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声中⼀岁除,春风送暖⼊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总把新桃换旧符.
岁除今向尽,春⾊即相逢。嫩叶抽赪蕊,新苔长翠茸。
今天是农历2017年的最后⼀天即岁除,今晚即是除⼣夜,过了今晚就是新春了。瑞发恩提前给您拜年,祝愿各位在新的⼀年⾥:万事如意。阖家幸福!
今天⼩编给您给您准备⼀些⼩知识,在您过节的同时增加些节⽇⽓氛。
除⼣的介绍
除⼣,⼜称⼤年夜、除⼣夜、除夜、岁除等。是时值每年农历腊⽉(⼗⼆⽉)的最后⼀个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指夜晚。除⼣也就是辞旧迎新、⼀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节⽇。与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也是流⾏于汉字⽂化圈诸国的传统⽂化节⽇。
除⼣因常在夏历腊⽉⼆⼗九或三⼗⽇,故⼜称该⽇为⼤年三⼗,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之⼀。民间最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奉祀。
农历⼀年的最后⼀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除⼣⾃古就有通宵不眠、守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等习俗,流传⾄今,经久不息,受汉⽂化的影响,除⼣也是汉字⽂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华侨的传统节⽇。
2007年,除⼣依《全国年节及纪念⽇放假办法》正式成为中国法定节假⽇,2014 年,除⼣依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放假办法》决定进⾏调整,不再作为中国法定节假⽇。
历史记载
据《吕⽒春秋·季冬记》记载,古⼈在新年的前⼀天⽤击⿎的⽅法来驱逐“疫疬之⿁”,这就是“除⼣”节令的由来。据称,最早提及“除⼣”这⼀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记》等史籍。
风俗习惯年夜饭
饺⼦
除⼣这⼀天对华⼈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天⼈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家庭是华⼈社会的基⽯,⼀年⼀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家⼈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的团聚往往令⼀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家眼看⼉孙满堂,⼀家⼤⼩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所付出的⼼⾎总算没有⽩费,这是何等的幸福。⽽年轻⼀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1]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桌上有⼤菜、冷盆、热炒、点⼼,⼀般少不了两样东西,⼀是⽕锅.⼀是鱼。⽕锅沸
煮,热⽓腾腾,温馨撩⼈,说明红红⽕⽕;"鱼"和"余"谐⾳,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年年有余"。还有萝⼘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烹油"。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馄饨、长⾯、元宵等,⽽且各有讲究。北⽅⼈过年习惯吃饺⼦,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的意思。⼜因为⽩⾯饺⼦形状像银元宝,⼀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时,还把⼏枚沸⽔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
贴春联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桃符等等,它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学形式。每逢春节,⽆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副⼤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增加喜庆⽓氛。这⼀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的提⾼,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都作了论述。
