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OCCUPATION
2018 02
职教视点
F OCUS
编辑 强 音
即可,班会内容主要应涉及专业学习、职业规划等方面。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要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通过一系列班级活动的开展,一批学习好、学风正的学生被树立为典型,其他学生在受到启发后也会效仿。
3.实施教工党员导师制,有效建立“三联系”(思想,学习,生活)制度
教工党员导师制指每位教工党员联系2~3名学生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关注他们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即“三联系”制度),给予正确引导,并指导这部分学生如何在学生体中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作用,起
到榜样的作用。首先,在思想上,教工党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且在教学中用实际行动感染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在此基础上,教会学生党员如何向其他学生宣传和传递这种价值观。第二,在学习上,教工党员密切关注所联系学生党员的学习状况,有问题时及时给予帮助,并引导学生党员以同样方式去帮助其他同学,以这样言传身教的方式带动整个班级的学风。第三,在生活上同样要关注学生,因为学生们可能会因为生活上的问题影响到学习,比如经济上遇到困难、与同学之间闹小矛盾、宿舍生活不和谐等等,如果老师能够教会学生处理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同时在这些问题的处理上,要教导学生党员发挥示范的作用。
四、小结
在班级学风建设中,要发挥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主体性作用,以“榜样带动,典型辐射”为主线,以“机制监督,教学相长”为保障,良好的学风最终内化成每一位学生的意识、行为和习惯,对提高个人整体素质以及学生未来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1]马丁·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上海:三联书店,1996.
[2]曹明.主体性:学生党员自我教育的切入点[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
[3]谢龙华.关于高校班级学风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24).
[4]滕云,刘永拴.发挥学生党员主体性推动学生党建发展[J].北京教育(德育),2014(9).
[5]金国雄.高校班级学风评估与建设工作刍议[J].教育发展研究,2007(Z2).
[6]邱松.高校研究生党建与学术风气建设问题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6).
[7]刘彦,董俊杰.学生干部在班级学风建设中的作用研究——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 2009(S2).
(作者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探究中职生“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
文/李春燕
摘 要:“知行合一”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髓,是中华文化、民族精神的体现。“知而能行,知行合一”,与当代中职德育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先知先觉,后觉效之”,在中职教学中落实“知行合一”,既符合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又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因此,本文从中职生德育教育的角度出发,针对当前中职教学“知”与“行”割裂的问题,探究中职生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本文的研究建构了理论与实践兼顾的德育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拓展了“知行合一”的研究范围,有助于实现中职教育的突破和发展。
关键词:知行合一 德育教育 中职教育2015年教育部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知行合一”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知行合一”是“思想”和“行为”的统一,是“良知”和“良能”的融合,是对内在修为和外在行为关系的阐释,是对“德育为先”和“素质教育”的解读。实施“知行合一”,能够帮助中职生摆正心态,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能够帮助中职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能够帮助中职教育提升水平,实现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的提升。
而中职学校在近几年的德育教育中,“知行合一”成为形式化的口号,德行实践与社会需求脱节,更忽视了“以人为本”的原则,“知行合一”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如今,探究中职生“知心合一”的有效途径成为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知行合一”的理论,采用了科学的实证研究法,为中职生“知行合一”教育提供建议和帮助。知行合一
一、中职生“知行合一”教育现状
1.问卷调查
本地两所中职学校实施“实行合一”教育已有两年之久,然而实施的效果如何,存在哪些方面的问
25
