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的创新
我国GDP增速出现逐季趋缓,是三大政策变量调控的结果,未出乎人们的意料。下半年应坚持正确的调控方向,掌握好调控的节奏与力度,在确保社会能承受的经济增速前提下,继续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抓紧启动相关长期性的制度建设,特别是有关部门抓紧制定落实“非公36条”的细则;撬动国有资本存量,有步骤地出售部分国有股份,集中用于社保体系建设,救穷人、扩消费、促增长、稳社会,尽可能缩短结构调整和发展转变的痛苦期。
一、经济形势变化为什么如此之快
去年末、今年初,在国内货币供应过多压力前提下,出现了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地方债务系统性风险问题突出、银行资产质量面临较大风险以及通胀预期明显上升的情况。在此背景下,加强宏观经济系统性风险的管理,迫在眉睫。为此,从年初以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截至目前,调控效果正在逐步呈现。
GDP增长,一季度11.7%,二季度10.3%,增速减缓一个多百分点。同时国内多数机构预测,三、四季度的增速还将逐季回落,四季度可能回落至9%以下。其它一些经济指标也在掉头下行,特别是一些经济领先指标。
经济增速为什么会出现逐季趋缓、“前高后低”的趋势?这里既有去年增长基数的原因,更主要的是今年宏观政策主动调整的结果。之所以能推动经济形势在较短时间内向趋稳方向转变的主要因素,是三大政策变量:一是房地产政策,二是地方融资平台整顿,三是限制过剩产能、能耗的政策。配合这三大政策的落实,央行在资金关口上,牢牢按7.5万亿信贷规模目标进行控制。在操作技术层面,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是,中国银监会“三办法一指引”的贷款管理模式的新变化,使贷款的派生系数明显下降,实际起到了央行紧缩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的调控作用。
但是从经济趋势和发展方向看,尽管宏观经济增长出现逐季趋缓、“前高后低”的态势,前一段时间,国内外多数机构的预测是,全年的经济增长仍能保持在9%~10%的区间(IMF预测为10.5%,OECD预测为11.1%)。CPI的上涨将在第三季度见顶,全年上涨介于3.1%~3.4%之间,不会出现失控状况(近日,高盛等一些机构在陆续下调对全年CPI的预测指标)。应该说,目前这种发展趋势既是市场早已预料的,也是宏观调控政策的成果,是正常的、合理的,体现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结构调整的意图。从趋势看,明年经济增长形势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将甚于今年。尽管明年的增长压力将甚于今年,但是今年从总体上看,经济出事的可能性很小,相对而言,仍然是给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
难得的机遇。因此,下半年的政策趋向,应坚持上半年调控的正确方向不动摇,坚持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连续性、稳定性、灵活性和针对性”的原则,同时密切关注形势变化,在确保社会能承受的经济增速前提下,进一步把握好调控的节奏、力度,继续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通俗讲,调控的方向要坚持,调控的技术要灵活。
二、继续坚持回归常态的货币政策
基于去年新增贷款高达9.5万亿,增速约31%的状况,年初央行提出今年新增贷款控制在7.5万亿,增速为18.8%。应该说此增速并不慢,货币政策仍是适度宽松的。因为在2004~2022年的5年中,GDP呈两位数增长,贷款平均增速才13.8%。今年GDP若为9%左右,贷款增速比前五年平均仍高出五个百分点。
因此,下半年必须仍坚守年初提出的7.5万亿目标。需要注意的新现象是,在严格控制贷款后,最近急速发展的、以“银信合作”形式的融资动态。截至5月底,“银信合作”规模已达2万亿。对此,必须加以监管。因为在30年改革开放历史中,这方面教训太深刻。历年几次宏观失控、经济过热,往往都是控制了银行贷款,却疏忽了非银行贷款形成的市场融资。
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
关于利率政策。针对我国已连续7个月的负利率状况,应给出正利率的信号。但是,为防止在经济增速下滑时一次性加息给市场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不如乘势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允许存款利率适度上浮(实际上各银行已在变相上浮)。
关于汇率政策。最近启动的恢复弹性的汇率调整,海内外各界反应较好。下半年应按有关部署,在做好相应的过渡性安排后,按照官方对外说的汇率制度改革方向予以实施,进一步增加汇率的弹性。这既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稳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逐步推进,也可从总体上减轻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压力。
三、精细操作地方融资平台的整顿事宜
中国经济在去年全球范围内的率先复苏中,地方融资平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据初步统计,省、地、县各级地方政府约8000家融资平台,约有7.3万亿的银行贷款,相当部分由各级地方人大、政府作了“不合法”的担保,现正在清理过程中。清理中,要求各级政府重新落实、追加担保。不能追加的,银行将停止继续贷款。以中国的国情完全可以想到,全国有相当部分的项目贷款,相关地方政府是难以追加担保的(特别是有些项目的贷款付息、担保,是以未来土地收入的不断增加为前提的,而现在房地产又在整顿中,地方收入会相应
减少)。其结果,已开工项目的后续贷款被中断,半拉子工程及银行不良贷款将涌现。
为此,对地方融资平台的整顿,切忌简单化,一定要进一步做好实地调研,真正寻到尽可能减少引起经济震荡的办法,分类处置,精细操作。可以考虑,在要求各地政府想方设法追加有效担保的同时,调整政策,引导它们用好我国民间资金充裕的优势,用好市场力量。通过资产置换、债转股、股权转让以及变卖政府在其他金融机构控股的股权等各种方式,妥善处置好担保、还本、付息工作,在做到控制新开工项目的同时,对已开工的项目,尽可能不让其资金链中断。同时,对有条件的地方,按照市场规范操作,在向社会公布独立、健全的财务信息基础上,鼓励发行市政项目债券,筹集建设资金。
四、坚持房地产市场的正确调控方向
上半年房地产调控的目标是清晰的:要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切实解决城镇居民住房问题。其政策效应也在逐步体现,估计到九十月份,效应将进一步凸显。但是,目前市场上(包括部分地方政府)仍有相当大的力量,认为中央政府出于GDP增速下滑的压力,又会改变政策,届时房价会有更大的反弹。因此,不少人对中央政策的坚定性,持观望与怀疑态度。为此,建议下半年的房市调控政策:
1.应坚持上半年的调控方向:抑制投资、投机购房,加快社会保障房的建设。为了消除市场的观望与怀疑,确保中国房市的健康发展,首先应该做的一件事是,认真反思中国十几年房市发展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向社会明确,中国房地产市场要坚持以消费品为主导的健康发展方向。中国要学德国、新加坡模式,而不是学美国、英国模式,不要把房地产市场引导到投资市场、资产市场的道路上。要打破市场上用分析股票市场、资产市场的思维来分析房地产市场波动的幻想。目前,中国房市的矛盾焦点,集中表现在房价上,但是背后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中国房市到底应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方向的问题。对当前政策取向态度的截然不同,其实质也是涉及房市的发展方向和道路问题。应以这次调控为契机,进一步明确消费品为主导的发展方向,同时抓紧长期化、制度化的建设,包括土地供应、保障房与租赁房建设、财税政策和商品房开发监管等。通过制度的完善,今后应做到政府对房市的管理,不应该也不会再去盯着某一时期的房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