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_绻±辑
历史时期辽河流域的开发与地理环境关系
郑川水
1983年秋谭其釀教授在辽宁大学的学术
讲演中,曾提出了研究辽河流域历史地理的
创议。近几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
发展与辽东半岛开放地区的设立,辽河流域
的历史地理环境研究已引起学术界的关切。
开展本课题研究,对开发辽河流域资源、振兴
経济与改善地理环境都是很必要的。
马克思主义从来认为,研究与探索虞社会
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时,应当注意
到“在经济关系中的还有这些关系赖以发展
的地理基础”①。探讨历史时期辽河流域的经
济开发,仍然非从考察这个地区地理环境的
特点和变化不可。
众所周知,在历史上辽河流域曾是东北
文明的发源地,而今天又是中国辽东半岛经
济开放地区的依托与腹地。这都是与其具有
的地理环境优势紧密相关的。据地质学研究,
辽河流域的地质基础奠定于中生代后期的燕
山运动。其后,又经历了流域内最后一次的大
的构造运动——喜马拉雅运动——形成了现
代辽河流域的地貌。从整个辽河流域看,其
东西两翼山地丘陵抬高,而中部拗陷区则大
幅度沉降。这种地貌特点,使得东北南部除
了鸭绿江流域及独流入海诸河而外,大部分
河流都为顺向或切成横谷,呈辐合状水系,向冯季昌辽河下游汇集注入辽东湾,使得辽河成为境 内最大的水系。流贯于本境的辽河全长1,430 公里,整个辽河水系包括辽河、浑河、太子河、 绕阳河,流域总面积228,960平方公里②。辽 列流域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境内降水 諒点和气温特点很适合多种生物生长,而且 高温和多雨同步、降水适中、年变率不大,是 东北具有农业生产优势的地区。据东北古植物抱粉研究分析,辽河流域 最后一次冰期结束后,虽然气象的相对干旱 和湿润的变化依然存在,但明显的气候变化 周期在此时已趟向缓和,气候环境与生物活 动已与现代相似③。辽河流域在东北地区纬 度靠南,水份及热量供应比较充足。整个流 域气溫分布大致与纬度平行,年平均温6。一 109,比吉林、黑龙江省高出许多。其降水量 大部分地区平均量为500-700毫米,是东北 降水量丰富的地区④。渤海湾沿岸,由于海面 狭小夕背后又系广阔平原,因而降水量并不显 著增加,使得辽河平
原雨量南北分布也比较 平均•辽河流域的日照时间年平均约2700小① 思格斯:《致瓦•博尔吉乌斯>(1894年1月25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198页。② 参见测绘出版社1987年1月第一版《辽宁省水系、 主要河流特征图",辽河总流域西积含浑太河、绕 阳河及闭流区为228,960平方公里。③ 《辽宁省南部一万年来(8然环境的演曼«中国 科学沁977年第6期。④ 《东北地区经济地理>21科学出版社,1959年 版。
时以上,其中西辽河流域及辽南地区更高达2800小时①,这对水果及其它农作物的生长也是极为有利的。由此可见,在古代生产力水平低和人们较多依赖自然的条件下,辽河流域的这种优越的地理环境,使它成为东北古老文明的发源地是毫不奇怪的。
在我国北方文明发展史上,辽河流域是我国东北经济较早开发的地区之一。由于辽河流域属于暖温带,雨量较足,气候温和,而古代的大辽水及其支流的小辽水其靠山近水的台地又较适于原始人类居住,因此多年来我国考古工作者在辽河流域发现和发掘许多原始社会居民点,获得了包括石器、骨器、陶器在内的多种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及精美的装饰艺术品,说明古代先民早自东北文明史的黎明时代,已经在辽河流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1984年考古工作者在位于辽河口附近的营口金牛山,已经发现了与周口店北京猿人时代相当的遗址②。这处遗址除出土较丰富齐全的古人类化石外”还出土有棕熊、变种狼.肿骨鹿、犀牛、河狸、獄猴等二十多种动物化石以及各种石器、骨器和零星的灰烬③。近年来经过对该遗址洞穴抱粉分析,发现第6层中含有大量的风尾蕨菌抱◎据推断,这种风
尾蕨抱(pteridaceae)一般多生长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这种抱粉组合说.明当时辽河流域具有温腰湿润的气候地理环境的特点。该遗址出土的中国鬣狗、硕獄猴.三门马、梅氏犀等还说明附近地区有茂密的'森林,而大河狸化石的发现,还说明金牛山地区存在有沼泽和河流④。尤其值得注意的,金牛山遗址洞穴中出土的所有石、骨制品,无论是原料、制作方法,还是器形和种类,都可以看出当时人类有意识加工和使用的痕迹。从以上最新的科学发现表明,东北古人类的一支已经在辽河下游的营口地区劳动生息,从事较原始的采集狩猎活动。