OCCUPATION
2018 02
职教视点
F OCUS
编辑 强 音
题,都需要结合调查问卷进行深入分析。由于学生的人数较多,无法全面发放问卷,因此采取随机抽查的方式,共发放问卷350份,收回问卷290份,回收率82.8%。
本次调查的人员男女比例接近1:1。被调查者的城乡结合部居多,说明了中职学生的家庭情况,专业分布和学习成绩展示了被调查体学业情况,为后续的调查进行数据累积。本次研究特意寻了已经毕业的中职学生,从而更加全面地分析“知行合一”教育存在的困境。
2.调查的结果
对有效问卷进行整理以后,进行了归纳分析,发现当前的“知行合一”教育虽然有所成效,却存在几多漏
洞。以李克特五星级量表为基础,对350名被调查者进行调查。该量表由一组陈述组成,每一陈述有非常同意、同意、不一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种回答,分别记为A 、B 、C 、D 、E ,分值从1分至5分(5表示非常同意,4表示同意,3表示一般,2表示不同意,1表示非常不同意),运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其进行处理。问卷统计共有9个问题,9个问题的调差统计结果如下:①“你清楚知晓知行合一的概念”结果是“非常同意”有45人,“同意”有13人,“不一定”有20人,“不同意”有12人,“非常不同意”有8人;②“你清楚知行合一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价值和意义”结果是“非常同意”有22人,“同意”有20人,“不一定”有34人,“不同意”有18人,“非常不同意”有4人;③“学校知行合一课程设置合理”结果是“非常同意”有19人,“同意”有24人,“不一定”有36人,“不同意”有9人,“非常不同意”有10人;④“学校知行合一课程设置合理”结果是“非常同意”有9人,“同意”有21人,“不一定”有34人,“不同意”有22人,“非常不同意”有12人;⑤“学校知行合一讲解方式合理”结果是“非常同意”有19人,“同意”有24人,“不一定”有36人,“不同意”有9人,“非常不同意”有10人;⑥“学校提供的知行合一实践非常充足”结果是“非常同意”有9人,“同意”有21人,“不一定”有34人,“不同意”有22人,“非常不同意”有12人;⑦“学校提供的知行合一实践非常充足”结果是“非常同意”有10人,“同意”有15人,“不一定”有27人,“不同意”有35人,“非常不同意”有11人;⑧“学校开设的知行合一课程内容非常充实”结果是“非常同意”有12人,“同意”有20人,“不一定”有21人,“不同意”有24人,“非常不同意”有21人;⑨“对于知行合一课程,学校有着有效的评价方式”结果是“非常同意”有6人,“同意”有14人,“不一定”有24人,“不同意”有43人,“非常不同意”有11人。
从结果可以看出中职学生对于“知行合一”的认识和学习情况。所调查的几项问题的结果说明中职
学校对于知行合一的教学有待改善,尤其是讲解方式、评价方式部分,得分很低。
二、中职生“知行合一”教育的困境
1.中职学校对“知行合一”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根据问卷调查情况,可以看到中职生“知行合一”教育存在不合理的地方,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因素是中职学校对“知行合一”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学校没有充分地了解“知行合一”教育的作用。
2.中职学校“知行合一”教育的方式缺乏合理性教学方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化的循环过程,从教学方法的制定、教学方法的实施、教学方法的评价、反馈到总结提升,是一个循环优化的过程。从目调查结果来看,中职学校对于学生的“知行合一”教育,主要的方式就是课堂上的知识讲解和课下实践中的强调,并没有积极探索更加高效的教学方式,也没有在总结和分析中不断改变教学手段,更没有将“知行合一”落实到学生的身边事中来。
3.“知行合一”教育中缺乏沟通机制
“知行合一”教育的目的之一是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个人品质和职业素养,而心理素质、个人品质和职
业素养的养成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开展丰富的对话和交流,重视对学生“知行合一”教育成果的关注,而不仅仅是完成课程就将“知行合一”的知识束之高阁。但是,目前从调查结果来看,多数学生表示学校没有针对“知行合一”教学结果的评价管理,更没有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展开对学生的对话沟通,了解学生的所需、所想和所悟。
三、中职生“知行合一”的教育对策
1.重视“知行合一”教育,明确“知行合一”教育目标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教育的实现首先应当“知”道“知行合一”的价值,明确教育目标。对于中职学校而言,实施“知行合一”教育不仅是完成教育部的教育要求,更是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提高学校水平的方法。
“知行合一”教育目的修正可以借助相关的教育理论,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时代性。教育应当与时俱进,尤其是职业教育,更应当关注时代变化。在“知行合一”的教育方式,也应当与时俱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方向,摒弃传统教育的糟粕,如保守、刻板等,学习传统思维的精髓,如勤勉、节俭和诚信。
第二,主体性。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在“知行合一”学习中表现的意识、能力,发挥学生的主
26
OCCUPATION
2018 02
职教视点
F OCUS
编辑 强 音
导作用,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知行合一”的教育应当围绕学生开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适应中职学校教育模式的特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第三,实践性。教育是为了更好地实践。在“知行合一”教育中,既要有“知”,也要有“行”。“知行合一”必须以实践活动为支撑,丰富学生的“知行合一”情感体验,验证“知行合一”教育的成效,实现“知行合一”的实效性。
