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高一政治第二框国家宏观调控
第一篇:教案:高一政治第二框 国家的宏观调控
第二框
国家的宏观调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国家宏观调控的含义;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并能运用本框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在不同时期所采用的不同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辩证观点看问题的能力;利用课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看待市场经济的作用;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理解党和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积极参与国家的经济建设。教学重点
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教学难点
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式和学生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那么请问同学们,什么是市场经济呢?市场经济的优越性是什么?
(生)
很好,从上节课中,我们学习到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它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也就是说,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到了积极地作用,但是,市场的调节作用是不是万能的呢?如果不是万能的,我们又应该怎么做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第二框 国家的宏观调控,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52页,并看一下前面部分内容
一、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
我们都知道,市场是通过价值规律这支无形的指挥棒来调节资源的配置,我们搞市场经济要遵循价值规律,才能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所以我们把价值规律称做“看不见的手”。而市场对资源的调节作用是通过价值规律实现的,所以我们也把“市场调节”称做“看不见的手”。但是如果仅仅靠市场来调节资源,那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我们首先来看两个情景假设:
情景假设一:离消防部门远近不同的两个地方同时发生了火灾,双方都有打了119报警,假设只能出动一辆消防车,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消防部门与受灾方讨价还价,会出现什么后果呢?
(让学生推测后果:如让市场调节,受价值规律支配,在这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哪一方出的价钱高,就救哪方。)这显然是不行的,所以这种情况是市场不能调节的。
情景假设二:的高额利润,如果让市场来调节,会出现什么后果呢?(学生推测:受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作用,刺激大量的人,,结果给公民,国家带来重大的损失。)所以,这种产品是不能让市场来调节的。
结论:从这两个情景假设可以看出,有一些公共消费的供给市场是不能调节的,如消防、治安、环保等;再有一些特殊的产品,如、不健康书刊、支弹药是不能让市场来调节的,因为这会给社会的稳定、公民的健康、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带来严重的损害。这也就说明了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
有的同学可能会想,市场虽不能调节以上领域,但这毕竟是少数,那么我们来看一看,即使在市场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如果只有市场孤军作战,那又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发生呢?
现在我给大家讲个故事:
有一段时间由于市场上鸡蛋供不应求,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市场上每公斤卖6元5角。人们在高价驱使之下纷纷投巨资养鸡,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当时全国有多少人在养鸡,也不知道鸡蛋的市场容量是多少,人们好不容易等到自己的鸡可以生蛋的时候,市场上的鸡蛋已经供过于求,此时鸡蛋的价格急转直下,每公斤鸡蛋也只卖3元钱,连饲料钱都赚不回来。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纷纷把鸡宰来吃了,谁知,等到他们把鸡载完后,此时的鸡蛋价格又恢复到了每公斤卖6元5角。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
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后,说一下,人们纷纷投巨资养鸡是受什么规律支配的?(生)
很好,是受价值规律调节资源配置
那么,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市场的调节作用有哪些弱点和缺陷?它们有什么危害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
2.市场有其固有的弱点和缺陷
我们先来学习市场调节的自发性,自发性的含义是什么啊?(生)
从故事我们中可以看到,鸡蛋价格较高时,很多人看到有利可图,就自发地想去养鸡卖鸡蛋赚钱,这就是市场调节的自发性。他们这样做,就有可能产生一些不正当的经济行为,比如:前几年出现的红心鸭蛋,生产者为了使鸭蛋黄变红,就注入苏丹红,这就会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也损害了合法经营者、依法纳税者、诚实劳动者的利益,从而有可能引起社会各阶层收入的扩大,甚至造成两极分化,不利于市场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在利益的驱动下,很多人都忙着去养鸡、卖鸡蛋,但是由于他们力量单薄,分散经营,无法知道市场需要多少鸡蛋,加上人们是自发的去投巨资养鸡,所以,他们投巨资养鸡的行为必然是盲目的,也就是说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这种盲目性必然会带来资源的浪费和经济的波动。大家看到课本53页的漫画“一哄而下”,这同样也说明了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
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必然导致市场调节的滞后性,那么什么是滞后性呢?(生)像故事中提到,首先是鸡蛋供不应求---导致鸡蛋价格上升---人们作出决定(投巨资养鸡)---实现鸡蛋供求平衡---(人们继续投巨资养鸡)供过于求---价格下降---人们作出决定(宰鸡吃肉)---鸡蛋供不应求---价格上升,那么这种调节必然需要一个长短不同的过程,有一定的时间差。所以说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
好了,现在请同学们看到课本54页中间小字部分的例子,给两分钟时间思考。问: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问题啊?
很好,同学们说的很正确,这个例子说明了国家对通货膨胀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弥补了市场调节的缺陷,有效地促使国民经济进入协调发展的轨道。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
二、国家宏观调控 1.含义
请xx说一下,什么是国家的宏观调控?
(生)国家的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这种调节是有目的的调节,如果我们把市场的调节想象成一只无形的手,那么国家的宏观调控就应该是一只有形的手,完善的市场经济离不开市场调节,同样也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只有无形的手拉着有形的手,经济才能快速而健康地向前走。大家看到课本54页,第二自然段,读一遍然后把它画下来。那么,国家一旦进行宏观调控,他想完成的目标有哪些呢? 2.主要目标
问: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呢?(生)
好,现在我们就来逐一进行讲解(1)促进经济增长
曾经说过“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经济的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因此,促进经济增长必然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也只有发展经济才能增强国家的
综合国力,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物质保障。所以,促进经济增长必然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
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经济增长,就必然会出现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不平衡的情况,当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时,往往会引起通货紧缩,导致物价普遍下降,这将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时,往往会引起通货膨胀,物价普遍上涨,社会经济秩序难以稳定。无论是物价普遍下降还是普遍上涨,都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那么国家的宏观调控的另一个目标就应该是(2)保持物价稳定
十六大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而且,如果失业率过高会给社会带来贫富两极分化、犯罪率增加等不良影响,对社会的稳定不利等。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必须要(3)增加就业。
下面就来学习最后一个目标(4)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首先我们就要了解,什么是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就是指,国家在对外经济关系中收入和支出的大体平衡,也就是我们说的进口和出口总额大体相等。出口大于进口我们就
称为贸易顺差,相反就称为逆差。现在我们就从顺差方面来分析:持续的贸易顺差会使国家的外汇贮备增加,拉动经济的增长,提高国家的国际形象,但是持续过高的贸易顺差也是一件危险的事。(战争例子说明)所以,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之一,有利于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
好了,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增加就业、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这四个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关系。世界上许多市场经济国家,都是把上述四个方面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这四个目标同时也表明,在市场经济中既要重视促进经济增长,又要重视保持经济稳定,如果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不重视经济稳定,就很容易出现大起大落,而大起大落必然带来浪费和损失。那么,国家要完成这样艰巨的任务,会采取什么样的手段呢?下面就共同来学习
三、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那么,同学们,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有哪些呢?(生)
那么什么是经济手段呢? 1.经济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