舆论氛围、法治环境,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通过各界的努力,才能维护良好安全的医疗卫生服务秩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才能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孙福川.医学人本论: 医患和谐的伦理之根——— 兼论“医生也是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9,32( 9) :1103 -1108.
[2]刘云章,赵金萍,戴晓晖,等.患者何为:在“医患 命运共同体”构建过程中[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9,32( 9) :1099 -1102.
[3]黎志敏、徐翻翻、章桦、肖则兰、王萍.解决医疗纠纷第三方处理模式的探索与创新[J].医学与哲学,2013,34(10A):23-27.
[4]周一思.影响医患关系的不和谐因素分析与对策[J].中国医院,2011(15).
[5]刘雅娟,倪君文,黄玲萍,等. 基于DRG的医院病种成 本核算实践与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2019,39(8):54-56.
本文为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类别:一般课题,课题编号:2020051)研究成果,课题名称为“后疫情时代公立医院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途径研究”。
H3:中老年人对的感知易用性会影响其添加好友的方式
通过对感知易用性矩阵量表的资料分析,得出其标准差为 0.99,平均分为 4.1;而添加好友方式的标准差为 1.83,平均分数为 3.19 。由公式可得到下列结论:计算得出S p2=2.16, t=8.27 ,t 大于临界值±1.95(α=0.05, df=178 ),所以感知易用性高低会影响其添加好友的方式的多样性。假设 H3 成立。
H4:中老年人对的感知有用性会影响其使用功能的意愿问卷第 9 题的量表对的感知有用性进行了集中测量,通过对感知有用性与使用功能数量和关注新功能频率的测量,得出感知有用性与使用功能意愿之间的关系。由公式可得到下列结论:
在功能使用数量方面,使用功能平均得分为 4.37,感知有用性平均得分为 4.16,得出 S p2=5.45, t=0.47 ,t 大于于临界值±1.95(α=0.05, df=178 ),所以感知有用性对使用功能数量无显着影响。在关注新功能方面,关注频率平均得分为 1.49,感知有用性平均得 分为 4.16,得出S p2=1.28, t=20.54 ,t 大于于临界值±1.95(α=0.05, df=178 ),所以感知有用性对用户关注新功能频率有显着影响。
四、研究结论
通过对问卷资料的分析,我们对研究假设分别进行了检验。 在性别变数的研究中,中老年女性会比男性更愿意改变自己的网络社交形象,尤其是个人头像、个性签名和名字三种社交形象;而在向微
信好友发送资讯的形式中,性别因素不会造成明显差异,中老年人男性与女性发送讯息的形式基本相同。
在教育程度变数的研究中,中老年人的教育程度与其开始接受并使用的时间早晚成正相关,这一结果同时与创新扩散理论提出的情况基本吻合。而且中老年人体中,教育程度越高的人日均使用的时间越长。此外在功能的使用程度上,教育程度越高越高的中老年人平均使用功能的数量和意愿越强,越容易接受与使用新媒体功能。
以技术接受模型为基础的变数研究中,感知易用性高低会影响其添加好友的方式的多样性,说明中老年人会因为功能的容易使用程度改变添加好友等使用行为的方式。中老年人对感知有用性的高低不 会影响其使用功能的数量,而对是否高度关注新功能有明显影响;说明中老年人不会因为有用程度改变使用的功能,但认为感知有用性高的中老人会更倾向于关注新功能的更新。
参考文献:
[1] 李宝库卢文君 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用户量化自我持续参与意愿研究[J].
情报探索. 2021,(02):1-7
[2]吴凤娟 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中老年人应用网上政务服务的影响因素分析.电子商务.2019(11):45-
48
[3] 谢新洲,刘京蕾,安静 用户特征对信息发布的影响[J]. (2015)
[4] 刘卓雅 性别差异对使用意图的影响研究[J]. 华中科技大学 (2014) 24
[5] 郭镇之等(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五版)(原作者:Werner J.Severin & James W.Tankard,Jr.)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
[6] 鲁耀斌,徐红梅技术接受模型及其相关理论的比较研究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 22.2
上接(第184页)
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