2.优化教学方式,增强“知行合一”教育有效性“知是行的主义,行是知的工夫”,教学方法的优化关系着“
知行合一”教学的有效性。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因此,教育方法的选择非常重要。首先,“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互为表里,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兼顾“知”“行”,例如“案例法+合作交流法”“情境教学法+探究法”;其次,“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知行合一”要教学必须结合丰富的实践,才能“格物致知”,例如通过举办“知行合一”的辩论赛,举办“知行合一”文化节,引导学生去组织多种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让“知行合一”真正地落到实地;最后,“一念发动处便是行”,“知行相资以为用”,“知行合一”的实现要以不断反思、反馈为辅助,实现教学方法的动态优化。教师在讲解和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及时收集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的看法,获得学生的学习反馈,将这些反馈进行总结,梳理其中的优点和缺点,再次开展教学时要突出优点,避免缺点,使“教——练——评——反思”改进为一体,使教学的过程实现“知”和“行”的内在统一,外在转化。通过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可以看出其“知行合一”教育的更加深入,不再像过去只注重知识讲解,忽视实践和评价。
3.加强教育“沟通”,实现“知行合一”的评价方式优化
孔子认为,教育应当“因材施教”,而“材”的识别应当通过“沟通”来实现,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能只停留在分数层面,更应当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这也是“德育”的教学要求。加强对教育的“沟通”也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下的“提问回答”环节,而是要带着“引导”和“立德”的目标,融入学生体,也将“知行合一”的思想融于学生体。对于“知行合一”的评价,教师要明确评价的目的和目标,与现有的学习考核。“知
行合一”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实践行动。在学生主观能动充分地发挥的情况下,结合“知行合一”教育原则,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发展计划。除了原有的学习考核之外,要突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对于学生的进步要给予鼓励,提高
学生行动方面的积极性。
“知行合一”考核一般包括两个方面,即行为表现、结果评估。这两个方面是“知行合一”学习的过程与结果的衡量,有利于考核结果的反馈与后续教育方法的改进。考核工作可以按照月考核、学期考核等进行。考核的工作通常由教师直接负责,对学生在考核期内表现进行客观的评价,不能只看结果,还有对教学实施过程中与学生的“沟通情况”进行记录,作为行为评估的依据。这样到影响考核结果主要原因,从而为后续的反馈与改进提供必要的支持。有了沟通,才能真正地“考核”,有了考核才有监督,而有了监督才进步。
4.加强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环境建设对于“知行合一”教育的落实有着深远的影响,虽然环境与氛围是较为感性的表述,无法体现在成绩数字和学生的就业率数字方面,但是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对于“知行合一”的教育作用是难以替代的。“知行合一”的教育需要建立相应的教育文化,让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知行合一”,更好地产生认同感,减少教育中遇到的阻碍。这个环境的建设既需要中职学校加强“知行合一”理念的认同,更需要在实
际的教学行动中落实“知行合一”,将教育的目标瞄准在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综合素质方面,“重德”“重行”,以德树人,以德服人。无论是日常的教学还是技术的实践课程上,都要加强理想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四、小结
“德,升也”,立身之本,为人之道,更是立志、学习和成长的基础。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了教育应“德育为先”。习近平总书记更在多次讲话中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对于中职教育来说,关注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是锻造高技术能手和高素质人才的保障。在教育的过程中,结合中职生实践和理论并重、技术与知识并行的特点,将道德和行为培养落实到中职生日常教学中,才能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王格.王阳明“知行合一”义理再探[J].道德与文明,2015(5).
[2]谢笑珍.再造“知行合一”的大课程观[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3).
[3]张少兰.知行合一:高等职业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2(10).
[4]王前,刘文宇.现代技术伦理的“知行合一”问题[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作者单位:天津市机电工艺学院)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