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才兼备 知行合一
------对科举选拔制度的反思
1029日晚来自人文学院的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关于中国古代荐举与科举制度的讲座,在讲座中教授以荐举和科举制度为切入点对中国传统官僚选拔制度进行了深刻反思,并指出当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迫切性与紧要性。在听完这个讲座后,首先我感觉十分有幸能在大学校园里听到如此有深度的贯通古今的研究性讲座,其次被教授如此精通诗词和古文经典的魅力所深深震撼,最重要的是我深刻认识到大学在为社会为国家培养人才,输出人才,以及推动民主政治进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然而值得思考的是大学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国家怎么培养人才,这些问题不好回答也必须回答,我想北航的校训将是一个比较不错的答案。
讲座开头教授引出了曹操的例子。曹操,中国古代历史上褒贬不一的人物,“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在选官上却走了一条与孔孟之道相左的道路。孔子主张重仁德教化,在孔孟之道盛行的汉朝,统治者秉承其主张推行察举制和征召制,于是一些孝子廉吏贤良方正被地方推荐而成为官员。而在曹操所处的东汉末年,朝纲败坏,民生凋敝,乱贼四起,民风浇薄察举
制早已失其功用。曹操任人唯才不唯德乃是时势所定,如此胸襟气度方为其网罗大量人才,成就一番霸业。曹操的案例不是个例乱世皆有之,这是中国历史上选官制度的一次变革。
选官制度上另一次变革是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然而九品中正制本身却有弊端,在于它选拔人才的标准有三个:家世,行状,定品。其中对家世的考察本是作为参考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定品级,这对世家大族极为有利却为寒门子弟设立了门槛。王谢两家就是当时典型的世家大族,“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可见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事实。当然在行状的考察中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它注重对个人品行才能的考察,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察举制的一大突破。
然而科举制的出现则为统治者提供了另一种直接高效的人才选拔方式。然而科举制的出现并非偶然,背后还有着深刻的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经济上,均田制瓦解,土地买卖泛滥,大地主阶级兴起。地主庄园经济带来的后果是大地主阶级借助自身实力谋求政治上的特权,地方势力便膨胀起来。九品中正制必然推波助澜极大的威胁了中央集权统治。科举制注重考试成绩而非家世背景,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地主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社会上,
科举制与郡县制的结合形成精巧的社会管理体制。一方面郡县制使地方官僚失去土地军队财政和人民,靠俸禄而非封地税收,极大的消除了地方与中央抗衡的能力与资本;另一方面科举制提供了一种社会各阶级流动体系,原先那种靠世袭成为大官僚大贵族大地主的情况逐渐消失,富不过三代,权难超祖上。此外,为加强中央集权科举制还传播了汉文化,促进民族的融合,这也有助于地方的稳定。于是隋唐兴起的科举制便深得统治者青睐,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近知行合一1300多年。
科举制被统治者所利用成为了统治的工具却难逃兴亡周期律的怪圈,原因还在于封建制度本身。而科举制自身也无法解决封建体制下始终存在的三大问题,即皇帝制度问题,腐败问题和社会分化问题。科举制消除了大官僚阶级的世袭制培养了一大批专于经纶世务者,但在科举制度下仍是“家天下”的皇帝并非各个治国明君,晋惠帝便是众皇帝中的后天教育不足的反面教材,更不应说历代荒淫无道的昏君。腐败问题自古有之,严刑峻法也无法从根本上消除,明朝朱元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科举制毕竟不是监督机制,它为朝廷输出官员但不能保证其德行,这又是一弊端。此外科举制下生活在最底层的老百姓并没有因此获益,出身寒门的子弟埋头四书五经渴望成为体制内一员,谋求仕途经济,一旦为官便跳出寒门,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员。从某种程度上是进一步造成了社会两极分化,加剧了社会矛
盾。
对科举制的反思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站在特定历史时期来看,二是它对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科举制的产生在当时有其必然性和进步性,它创造了一种社会结构和伦理体系,消除了世袭的大贵族大官僚大地主阶级,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在另一方面也创造了鲁迅先生所说的两个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造就了中国人的被奴役精神,使中国人失去了反抗意识。另一点弊端在于使中国人骨子里形成了一种极端的名利思想,成王败寇,甚至连亲人也“妾面羞君面”。以史为镜,科举制虽早已湮没于历史沧海,但其发展历程不得不值得我们反思。我们当前的公务员选拔制度依然有着科举制的影子,不过新时期的官员应成为民主政治大厦中的砖瓦,对官员腐败问题,政府公信力缺失问题不应隔墙砸砖头。我们是一党制国家,有高瞻远瞩集中精力办大事的优势,但不善于处理民生小事。而这必然会动摇众根基。因此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要着眼于大事而不能忽略小事,注重民生,不断开放政府权力,让权力运行在阳光下,小政府大社会,让为人民服务的官员有才还有德。
回归人才选拔,以史为鉴,我们要培养的人才将是“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人才。而大学必
然是人才培养的摇篮,社会必然是人才成长的熔炉,国家必然是人才奉献的舞台。从荐举制科举制一路走来,我们人才选拔的道路还有很长,但无论什么时候我们应该拷问自身有无吸取历史之经验,倘若“前人无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那真的是“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班级:122923 姓名:郭宁 学号:12291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