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较多,依其使⽤场所,可分为门⼼、框对、横披、春条、⽃⽅等。“门⼼”贴于门板上端中⼼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也叫“门叶”,为正⽅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
贴窗花
在中国民间⼈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性于⼀体。剪纸在我国是⼀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们的喜爱,因它⼤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装点得红⽕富丽。
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些⼈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福运,寄托了⼈们对幸福⽣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幸福已到”“福⽓已到”。中国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丰登、龙凤呈祥等。
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氛。年画是我国的⼀种古⽼的民间艺术,反映了⼈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燃爆⽵
烟花爆⽵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说。即在新的⼀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件事就是
燃放爆⽵,以哔哔叭叭的爆⽵声除旧迎新。爆⽵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氛,是节⽇的⼀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祭祖
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
祭祖
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跪拜。汉⼈祭祖,多半做鱼⾁碗菜,盛以⾼碗,颇有钟鸣⿍⾷之意。南⽅⼈流寓北京的,祭祖尤为隆重,⼤半是⼋碗⼤菜,中设⽕锅,按灵位设杯箸,在除⼣、元旦、元夜,都将⽕锅扇开,随时换菜。旗族⼈祭祖,满蒙不同,蒙古旗⼈供以黄油炒黄⽶⾯,撤供时炸以⾹油,蘸以⽩糖,另有风味。满洲旗⼈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蜡檀⾹,静肃异常。除⼣夜和元旦供素煮饽饽,上元夜供元宵,每⽇早晚焚⾹叩头,献供新茶。祭祖形式虽各不同,⼤半都是除⼣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亲朋之⾄近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不独慎终追远⾄意不泯,因其⼈敬其祖的美德,也借此保存了。
我国部分地区有⼀种除⼣上坟的风俗,称为送年⾷。上坟时间⼀般在除⼣的下午,⼈们把做好的年夜饭,送到亡故亲⼈的坟上,让亡故的亲⼈与⽣者⼀起享⽤除⼣夜的美⾷,从⽽寄托⼈们对亡故亲⼈的哀思。
挂灯笼
挂灯笼
挂灯笼
中国的灯笼⼜统称为灯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除⼣节前后,⼈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种喜庆的氛围。除⼣之夜守岁,门⼝挂着红灯笼,堂屋燃着熊熊的红⽕,点着蜡烛或油灯,⼀家⼈围桌⽽谈。
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是吃完年夜饭后,⼈⼈坐在
压岁钱
桌旁不许⾛,等⼤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孙在在新的⼀年⾥学习长进,好好做⼈。有的⼈家是⽗母在夜晚待⼦⼥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家是⼩孩⼦们齐集正厅,⾼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后伸⼿要红包。甚⽽追讨到爷爷奶奶的卧房,⼀齐跑到床沿,⼤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家抢掠⼀空,才呼啸⽽散。⽼⼈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节⽇禁忌
除⼣有很多的禁忌。如忌⾔⿁、死、杀等不吉字眼、忌打碎碗碟,忌恶声谩语,忌随地便溺,忌泼污⽔、灯油于地等。⼈们在⼤年三⼗到来时,⼀⾯欢度佳节,喜庆丰收,⼀⾯洗澡更⾐、打扫卫⽣,以驱疫病、除恶⿁。尤其是在年夜饭时,有更多的禁忌。
1、长辈给晚辈添饭加菜,如果吃饱了不想要,不能说“不要”,⽽是说“有了”;如果个别茶果吃完了,要说“吃兴了”或“太多了”,⽽不是直接说“没有了”……。这些吉利话是⼈们的“除⼣功课”,⼤⼈要教孩⼦说,否则新年不顺。
