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语文《初冬》教案
【篇一】小学二年级语文《初冬》教案
冬的偏旁部首教学目标:
2、指导学生学会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方法,哺育学生理解词句的力量。
3、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根抵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熟悉1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学会偏旁部首“撇尾羊”。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哺育学生理解词句的力量。 教具豫备:多媒体课件、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1、请学生听歌曲《四季歌》,边听边记忆:歌中介绍了哪几个季节?
2、教师出示四季景象的画面,让学生时行观看,说说每一个季节的特点。
3、提醒学习内容:今日教师要和大家共同欣赏初冬的体面,板书课题《初冬》。
4、理解课题。
二、整体读文,初步感知。
1、借助汉语拼音子细读课文。要求: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不熟悉的字看拼音多读几遍。 (2)画出不懂的词语。
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懂的词语。
2、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3、让学生带着“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这个问题默读课文,并标出自
然段。
4、小组合作沟通说一说课文哪些自然段写的是雾中的体面,哪些自
然段写的是雾散以后的体面。
5、学生汇报。雾中:1~5自然段。雾散:6~9自然段。
三、导学“雾中”的体面。
用你爱慕的方式读描写雾中体面的局部,画出你最爱慕的句子,读给你的同桌听。预设学生的汇报。
1、早上,白茫茫的一片大雾。
这一句中哪一个词告知我们雾很大?(白茫茫)
“白茫茫”是什么意思?除了可以形容大雾以外,还可以形容什么?例:白茫茫的雪地、白茫茫的棉田、白茫茫的浓雾、白茫茫的鹅毛大雪。
2、远处的塔、小山都望不见了。
让学生做做“望”的动作,说说这是近看还是远看?
3、近处的田野、树林像隔着一层纱,模含糊糊看不清。
近处的田野、树林都像隔着一层纱,模含糊糊的,是什么样的,在生活中你见过吗?
为什么第2自然段用“望”,第3自然段用“看”?这两个词意思一样吗?能不能换一下?师小结:“望”和“看”意思相近,“望”是向远看,“看”远近都可以,文中的句子也可改成“看不见”,但是课文里面这么用词既精确双恰当。
指导朗读2、3段,赛读,男女分读。教师引背。
4、太阳像个红球,渐渐地升起来,发出淡淡的光,一点儿也不刺眼。
人们常说太阳像个火球,为什么却说它像个红球?确实,这白茫茫的大雾拦住了人们的视线,连太阳光也变的暗淡下来。再读描写太阳的段落,确定会有新的感受。
当我们还沉浸于雾中的漂亮时,不知不觉,雾散了,大自然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刚刚我们在理解描写“雾中”的体面时,是抓住重点词一
边读一边想,去体味、想象,看同学们读得多有感情!那末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去体味学习“雾后”的漂亮体面,你看哪个词应当重点体味就画出来。
四、自学“雾散”的体面。
1、在前面的学习后,学生已有肯定的学习方法,所以放手让学生自
学第2局部,自由读雾散局部,学完后练习填空:
有雾时,远处的塔,小山都(),近处的田野,树林像(),()看不清。
雾散时,远处的塔,小山都(),近处的田野,树林也()。
有雾时,太阳像个(),()升起来,发出()的光,一点儿也不()。 雾散时,太阳射出()。
2、下雾时和雾散后体面的比照,体味后练朗读,抓住描写雾中、雾
后景物的词语,读出有雾、雾散时的不同体面。
3、瞧,画面上最吸引你的是什么?指名读。
“挂”还可以用什么词代替?同桌争论,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用到它,试用它说句话,教师准时评价。
看到红灯笼似的大柿子,你最想说什么或者做什么呢?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再读这句话。走出柿子园,来到树林里,同学们又看到怎样的一番景象呢?齐读末尾段,你想对松树、柏树说些什么?
五、学生配乐通读课文,再次深入感悟。
通读全文,表达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原则,加深理解与感悟。
课后反思:
本课比照理解。通过雾中、雾后景物的变化,体味大自然的美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可以抓住同一景物在雾中和雾后的不同,来体味大雾奇妙的作用,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详细可抓住“望不见→望得见”“看不清→看得清”“不刺眼→射出光线”等词语,启示学生理解:为什么望不见了?为什么又望得见了?也可以设问:说说雾中和雾后,下面的景物有什么不同?(塔、小山、田野、树林、太阳)通过学生同桌互读,男女生互读了解雾中、雾后的体面的不同。
其次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
要读准字、音,特殊是本课要求熟悉的字,肯定要记住学会。
二、背诵课文。
1、自由练习背诵。
2、分段背诵。
3、全班共同背诵。
三、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
1、让学生自己认读本课生字表中要求会认和会写的字。
2、看投影,读词语。
初冬田野庄稼刺眼光线柿子含糊白茫茫
发布评论