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行合一”在小学《道德与法制》课程中的探索与应用义务教育德育课程从2016年秋季学期起正式启用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新教材以基础性的行为规则和法律常识为主。法制意识、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是课程关注的重点。《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指出:“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由此可见,在新的教育理念下,知识不再是传授的最重要的内容,把学到的知识落实到行动中,体现在品德上和行为习惯中,达到“知行合一”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
要想达到“知行合一”,我们得先来剖析一下“行”的具体要求。课程标准指出:“行”即包括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也包括通过体验和探究来发现问题、建构知识、深化认识;还包括亲身参与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为社会服务。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设计和实施中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做到为社会服务。
那么怎样才能在课程教学中落实“知行合一”呢?我们课题组的老师进行了很多尝试和探索。现总结如下:
一、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活学活用,学以致用。《读懂彼此的心》一课,内容包括两个
主题,第一个主题是“相互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主意识的逐渐增强,十多岁的小学生很多事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他们有时会觉得家人说的话和要求做的事儿与自己内心的想法不一致,他们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办,可是在长辈眼里,他们还是孩子,缺乏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不想让孩子自己做主。这时孩子们就会与家长产生一些不愉快,解决这些不愉快成为这节课讲授的重点。
课题组首先做了学情调研,了解孩子与家长之间有哪些矛盾。我们发现,矛盾主要集中在孩子星期天想和同学一块玩,可是家长不让,孩子就很生气,胆子大的就偷跑出去了,让家长担心;胆子小的就会听家长的话待在家里。虽然人没有出去,心情也不好,他们就会赌气。再就是孩子想学的特长与家长意见不一致,听话的孩子就会带着抵触情绪地去学,学了也不会产生好的效果;不听话的孩子干脆就什么也不学了,大多数孩子都不会与家长沟通。
基于此我们在教学时设计了课前写真心话的环节,把自己与家长之间的不愉快写下来交给老师。老师把这些不愉快分类整理。我们再就这些问题采访家长,让他们说说自己为什么不允许孩子按照他自己的想法去做。我们把家长们的想法录制成视频在班里播放,孩子们听后知道了家长的想法,进而理解了家长对自己的爱。
第二个主题是“主动交流常沟通”。文本阐述了当与家人有了小矛盾的时候要在理解的基础上主动交流沟通,积极化解矛盾。课本指导了“四心沟通法”,即“留心看、细心听、用心讲、耐心说”。我们用情境法
演示了相关内容并布置了一个拓展作业。就是用“四心沟通法”和父母说出“真心话”,然后把心得体会写下来。课后我们做了一次调研,发现孩子们的不愉快基本都能解决了。
二、通过亲身体验和探究来发现问题、建构知识。
体验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身体的各种感官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体验学习的重要价值不在于学会某种操作方式、获得某种技能,而在于每个人在活动中获得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成行为能力的原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课题组的老师千方百计地让孩子们体验所讲的内容。如在“担当家庭责任”这个主题时,我们进行了课前调查,发现现在的孩子受到的家庭关爱及呵护太多,很多孩子在家里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根本不承担任何家庭责任。大多数孩子认为他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家庭责任是爸爸妈妈该承担的事,体会不到父母的辛劳。据此我们设计了一个“今天我当家”的活动。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当妈妈,一组当孩子。按照真实情况还原自己早晨在家里的生活情景。孩子们的表演惟妙惟肖:“妈妈们”起床后手忙脚乱,有的一会儿做饭,一会儿扫地;有的一会儿洗衣服,一会儿又大声喊孩子起床;还有的一会儿给孩子收
拾床铺,一会儿给孩子整理书包。一边的孩子们则懒洋洋,慢吞吞。有的迷迷糊糊地要衣服,有的大声招呼“妈妈,我的鞋子跑
到哪里去了”,好不容易坐到饭桌前吃饭了,也是挑挑拣拣。看
着不急不慢的孩子,有的“妈妈”直接就来了个河东狮吼。我抓
住时机赶紧问孩子们“当妈妈的感受”,很多孩子说“累……死……了,当妈妈真不容易啊!”。“那么怎么才能让妈妈不累呢?”,我及时引导。这些“妈妈”们七嘴八舌的出主意。我让孩子们边说边填写我们课前准备好的“我的家庭责任单”和“以后我能做
到的自理自立的事”,孩子们很快就填完了。通过这次当“妈妈”的体验,相信孩子们真实地感受到了自己应该承担的家庭责任,
自理自立的能力会逐步提高。
为了巩固我们的课堂效果,让孩子们把自己通过体验、探究学习来的知识转化为行为习惯,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我们知行合一
还开展了一个30天打卡活动。课后我们建了一个行为习惯打卡,把二维码发给了家长,让家长入,并把孩子自己写的家庭责任
单发给家长,邀请家长录制孩子们承担的家务劳动情景发到里,这样就能起到互相督促的作用,老
师也及时点评孩子们的表现。我们坚持了30天,没想到的是,大多数孩子都能坚持下来。活动结束后,我们评比出自立自强小标兵,发奖状以示鼓励。
三、亲身参与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为社会服务。
“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这是课程标准里指出的的基本理念之一。根据这一理念,我们课题组的老师探索实施了“立足儿童生活,参与社会实践”的社会实践活动,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课程,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融化课程,让学生把在课本里学到的知识自觉的运用于生活,指导自己的行为,达到行为的内化,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切实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
如《我参与,我奉献》一课,开展了一次“我是小小志愿者”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按照学生的意愿,把学生分成了3个小组。
一组参加“爱心衣物捐赠”:我们选出了小组长,让小组长组织活动。孩子们改良了课本上学到的“捐赠方案”组织实施活动,活动进行得很顺利。最后,孩子们把捐赠的衣物送到了小区“爱心衣物捐赠箱”里。
二组参加“邻里公约”,孩子们根据自己小区里的实际情况增减了课本上学到的《邻里公约》,并把自己制定出来的《邻里公约》打印出来,送到小区单元里的每户人家进行宣传,为建设美好社区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组参加“我是环保小卫士”,小组成员负责他们居住社区小广场的卫生工作。每天放学后,孩子们第一件事就是到社区小广场去打扫卫生,为陵城区开展的“创城”工作锦上添花。
这次“我是小小志愿者”的社会实践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生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