到了新石器时代,辽河流域中下游平茨地区又岀现了以今沈阳地区为中心的新乐农业文化。该文化的分布除以今沈阳北郊的新乐遗址一带黄土高地外,在新民县则分布于辽河西岸的高台子、金五台子以及辽中县的法哈牛、偏堡等地。这些遗址都出土了相当丰富的反映定居农业的珍贵文物,在新乐文化遗址夕发现了二十多处半地穴式房址。最大的一处建筑为95.64平方米,中间设有隔墙,是50多根支柱支架建造的半地穴式的木构建筑。屋内中间还设有直径1.3米以上的中心火膛。有些房址的柱洞较深,也有的柱洞较浅,但已使用不同类型的石头垫底,这是现代柱基础的雏形,也是较长期定居农业生活在建筑上的反映。新乐遗址仅二号房址就出土石磨盘、磨棒五套,又出现了炭化谷物。该炭化谷物用光学显微镜做形态观察,取野生高粱'栽培种白砂谷、栽培种大黄黍做分析对照,比较了炭化谷物的籽粒大小、形态,胚的大小和形状,以及颖壳形状和纹理,认定为与东北大黄黍相似,应为黍类⑤。这些情况表明,辽河流域中部平原区已有了较发达的农业。
-
从大量发现的文物考古资料看,古代辽河流域经济的开发与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是与新乐农业文化的出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辽河流域末次冰期的消失,气候转暖,温暖湿润的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古代早期的农业开发提供了优良的物质条
-①《东北地区经济地理》21頁,科学出版社」959年風
-②1985年8月北京犬学金牛山猿入化石科学鉴定书,转引自《辽海春秋"第340页。
③《金牛山遗址的新发现》,《辽宁大学学报"985年
第2期。
④《辽河流域生态环境资料摘抄"46页。
⑤《关于新乐出土炭化谷物形态鉴定初步结果“
<新乐遗址学术'讨论会文集》35页。
50
件。古代东北先民正是在这种地理条件下,在开发辽團流域的艰苦斗争中不断取得进步的。随着原始
生产经验的积累,古代东北先民不但学会磨制石器,制作陶器,建筑房屋,而且在辽河流域开创早期的谷物种植业,促进了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氏族部落组织的日趋完善。新乐农业文化在辽河流域的开始,是古代东北地区开发史上的转折点,它是古代东北向现代文明世界迈进的鲜明标志。
近年来随着辽河流域基本建设的开展,通过对大量岀土考古文物的研究表明,古代辽河流域并不是封闭式与外界隔绝的地方。相反,由于本区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它很早就成为东北各族与中原内地联系的枢纽。在这种背景下,古代辽河流域文化自古以来就具有多民族相互渗透吸收的特点。继著名的新乐农业文化之后,辽河流域崛,起的青铜文化,就是作为古华夏族的燕文化与东胡族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晶而名闻于世的。
辽河流域的青铜文化出现较早。地处辽河中游的新乐文化遗址上层出土的器物表明「这一文化后期已进入青铜时代,最初的青铜器是由股周文化传来,后再进行自造”①。就新乐遗址上层出土的生产工具看,石器多见直背弧穿孔长形石刀,还有磨制较粗的石斧、石锤、石磨棒和棍棒头。在新乐遗址第一地点还发现青铜斧一件,双范合制、束腰、扇形刃,上部凸弦纹一周②。在同遗址的第五地点又发现铜环首刀残段一件,一端有园环③。更令人注意的是,新乐遗址上层文化还出土有大量以鼎、鬲、甌等三足器为特点的生活用陶器。这些三足器的形制,大小款式虽各不同,但除附加堆纹外,基本为素面,陶质为夹砂红褐陶。鼎、鬲、甑等三足器早期分布于黄河流域,其后向北传播,并成为燕山南北地区盛行的炊器,是我国北方华夏族燕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沈阳新乐遗址试掘报告》在阐述新乐
上层文化遗存的性质时指出:“这一文化在广义上属夏家店上层,它的年代上限可至殷周,下匠可至春秋、燕秦之前”④。根据这一科学年代的判断和出土器物的特征看,沈阳新乐遗址上层文化是辽河流域早期青铜文化的代表,新乐三足器陶器的发现,更证明这里的文化与华夏族燕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考古发掘情况看,在早期青铜文化时代,中原与东北各族进行文化联系的纽带是辽河流域,中间人可能是向东迁移到辽河流域居住的属于华夏族的燕人。