2、年夜饭就餐前,必须要先要准备供品祭祀祖先。请祖灵之前,家庭成员和物品必须齐全,否则就是说⼈不团圆、财不完整。祖灵请来之后,供桌两旁的座位,任何⼈不得占⽤,意为不能与祖先争座位;不得吵闹,更不准骂⼈,否则就是对祖先不尊敬;不得把喝剩的茶⽔泼在地上,以免混淆了浇奠与泼⽔;⼤祭祖灵时,不得⾼呼⼩孩的名字,以免⼤门外⽆主⿁魂听到后,造成⼩孩夭折。正式进餐时,⾮常忌讳别⼈来打扰的,特别忌讳有⼈来串门,因为这叫“踩年饭”,会使全家⼈不得安宁。
3、吃完年夜饭后,有除⼣守岁的风俗。全家欢聚⼀堂,围炉⽽坐,叙旧话新,畅谈美好的祝愿,寄希望于新的⼀年,因⽽通宵不眠。同时,要遵守⼀些守岁的禁忌,禁忌⼤声喧哗,以免惊醒恶魔;禁忌照镜⼦,以免见“恶魔”;禁忌将灯油泼地,倘若油味冲淡了酒味,“恶魔”便会醒来,导致祸害接踵⽽⾄;禁忌打碎器物,意谓着这年会有“破运”,补救⽅式是⽤红纸包起,⼝中念“岁岁平安”等吉祥话,并放在神案上数天,即可化解灾难。
4 、除⼣是去旧迎新的时候,尤其是惧怕疫病与恶⿁。
典故传说除⼣的传说
“⼣”的动漫标准像
话说古代有⼀只四⾓四⾜的恶兽——⼣,因冬季⼤雪覆盖⽽短缺了⾷物常到附近的村庄⾥去吃的,因其⾝体庞⼤、脾⽓暴躁、凶猛异常,给村民带来了很⼤的灾难。每到腊⽉底,⼈们都整理⾐物扶⽼携幼,到附近的⽵林⾥躲避⼣。
这⼀年,村⾥的⼈们在收拾东西逃⾛的路途中遇到⼀位年纪约七⼋岁的孩⼦,饿倒在路旁。有位好⼼的⽼婆婆将孩⼦救醒,并要这孩⼦⼀起上⼭躲避恶兽——⼣,这个聪明的孩⼦便与⽼婆婆⼀起跟着村⼦⾥的⼈来到了村后的⽵林⾥。由于冬季在⽵林⾥寒⽓逼⼈,⼤家冷得纷纷伐⽵盖房、烧⽕取暖。这个被⽼婆婆救来的孩⼦就好奇的问⼤家:我们这⽵林离村⼦那么近,就不怕⼣会来到这⾥吗?有位⽼⼈回答他说:“我年⼩的时候就随乡亲们来这⾥躲避⼣,雪很⼤的那⼏年因为它饿极了也追来过,可是它每次都看到乡亲们在这⽵林⾥伐⽵就匆匆忙忙的⾛了。”这个孩⼦想了想告诉⼤家:“我
因为它饿极了也追来过,可是它每次都看到乡亲们在这⽵林⾥伐⽵就匆匆忙忙的⾛了。”这个孩⼦想了想告诉⼤家:“我有办法除掉‘⼣’让⼤家从今以后不⽤每到腊⽉⾥就出来逃难。”⼤家听后都⾮常⾼兴,
纷纷问该怎么办?这个聪明的孩⼦告诉⼤家:多砍⼀些⽵节带着,今夜全村⼈都可以回家!在你们各家的门外挂⼀块红布,就好了,等到明天天亮之后⼣就再也不会来了。乡亲们半信半疑的听着这个孩⼦的话,由村⾥的⽼者带着各⾃回了⾃⼰的家。
很快⼊夜了,村民们由于害怕“⼣”会来没有⼈敢睡觉,除都在⾃家的门外悬挂了红布条之外,就来到村中间的空地上,守着⼀些从⽵林⾥带回来的⼀些碎的⽵节。天⽓寒冷⼤家点了⽕堆取暖,饿了就拿些吃的出来……⼦夜,便听到⼀声震天的巨吼,⼤家恐惧的缩做⼀团。这时那个聪明的孩⼦突然间站出来告诉⼤家说:“我去把他引来,然后⼤家就往⽕堆⾥扔我们守了⼀夜的碎⽵节。”
还没等还好⼼的⽼婆婆伸⼿去拽,这个孩⼦已经来到了村⼝,孩⼦看到⼣正在往村⾥硬闯,破坏了很多东西,于是他⼤声的叫到:你每年都来,害得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今天我⼀定要给你点厉害!!“⼣”听到孩⼦的叫声,便循着声⾳追来过来,可是它看到家家门墙都挂着红红的布条就没敢进,于是顺着孩⼦的声⾳忍着挨饿的肚⽪来到了村中央的空地这⾥。这时孩⼦⼤声地说:“乡亲们,往⽕⾥扔碎⽵节啊!!”,可是⼤家因为害怕早已经站在那⾥礓住了,这个瞬间“⼣”⽤他的⾓把孩⼦挑了起来重重的甩在了地上。村民们听到孩⼦落地的声⾳反应过来,纷纷往⽕⾥扔起了⽵节。由于是砍伐不久,湿湿的⽵节遇到旺⽕纷纷爆裂,噼⾥啪啦的响了起来!“⼣”听到这响声掉头⿏窜,没有再损坏村⾥的东西。
天亮起来了,“⼣”被⼈们扔到⽕⾥的⽵节爆裂时发出的声⾳吓跑了,住户家因为门前挂的红条,⼣没有进所以保住了,⼈们⼼中却⾼兴不起来。因为那个救了这个村庄的聪明的孩⼦被“⼣”挑死了。⽽这⼀天就是正⽉初⼀。这个聪明的孩⼦,他的名字就叫做“年”。
因为“⼣”没有死,所以每年的腊⽉卅⼗,⼤家都守着碎⽵节等待着,希望早⽇除掉“⼣”。可是⼀年年过去了,谁也没有再见过“⼣”,有的只是⼤家为防⽌“⼣”的到来燃放的爆⽵与门前挂的红布条,然⽽却给我们留下了这个传说与过年的习俗:腊⽉卅的夜⾥,⼤家齐聚⼀堂吃着年夜饭,⼀起守岁等待除⼣的钟声。放爆⽵,贴门联。等到天亮彼此⾛访邻⾥给予问候与祝福。初⼀早上乡亲们彼此⾛访看看相邻有没有受伤说⼀些吉祥客⽓的话。希望来年的腊⽉“⼣”不再来。
七郎射⼣
很久以前,有⼀个妖怪叫“⼣”。这家伙专门害⼈,特别是看见哪家有漂亮的⼥孩,晚上就要去糟蹋她。⽽后还要把⼥孩吃了才⽢⼼。⽼百姓对它恨得要死,但⼜没有办法。
重阳节放假吗是法定节假日吗有个叫七郎的猎⼈,⼒⼤⽆穷,箭射得特别好,喂的狗也⾮常厉害,任何猛兽都敢去⽃。七郎见百姓被“⼣”害苦了,就想除掉他。他带着狗到处“⼣”,来去始终没有到。原来“⼣”⽩天不出来,太阳落⼭后它才出来害⼈,半夜后⼜不见了,也没⼈晓得它住在哪⼉。
七郎“⼣”了⼀年,这天已是腊⽉三⼗,他来到⼀个镇上,见⼈们都在欢欢喜喜准备过年,⼼想,这个镇⼤,⼈多,姑娘也多,说不定“⼣”要来。他就镇上的⼈们准备商量,说“⼣”最怕响声,叫⼤家天⿊了不要睡觉。多些敲得响的东西放在家⾥,⼀有动静就使劲敲,好把“⼣”吓出来除掉。
这天晚上“⼣”果然来了,他刚闯进⼀户⼈家就被发现了。这家⼈马上敲起了盆盆罐罐,这家⼀敲,整个镇⼦也跟着敲起来了。“⼣”吓得四处乱跑,结果被七郎看见了。七郎放出猎狗去咬他,“⼣”就跟七郎和狗打了起来。⼈们⼀听外头杀起来了,都拿起东西敲得震天响。这时“⼣”有点⽃不过,想逃跑了事,哪晓得后腿被猎狗咬着不放。七郎趁机开⼸猛射,⼀箭就把“⼣”射死了。
从那以后,⼈们就把腊⽉三⼗叫“除⼣”。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守岁、放⽕炮,表⽰驱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天夜⾥不睡觉,熬夜迎接新⼀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密林中,⼈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性凶残,专⾷飞禽⾛兽、鳞介⾍⾘,⼀天换⼀种⼝味,从磕头⾍⼀直吃到⼤活⼈,让⼈谈“年”⾊变。后来,⼈们慢
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五天窜到⼈聚居的地⽅尝⼀次⼝鲜,⽽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夜视为关⼝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净灶,再把鸡圈⽜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围在⼀起⽤餐表⽰和睦团圆外,还须在
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围在⼀起⽤餐表⽰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都有守岁的诗⽂。“⼀夜连双岁,五更分⼆年。”⼈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切邪瘟病疫照跑驱⾛,期待着新的⼀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们流传⾄今。
春联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约始于⼀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
门神
为证的。此外根据《⽟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个⿁域的世界,当中有座⼭,⼭上有⼀棵覆盖三千⾥的⼤桃树,树梢上有⼀只⾦鸡。每当清晨⾦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魂必赶回⿁域。⿁域的⼤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魂在夜间⼲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即发现并将它捉住,⽤芒苇做的绳⼦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天下的⿁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桃⽊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家门⼝,以避邪防害。后来,⼈们⼲脆在桃⽊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们便开始在桃⽊板上写对联,⼀则不失桃⽊镇邪的意义,⼆则表达⾃⼰美好⼼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在象征喜⽓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以表达⼈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愿。
为了祈求⼀家的福寿康宁,⼀些地⽅的⼈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门上贴上两位门神,⼀切妖魔⿁怪都会望⽽⽣畏。在民间,门神是正⽓和武⼒的象征,古⼈认为,相貌出奇的⼈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地正直善良,捉⿁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们所仰慕的捉⿁天师
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圆睁,相貌狰狞,⼿⾥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魅战⽃。由于我国民居的⼤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将以外,⼈们⼜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病,听见门外⿁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持武器⽴于门旁镇守,第⼆天夜⾥就再也没有⿁魅骚扰了。其后,唐太宗让⼈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习俗开始在民间⼴为流传。
感谢2017年所有朋友的关注⽀持,明年我们会有更多精彩为您呈现,明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