除了华夏族的燕人外,青铜时代进入辽河平原的还有原来分布于辽西北一带的东胡人。东胡族是我国北方的古老游牧民族,商周时期分布于西辽河上源南北地区。到春秋时代,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东胡族活动在燕国的北部‘南界大致在今长城东段,其活动中心地区巳扩展到今辽河流域西部地区。从今辽宁锦县乌金塘⑤、朝阳十二台营子⑥和内蒙宁城县南山根⑦等地所发现的相当于春秋时期的东胡墓葬看来,墓内出土的铜器有铜盔、铜戈、铜矛、铜刀、铜斧、铜離等青铜制品。尤其值得注意的,还都发现了与辽河平原郑家洼子青铜器墓相似的遗物一一
①②③④《沈阳新乐遗址试掘报吿《考古学报
*
1978年第4期匚
⑤<:辽宁锦县乌金芒东周墓调査记》,《考古"I960年
第5臥
⑥《辽宁朝阳十二台营子青铜短剑墓”,《考古学
二十大结束时间
报<1960年第1期一
⑦《宁城南山根进亡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的5年
第1期。
51
“两侧曲刃青铜短剑”。“曲刃剑”是1种古东棚族青铜兵器,早期分布于西辽河上源南北地区,以后向四周传播,它是我国北方东胡族文化的重要标志。辽河流域中部中原区郑家洼子青铜器墓出土的“曲刃剑”,证明这里的青铜文化与辽西东胡族青铜文化具有相同的特征,显然是随着东胡人进入辽河中下游地区传播而来的。
以“曲刃剑”为特征的郑家洼青铜文化,是我国考古工作者在辽河平原的重大发现。该文化遗址位于由辽河和浑河带来的泥沙冲积而成的平原西南部,东距沈阳站约5公里,南距浑河3公里。考古工作者曾在这个地区发掘多次。第一次在郑家洼子北边发现了一组青铜器,包括青铜短剑27件。所发现的短剑“两
侧刃部弧曲,中脊凸起,脊棱伸至距剑锋2.5厘米处,形制与翰阳十二台营子出土的青铜短剑近似”①。第二次考古工作者又在郑家洼子以南掘出一件青铜短剑出土的剑较第一地点出土的短,也没有发现附加的剑柄,且脊棱直通”②。最后一次是发掘郑家洼子的墓葬,其中发掘了两座单独埋葬的大型东胡奴隶主墓葬,出土了较多的铜剑、铜離.铜斧、铜戈、随身用马具、马饰和陶制生活用具等⑧。这批珍贵的出土文物表明,辽河中部平原适宜于农业经营的环境已对周围部落产生了吸引力,使得中原地区的燕人以及分布于西辽河流域的东胡部落,也纷纷迁居到辽河平原安家落户。以沈阳地区为中心的辽河中下游平原的人口增加,使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也更加迅速了。我国古代文献也开始出现了对辽河的记载©《吕氏春秋•有始篇》就明确指出工何为六川?河水、赤水、辽水、黑水、江水、淮水这里所说的辽水,就是指今辽河。主编《吕氏春秋》的吕不韦是战国末期人,这就说明至迟到战国年间,我国古代学者已将辽河列为六大著名河流之
的社会环境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为了减少游牧族对辽河流域农业区的骚扰,战国时的燕在今开原、新民一线筑有长城,后又在东北边疆,北接长城,南至沒水(今朝鲜清川江)修筑了障塞④。至秦汉时期,由于辽河流域政局稳定,更多的中原汉人,为了寻求的生活环境而迁居到辽河流域谋生。据记载,在秦统一六国战争时就有燕赵人民随燕王逃到辽东的;秦末战乱和西汉初年的燕王国叛乱时,又有一部分人逃入辽东;西汉末年王莽篡政以及刘秀绞杀河北义军时,又有“铜马诸贼散入辽西、辽东”⑤;还有人在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失败,中原军阀混战避难到辽东。随着辽河中下游平原
经济的开发和居民的增多,汉代在长城以南的辽河沿线已陆续设置了高显(今辽宁省铁岭县城)、望平(今辽宁省新民县安平堡南大古城子人辽阳(今辽宁省辽中县茨榆坨乡偏堡子古城八险渎(今辽宁省台安县东南二十里孙城子八辽队(今辽宁省辽阳市西南高坨子附近人房县(今辽宁省盘山县西牛古城子附近)、候城(今辽宁省沈阳市东南三十里古城子)等县级政区,最南的县已在牛庄附近⑥。因此,过去那种认为辽河中下游平原自古至清代中叶始终是一片广隹又严重的沼泽地的看迭是值得商榷的。
随着农业的开发与移民的増加,辽河流
①《辽宁朝阳十二台营子青铜短剑墓考古学报
*
1960年第1期。
②③《沈阳地区出土的青铜短剑资料》八考古»1964
年第1期。
④《汉书・地理志和
⑤《奉天逋志"卷1,4页。
®详见谭其菠教授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笫2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